ChengLin
ChengLin

各位好,我是不務正業七年級工程師,目前經營【CL的複業成長筆記】撰寫上班族可適用的增加收入管道,以及美股投資心得整理。

【黑馬協定】3個觀念,翻轉標準化教育的認知(二)

用時間來管理進度,並以此衡量績效,標準化的思維讓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為了爭取理想的工作機會及擠入明星企業,因此形塑個人的形象與個性,你還認得自己嗎?

現代消費講求客製化,個人化的教育也有可能實現嗎?

閱讀本篇文章,你將會了解以下觀念 :

  • 忽略你的目的地
  • 最強的人才能爬到頂端
  • 個人化時代來臨
  • 總結
忽略你的目的地


忽略你的目的地

以時間衡量進度

管理階層在建立標準化的生產系統時,首先要決定最終的產品是什麼模樣,然後建立一套把輸入化為產出的標準化程序--也就是一套最佳方法。

透過這些方式,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利用經過的「時間」來判斷完成的進度與績效,而只要按照最佳方法,我們可以確信,「只要花時間」,就能夠達到成功。

讀者可能曾聽過一萬個小時法則,如果我們需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我們就必須花費足夠的時間在該領域。

不過也有其他研究發現,我們想要學會一個新技能,只需要花費20個小時就夠了。

書中提到,成為一個品酒大師,需要花費的時間是「因人而異」,而每個人雖然擁有不同的天賦,但是要成為品酒大師的標準卻是相同的。

進步的速度取決於你選擇追尋什麼機會,嘗試什麼策略,因此花費的時間就不一樣。

應該常常會聽到,如果我想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我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 

如果需要從取得學歷、經歷,重頭做起,那麼一個人的成就,幾乎在20歲以前就已經定案成形了。

 

梯度上升法

讀者有爬山的經驗嗎? 通常通往山頂的道路不會只有一條,最安全的路線往往是比較多人願意去執行的,因此我們常常會在年輕的時候聽到父母親告誡我們,取得優秀的學歷,未來才有機會找到好公司、好薪水。

在標準化的世界中,如何最佳化,就如同數學家提出梯度上升演算法一樣,求得達成目標的最短路徑,如果真的有一套可以輕鬆複製的最佳解法,社會中應該大部分都是高薪水的上班階級,而不是現在的M型化社會分布。

「窮者更窮,富者更富」。

CL 自己的經驗是, 沒有一個適用大眾的標準化方案,雖然在大公司中凡事都要給一個SOP讓我們去執行,但事實上,遵循SOP不是人的天性。

個性順從的人就會在這種體制下過得很好,個性中善於思辨以及提出疑問的人往往不能接受這種做法。

書中提到,標準化協定宣稱卓越能帶來自我實現,但是許多照著標準化取得成功的人,最後可能被世俗的壓力給擊潰了,原因可能有很多。

  • 我不是真的那麼熱愛現在的工作。
  • 每一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而是因為各種支出逼迫我需要去取得固定的薪水。
  • 這跟我理想中的生活完全不同,我每個月用時間換得的薪水,甚至還不夠買得起一間房。

黑馬思維中提到,專注於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好,有助於自我實現;每個人前往同一座山頂的路徑,也可能完全不同。

改變無法避免

現在常常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人提倡提早退休,我認為這個觀點其實是出自於對「現在的工作不滿」,不希望一直浪費生命在不感興趣的事物上。

如果對自己的工作相當有熱情,怎麼會想要提早退休 ? 

許多已經退休的人士,甚至可能出來創業,繼續奉獻自己的知識與人生,這可能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事物

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本來就是不斷碰到錯誤,修正,繼續出現新的錯誤,最後我們終於掌握了一項技能,我們歡欣雀躍,同時也期待著學習下一項新的知識。

書中提到的黑馬們,並不會因為達到了一個目的地而停下來,當面臨新的機會,他們會思考並且分析,如果犧牲現在擁有的安穩,對自己的影響是什麼 ? 往往最後的答案會是離開原本的目的地,去尋找下一個新目標。

就好像喜歡登山的人,挑戰新的山頭,當成功登頂後,帶來的是更大的成就、滿足感。

CL 補習經驗談 

補習班給予我們一模一樣的學習知識,希望我們能在課後取得更多的學習時間,有些人雖然也跟著去補習班,但是浪費時間,上課打瞌睡;有人很認真地念書,並且也跟著做了大量的題目,成績的提升依然有限。

CL 當初也是很認真地念書,而且成績提升有限,我開始尋找成績提升有限的科目,找出問題的根源,會計學雖然大部分需要利用數學計算,但是實際上是一個法條優先的科目,而每當補習班老師利用數學解釋會計錯綜複雜的公式時,課後我都會跑去向老師請教這些計算的原理。

真正理解才能運用,死背的策略對自己不管用。

當時也在統一入學測驗取得還不錯的成績,了解自己的學習模式策略對於在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很有幫助。

最強的人才能爬到頂端


最強的人才能爬到頂端

人才很稀少?

在民主國家中,標準化教育已經相當成熟,以下的分類過程,讀者應該很熟悉 :

  • 在國中能力分班。
  • 進行基本學力測驗,分類不同程度的人進入高中、高職。
  • 進行學測、統測,分類不同程度的人進入國立四大、四中大學院校、私立大學、技術學院。

只有在標準化測驗中,表現優秀的人才有可能進入資源豐厚的學校,那如果這個標準化測驗本來就不是為了公平競爭而規劃出來的標準呢?

標準化測驗是以人才稀少為前提所做的假設,因此頂尖教育機構可以提供的入學人數更少,為了讓真正具有潛力的學生可以入學。

不過我們都知道,就算是頂尖的學校,只要讀者的背景夠強大,還是能夠擠入那些窄門;如果在學習環境看不到這種入門管道,踏入社會的我們都知道,大公司都有所謂的後門管道,有些人不是那麼努力還是能夠空降成為我們的主管。

標準化其實是限額錄取

前一段提到,標準化是以人才有限為前題設計,一旦設定限額,就會有所謂的篩選機制。

書中提到的,標準化的系統意在培育人,卻其實是在挑選人才,讀者有聽過資優班嗎 ?  

CL在國中有聽過音樂資優班和數理資優班,這兩種都是將已經符合「資優」標準的學生,設法讓他們成為學校的招牌,而不是讓有興趣的學生培養自己的興趣。

一個可以讓大眾信服的標準,就代表通過這個標準的人有一定的水準,例如會計師要有會計師執照,證券分析師需要有相對應的執照,這能讓我們快速分辨眼前的這位專家有多少料。

但是在軟體工程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沒有大公司就職背景的高手,我們無法用標準化來篩選出他們的能力,往往是要看其過去累積的作品以及撰寫的程式代碼來決定是不是一個好的工程師。

限額錄取可以做到資源分配,也能有效率地找出好的人才,但是這種作法的背後,難道我們有去理解這些人才的個人意願嗎? 值得深思。





如果讀者對於黑馬協定有興趣,歡迎到我的文章繼續閱讀唷!

【黑馬協定】3個觀念,翻轉標準化教育的認知(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