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抄书婆婆
任之抄书婆婆

Who are you, tempting with my own desires?

【笔记】Author & authority

晚期中世纪的auctore一词兼有「作者」和「权威」两个意思,中世纪学者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认为作者是作品的动力因(如同为孩子提供精子和生命力的父亲,而作者使用的原材料如同母亲,是作品/孩子的质料因)。作者如同上帝造物一般使作品从无到有,培育作品使它成长、成熟,最终使它的形式和内容定型,达到终结(死亡)。也就是说,在作者的作用下,一部作品经历了诞生到死亡,因而作者是关于作品的绝对权威。正因为如此,对权威的引用(auctoritas,广义的auctoritas也指authority、authorship)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论证方式,因为权威之所以为权威,就是因为他可信。十三世纪的多明我会会士(Dominican),热那亚的Giovani de’Balbi引述亚里士多德观点说,auctoritas就是智者在他的领域内所下的判断。de’Balbi举例说,柏拉图说诸天在运动,因此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因为必须要相信柏拉图这样精于自己领域学问的人。

作者与权威是一体两面,这一点还体现在中世纪读者对作者的认定方式上。如果一部作品很优秀,中世纪的读者们会很自然的认为它是某位古代作者的作品。哪些文本会被安上古代作者呢?首先这些作品要有内在的价值,也就是合于基督教的真理,在这一点上《圣经》就是最好的模范。与此相对的,异教的传闻故事大多没有什么价值。活跃于十四世纪初的英国语法学家William Wheteley在教授De disciplina scholarium时认定这部作品是卒于524年的著名哲学家波爱修(Boethius)所做,但事实上它的写作年代应当在1230到1240年之间,只比Wheteley的年代略早一点。中世纪的学者们非常看重一部作品是否有确定的作者,Wheteley就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习惯性地问它的动力因(作者)是谁;从教学的角度,能够把某种说法与古代权威联系起来,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它们的记忆。而那些没有作者或者作者不确定的文本,会被冠以伪书(apocrypha)的名号。伪书也许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它们的权威性相比作者确定的作品就要大打折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