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意識形態/爾思出版共同創辦人 寫作的地方:https://travelwithbook.com/ 來信指教:[email protected]
巴拉特,是一場民族覺醒還是政治操作?
當使用華文的我們開始注意到印度(India)可能也被稱為巴拉特(Bharat亦可翻為婆羅多),是由於本周二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在正式對二十國集團 (G20) 峰會賓客發出的晚宴邀請中,德魯帕迪·穆爾穆被稱為「巴拉特總統」(prime minister of Bharat),不是常見的「印度總統」。
G20發出邀請後的這幾天,反對者指責莫迪的右派政府和他的印度教民族主義人民黨計劃國名改為「巴拉特」。
「巴拉特」是印度在印地語中的原始名稱,也是印度的一個古老名稱。它源自近兩千年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其中描述了古印度的歷史和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傳統和文化價值觀。
支持改名者認為是在推動反殖民進程,反對者則質疑執政黨藉此政治操作。如同許多國家存在著「民族認同」的問題,若莫迪政府決意只使用「巴拉特」,是否等同不承認其國土內存在的其他民族和文化?
反對派領導人馬諾傑·賈(Manoj Jha)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你既無法從我們手中奪走印度,也無法奪走巴拉特。」
多年來,莫迪政府及執政黨「印度人民黨」一直試圖更改與英國殖民主義有聯繫的詞彙。在此之前已有國會議員人向印度最高法院提起訴訟將印度國名改為「巴拉特」,理由是印度詞源於外國語言,也象徵英國殖民時期,而「巴拉特」更能表達印度歷史傳統。
但法院最終駁回這項申請,認為印度憲法已明文指明印度就是「巴拉特」。事實上,這也可以視為法官們拒絕介入這場政治爭議。
反對黨國大黨領導人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在推特發文稱:「我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拋棄『India』,因為『India』在過去幾個世紀裏積累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他補充說:「我們應該繼續使用這兩個詞,而不是放棄我們對這個充滿歷史的名字、一個全世界都認可的名字的主張。」
事實上,印度憲法開頭寫道,「印度,即巴拉特,應是一個國家聯盟」。
另外也有批評者稱使用巴拉特是為了將莫臥兒(Mughal Dynasty)王朝從印度歷史中抹去,印度人民黨2022年對莫臥兒和殖民時期有關的城市和地點重新命名。新德里總統府的莫臥兒花園更名為阿姆里特·烏迪安 (Amrit Udyan)。
實行相對寬容的宗教政策的莫臥兒王朝是穆斯林,他們統治次大陸近三百年。而英國殖民者正是推翻莫臥兒王朝政權的因素。莫臥兒王朝後期遭遇了內部和外部的挑戰,包括財政困難、權力爭奪和外來侵略。
18世紀末,王朝幾乎崩潰,最終在1857年的印度大反抗(Indian Rebellion of 1857)中被英國殖民者推翻。但不可否認的是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興衰也反映了南亞地區的歷史演變。
或許我們對於這種政治意識型態並不陌生,舉例來說:「中華民國」依然是正式的國號,但生活在臺、澎、金、馬的許多人不願意被稱為「中華民國」人,不想和中國扯上關係,有中國血統的人甚至是免強的稱自己為華人。
民族認同是指個人或群體對特定民族或種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它涉及到個體或群體認為自己是特定民族或種族的一部分,並對此歸屬感感到自豪。
民族認同可以受到種族、文化、語言、歷史、宗教和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在個體和集體層面都可以存在,並且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和重要性。民族認同可以在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它塑造了個體和群體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並可能導致國家建立、民族主義運動和文化表現等各種行為和現象。
印度人民黨的主張是什麼?
「印度」這個名字是該國殖民歷史的殘餘。印度人民黨議員納雷什·班薩爾表示,「印度」這個名字是「殖民地奴隸制」的象徵,「應該從憲法中刪除」。班薩爾在議會會議上說,「幾千年來,我們的國家一直以『巴拉特』這個名字而聞名。「印度」這個名字是由殖民統治者命名的,因此是奴隸制的象徵。」
憲法英文版的序言以「我們,印度人民⋯⋯」開頭,在文件的第一部分中指出「印度,即巴拉特,應成為一個國家聯盟。」;在印地語的憲法中,所有地方都用巴拉特取代了印度,除了定義國家名稱的部分,印地語中說:「巴拉特,即印度,應成為一個國家聯盟。」
推動「巴拉特」成為印度官方名稱的努力得到了人民志願團 (RSS) 的大力支持,該組織是印度人民黨的發源地,亦是強硬的右翼宗教民族主義團體。「有時我們用『印度』,這樣那些說英語的人就能理解,但我們必須停止使用這個稱呼。無論你走到世界的哪個地方,這個國家的名字都將是『巴拉特』」RSS 負責人莫漢·巴格瓦特 (Mohan Bhagwat) 上週剛談過此話題。
將印度的名稱改為「巴拉特」需要對憲法進行修正案,該修正案需要議會兩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關於「印度」可能更名為「巴拉特」的傳言中,聯合國秘書長副發言人週三表示,聯合國在收到各國提出的更名請求後將予以考慮。
一些政府支持者宣稱這是最終擺脫殖民鎖鏈的勝利之舉,另一些人則稱這是總理災難性的虛榮工程。1947年,當英國的統治最終被推翻時,印度表面上有三個並存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有自己的歷史、內涵和合法性。
就在幾週前,該國反對派領導人組建了一個名為「印度」的聯盟——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的縮寫——以期在明年的選舉中推翻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 BJP) 。其聯盟希望保護印度及其民主制度,使其免受政府推動印度教多數派議程的影響,從而損害該國包括兩億多穆斯林在內的宗教少數群體。
應該是前天要完成的文章,可是我感冒而拖延了兩天。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