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感恩節?感恩誰?》∣無差別愛人,徵文活動

「感恩節」,其實就是「Thanks神與人的giving」。正因為愛,因為分享,因為無我的付出,感恩節才會成為感恩節的樣子,也才能夠找回昔日第一個感恩節的初衷…發自內心的感謝、超越隔閡的接納、頌揚神的大能,也正是無差別愛人。

由玻璃帷幕建構而起的天際線,入口大廳多半作為藝文展演空間。故事的主角,一幅百號油畫靜靜地懸掛在大堂中央,人來人往,十分顯眼,作品描繪著主日禮拜時會眾齊聚聖殿的景象,躍然紙上的傑作一角,據說三年前有位神秘富豪在慈善義賣會裡用高價標得後,隨即以《感恩節?感恩誰?》為題,無償贈予這座港灣城市的市立圖書館。然而,落槌七十萬的代價竟然是將原題《禮拜堂的蠟像》更名,倒也惹來不少民眾的紛紛議論。

https://www.danielgerhartz.com/workszoom/3654280/to-him-be-the-glory

秋日斜陽,似乎忘了帶走夏天的暑氣,不少人走進館內貪個涼、打個盹。有名灰髮仕紳,此時靜靜地佇立在畫作之前,久久沒有離去。一旁的志工看見,自然禮貌性地過去招呼,但望著一身訂製西服,看來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子,還是中學生的志工笑著上前介紹道:

『您好,這幅是《感恩節?感恩誰?》喔…曾經是這裡FB、IG打卡的熱點,嘻嘻!價值七十萬的感恩節呢。』

『喔!』

男士露出了意境深遠的笑容,繼續說著。

『感恩節啊…你知道西方感恩節的由來嗎?』

『欸…應該吧。』

突如其來的這麼一問,學生感到有點意外,即使接收到一股挑戰的氣息,但他依舊充滿自信的往下回答。

『感恩節,英文是Thanksgiving。在美國,這個節日落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中年男子點了點頭,輕撫著下巴,表達有興趣再聽下去。

『好,OK!嗯,追根溯源起來,感恩節與新大陸上的清教徒移民、印第安原住民,特別也跟玉米的種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話說在西元1620年11月的時候,歷經大西洋上的驚濤駭浪,「五月花號」滿載百餘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終於輾轉地從英格蘭抵達了北美洲。但66天的海上漂泊,他們卻沒有迎來流奶流蜜的新天新地,令人無法捉摸的冬季,伴隨惡劣天候、物資匱乏與傳染病的來襲,等到來年春天,「五月花號」居然只剩下半數乘客得以倖存…

心地善良的北美印第安原住民們,當時看見這些不同膚色的外來客面臨生活困境,於是慷慨地拿出貯藏的玉米,還有獵獲的野鴨、火雞,當作是雪中送炭的禮物。等到融冰退散之際,印第安人更逐一傳授清教徒們如何有效種植玉米和南瓜的技巧。當然,諸如捕魚、狩獵和飼養家禽等,也是初抵異鄉者不可或缺的謀生之事。

幾個月的時間,清教徒移民和印第安原住民逐步建立起跨越種族隔閡的友誼,西元1621年的秋季,玉米等穀物更傳來了豐盛有餘的好消息,縱使沒有風調雨順,但總算足以安定度日,更能在新大陸慢慢築出一個小而美的福音家園。因此為了感念上帝的不離不棄,更答謝印地安人亦師亦友的伸出援手,同年的11月月底,移民們舉辦了溫馨的感恩餐會,以烤火雞和玉米糕點熱情款待印第安人,在歌舞歡唱佐以土產私釀的陪襯中,大家不分彼此,合而為一!

待黎明時分,移民們也鳴放禮炮,並列隊依序走進一間被稱作為教堂的屋子,更邀請印地安人一同向上帝表達謝意。往後兩三天,大夥持續進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與跳舞等慶祝活動,也算是北美洲第一個感恩節,大大Thanks印地安人的giving,而不是killing…』

學生說完連忙扮了個鬼臉,仕紳聽著聽著倒也忍俊不禁,笑容裡依稀可見其赤子之心的保有。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hanksgiving-Brownscombe.jpg
『為緬懷「五月花號」上的朝聖先輩們,此一值得紀念又有歷史意義的感恩節,後來就在北美洲流傳了下來。每年接近玉米收成時的11月底,定居在新大陸的白人移民都會舉行感恩餐會,家家擺設烤火雞或玉米致餐點來招待印第安朋友,更齊聚教堂,謙卑地感謝上帝,因為唯有透過耶和華那全知全能的帶領,美利堅合眾國方能逐年壯大,成為信仰自由、政治民主的迦南美地。』

『很好,介紹得相當完整…看來你是個認真學習又學識豐富的乖孩子…』

『還有喔…』

,受到稱讚之後,學生似乎更加提起熱忱了。

『至於什麼時候感恩節開始變成全美統一的假日呢?答案是在西元1863 年的時候,當時的林肯總統首度發布行政命令,將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定訂為「聯邦感恩節」,也期盼在南北戰爭的烽火未歇之餘,為廢奴而分裂為二的美國同胞們,能回想信仰前輩往昔的團結與統一,不再為了黨派或利益而區分敵我…因為就算是在人數、財富和國力上均有顯著的增長,美國背後的祝福始終都源自於上帝,而非個人。

只不過呢,到了西元1939年的10月底,為了刺激買氣,羅斯福總統簽署了一項聲明,提議將當年的感恩節提前至11月的倒數第二個星期四,雖然能讓經濟大蕭條後的商人們提前安排行銷活動,增加營業額,但著實讓不少人習以為常的感恩節長假整個亂了套,因此被在野黨和媒體戲稱為…』

『「Franksgiving」,是羅斯福的Franklin加上Thanksgiving的變形。』

中年男子那帶有特殊腔韻的尾音,讓學生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因發音不標準而被糾正過。

『嗯啊…Thanksgiving應該是ving,而不是ming吧?但沒關係,這不重要。兩年後,西元1941年的12月26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國會聯合決議(Joint resolution),正式將官方版感恩節的日期訂為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而從隔日的星期五開始,全美則進入為期最長,零售業年度最重要的聖誕節檔期!加上傳統商家多半會以紅色墨水表示虧損,黑色則紀錄盈利,因此星期五當天所帶來的採購人潮與訂單也就讓這天成為名符其實的「黑色星期五」。』

學生做出了一個立正敬禮的動作,意味著已經報告完畢。仕紳又點了點頭,但眉目間彷彿若有所思,他望著畫作裡的米白色十字架,這時提出了一個有點尖銳的問題:

『這幅七十萬的《感恩節?感恩誰?》,你覺得有價值嗎?』

『咦?』

一臉我怎麼會知道的表情,學生無意識地摸了一下志工背心上的徽章,從單色調換回類彩虹的配置,除了隱約有退去陰霾的涵義外,偶降的秋雨之福,更能捕捉到港灣希望之美。短暫的沉默後,依舊是由中年男子打破了僵局。

『你聽過《禮拜堂的蠟像》這則故事嗎?』

『這幅畫的原題?沒啊!』

『教會走廊一天多了一幅油畫作品,畫中描繪著主日崇拜當天,聖殿裡人山人海齊聚一堂的景象。然而,躍然紙上的傑作一角,不知名的作者卻將畫作題名為《禮拜堂的蠟像》。

不少會友一看,覺得這標題非常不合適,於是建議牧師將作品重新取名為《禮拜堂的榮光》,用以彰顯教會的光彩。就在牧師順應民意決定更名之際,一位陌生的白髮老翁,黃昏時分踏入了教會,拄著拐杖,靜靜地佇立在還未取下舊名牌的畫作前,牧師看見了隨即過去招呼,老翁望了望牧師,用著微笑但沉穩的口氣說道:

「我聽說這幅作品要換名稱。」
「是的。因為會友們認為原來的名字不好聽。」
「喔。」

老翁露出了一個意境深遠的笑容,繼續說著。

「你覺得他們發自內心愛上帝嗎?」
「應該…我想是吧。」

突如其來的這麼一問,牧師有點錯然。

「你覺得他們愛人如己,真正把教會的弟兄姊妹當作是自己的弟兄姊妹嗎?」
「說真的…其實很困難,我們都還在認真學習。」
「你覺得他們有熱衷於服事,自動自發來受差遣各項事工嗎?」
「您也知道,大家都很忙,教會服事畢竟不是生活的全部…」
「你覺得他們有受聖靈感動,自願一生為主作好的見證嗎?」
「這…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好的恩賜…所以…」

牧師臉上已逐漸浮現苦笑。

「你覺得他們甘願為自己的信仰背上十字架,行苦路來效法耶穌基督的樣式嗎?」
「…」

牧師沉默了。

「你覺得他們每個主日來聖殿裡崇拜上帝,回去之後有好好過著基督徒的生活嗎?」
「…」
「你覺得他們在聖殿裡呼喊上帝的名,高舉得勝旌旗,表現出無比信心,但離開聚會後呢?」
「…」

牧師有種氣力放盡後的無奈與疲憊。』

『哇嗚!這老翁口才真的好厲害,跟我老爸差不多呢!嘿嘿!』

學生志得意滿的說著,中年男子撇了撇嘴,有點不以為然地將故事說下去。

『老翁看著牧師,如同法曹判官般繼續問到:
「我重新再問一次,你覺得他們發自內心愛上帝嗎?」
「…」
「我重新再問一次,你覺得他們愛人如己,真正把教會的弟兄姊妹當作是自己的弟兄姊妹嗎?」
「…」
「好!既然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而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那人一旦沒有靈與魂,也失去了為主作見證的好行為,請問你,他們聚集在禮拜堂裡,像不像…」
「禮拜堂的蠟像!」

猶如卸下了沾滿沙塵的破敗盔甲,牧師終於嘆了口氣。

老翁的臉上,自始自終掛著微笑。轉過身去,慢慢離開了走廊,與牧師話別之前,只留下一句話:

「這幅作品,是我畫的。」

※※※

夕陽西照,餘暉灑落在教會走廊窗前,牧師無言卻激動地站在畫作前,他的心中滿是喜樂,但也帶著一絲反省的內疚,他終於明白了,老翁其實要告訴他什麼。

「牧師!牧師!」

社區的小孩飛奔而入,下氣不接下氣的,興奮高聲喊著牧師的名字。

「牧師!牧師!剛剛那個走出去的阿公,他頭上居然有光環ㄟ!」

牧師點了點頭,用著慈愛溫暖的手摸了摸小孩子的頭,小孩子吐吐舌頭,在牧師身旁依偎撒嬌著,沒發現長輩的眼眶中其實泛著淚水。

「好,你願意和牧師現在一起低頭作個禱告嗎?」
「要!因為我最喜歡上帝了!」』

夕陽西照,秋光不減盛夏風采,鋒芒依然灑落在大片的落地窗前,兩人無言但有默契地站在畫作之前,學生的心中滿是喜悅,他雖沒有反省的內疚,但也終於明白,仕紳其實是要他體悟畫作中真正的意涵。

『「感恩節」,其實就是「Thanks神與人的giving」,因為若不懂得感謝上帝,光是單純的行禮如儀,那參加感恩禮拜充其量只是作為蠟像館裡的擺設;假如不珍惜那些願意花時間陪在我們身旁,或是在困難中伸出雙手的親朋好友,而光是追逐舞台上那如煙花的歌詠與詠嘆,那感恩節始終就只是一個節慶名詞、商業行為。

正因為愛,因為分享,因為無我的付出,感恩節才會成為感恩節的樣子,也才能夠找回昔日第一個感恩節的初衷…發自內心的感謝、超越隔閡的接納、頌揚神的大能,也正是無差別愛人。』

學生一口氣把內心的感想說了出來,他覺得他的眼睛好像濕濕的,更宛如在一夕之間理解了所謂「大人的哲學」。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

『啊,這我知道,後面接的經文是…』

在仕紳緩緩念出《哥林多前書》(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第13章前面三節的經文之後,學生跟著說出他早就熟悉不過的段落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西服仕紳的臉上,自始自終掛著微笑。轉過身去,慢慢離開了大堂,與學生話別之前,只留下一句話:

『這幅作品,是我捐贈的。』


學生快步跟了上前,脫下志工背心,輕輕牽起了仕紳的手,黠慧地問道:

『爸!晚上媽要煮甚麼好料的?』

尾聲:

『The measure of love is to love “without”measure.』

,奠基基督神學理論的不朽哲人,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St. Augoustinos,354-430)說過的一句話,或許,就是無差別愛人最好的註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