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中學生導讀)法文世界的「白朗峰」:維克多·雨果

「對不義者的懲罰、判刑者的救贖、苦難的描繪、聖哲的影響」,雨果說,這是一部宗教作品,更直言「最高的法律是良心」。近四十年的光陰,一百一十萬餘字,雨果定義了何謂「小說」。
寫在前面:這是一篇提供給國中生線上(遠距)教學的教案,也是無法在實體課程進行寫作引導時,讓學生能夠繼續接觸文學的方法之一,我想,「寫作」不是為了會考或學測的國寫而準備,更不只是單純背誦口訣或成語、佳句而已;

真正的書寫意義,提筆價值,乃是為了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更能夠隨時做好與外界有效溝通、正確陳述的預備。拿下耳機,給自己倒杯黑咖啡,看那文字的力量跟穿透力,即使在「快速動眼」的資訊爆炸時代,黑白印刷的鉛字體,依舊充滿無窮魅力……隻手破空之聲,靜寂中的喧嘩,悲歡離合、大千百態,莫過於只見文字了。

「世上最寬闊之物為大洋,比大洋更寬闊之物是蒼穹(天空);但是,能夠比蒼穹(天空)更為寬闊的,其實是人的胸懷。」

「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音樂表達了無法言語和不可沉默之事。」

「不要做生命的旁觀者;如果你這一生只是(冷眼)旁觀,那消逝的生命中將不會再有你自己。」

「人類第一種『飢餓』是無知。」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卻是一種勝利。」

「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拖著枷鎖,而是為了展開雙翼」

「痛苦總是跟隨在歡樂身邊。」

「愛,即行動。」(Aimer, c'est agir。)


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 - 1885),近代西方文學難出其右的不朽巨匠,被法國人尊稱為「英格蘭有莎士比亞、法蘭西有雨果」的他,誕生於法國東部近瑞士的貝桑松(Besançon),生涯軌跡完整經歷了西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動盪(民族主義崛起、反抗外來者的獨裁統治)與法國境內多場革命運動(拿破崙失勢、七月革命、拿破崙三世稱帝、普法戰爭等),真實的人生又面臨著長女意外溺斃(19歲)和被迫流亡海外(他強烈反對拿破崙三世以政變登基為皇,指責其為叛國之舉)的嚴峻考驗,只能多年委身於英吉利海峽上小小島嶼,故在曲折多舛的命運轉折當中,雨果以自己的筆,書寫著眼底所見的世界......包括了美與醜、善與惡、光明和黑暗,還有愛與被愛。

Hugo by Étienne Carjat, 1876
「浪漫主義」(Romantisme):自「工業革命」(西元十八世紀中葉)與「法國大革命」(西元1789年)之後,藝術家開始注重以強烈且真摯的情感來作為美學經驗的表現來源,並且強調往昔不曾出現,如不安、驚恐、徬徨等情緒,以及人類在遭遇到大自然時所表現出的敬畏與感性崇拜;同時,文學裡也經常論及對過去歷史的批判,強調女性和兒童(非英雄主義),還有相對比「啟蒙時代」(Siècle des Lumières)的反思與抗辯:
「啟蒙(理性)時代」強調演繹和推理的絕對性(理性),而「浪漫主義」則強調直覺、想像力、和己身的感悟。如《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主角的行為僅僅取決於他的感覺。

作為西元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藝文界領導者,雨果精心描繪出《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等聖殿級,足以讓每一後輩作家脫帽敬禮的小說外,更讓諸多名詞或是字彙深植人心,像「Quasimodo」,原本是單純的人名,後來則被用以形容「面惡心善」的同義詞。同時,寫作之外的雨果也積極參與群眾運動,反對死刑,訴求社會公平,還堅持出版自由,鼓吹普選與全面教育制度。


雨果的經典作品

《巴黎聖母院》(又譯《鐘樓怪人》,1831)

美國《紐約時報》世界十大名著

背景:西元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王朝」的復辟統治。雨果有鑑於封建帝制下的黑暗與殘忍,提筆創作出了《巴黎聖母院》,借西元十五世紀的巴黎社會,借景反射他所處的現實生活。

故事:一開場,婦人跟男人私奔,產下了一名美麗的女嬰。但不久之後,女嬰居然被抱走,同時被掉包成一個長相醜陋的駝背嬰兒,婦人無法接受自己的寶貝女兒被偷走,更變成醜八怪的事實,於是將駝背的嬰兒隨意丟棄在巴黎的聖母院門外……

西元1482年,落落大方、美艷動人的吉普賽少女艾絲梅拉達(Esmeralda)在花都(巴黎)街頭賣藝,聖母院會堂副主教弗洛德(Claude Frollo)對她心生色念,欲占為己有,於是差使自己收容的養子,聖母院敲鐘人,更是天生畸形(獨眼、駝背、語言障礙)的加西莫多(Quasimodo)趁夜在街上意圖綁架艾絲梅拉達……但少女幸運地獲皇家騎兵隊隊長菲比斯(Phoebus Châteaupers)所救,更就此深深(迷戀)愛上了這位有點輕薄的軍人……

由愛生恨的弗洛德決定一不作二不休,趁兩人幽會時成為「不速之客」,攜刀刺傷了菲比斯!但副主教此時更惡向膽邊生,栽贓嫁禍於艾絲梅拉達,讓她在嚴刑逼供下承認犯行,加上可能習得的蠻族巫術,有怪力亂神之虞,遭法官判處死刑;加西莫多對艾絲梅拉達也懷有一絲愛慕之情,於是在行刑前大膽闖入法場,搶走了少女,將她藏匿在聖母院的頂樓。

美麗的少女跟畸形的怪人,在聖母院的天空下,從陌生到相識,艾絲梅拉達也逐漸走入了加西莫多「面惡心善」,真實不做作的世界裡……期間,加西莫多一次用拳頭制伏了欲非禮艾絲梅拉達的入侵者,可隨著皎潔月光讓身影輪廓慢慢浮現,當他發現自己的養父弗洛德正是襲擊少女的癡漢時,加西莫多只能默默縮手,退回暗處。

很快的,生性狡猾的弗洛德再度使出詭計,讓吉普賽人與遊民誤信艾絲梅拉達將被官方強行帶走,因而群聚在聖母院,打算營救少女離去,也與教堂內的加西莫多發生激烈混戰……不明就裡的國王看見聖殿外的衝突,決定派出菲比斯前去鎮壓!吉普賽人的石頭與木棍,自然不敵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但正當加西莫多來到艾絲梅拉達的房間時,少女已經被披著斗篷的陌生人給趁亂帶走了……

誰?弗洛德

以聖潔神職人員自居的弗洛德,向艾絲梅拉達再一次進行求愛的動作,更威脅她只能從就範或被逮的兩個選項裡擇一,但少女始終抵死不從……「癩蝦蟆」暴怒之際,弗洛德把艾絲梅拉達「丟」給了隱居在聖母院附近的修女(Gudule),她曾公開指稱艾絲梅拉達是卑劣的小偷,並把十五年前女兒被綁架、掉包的事歸咎於是少女的過錯。

就在士兵趕來捕捉艾絲梅拉達的時候,修女赫然驚覺到:艾絲梅拉達竟……就是自己失散的女兒!說甚麼也不願放手的她,又哭又鬧,跟著來到刑場,可一心一意想救(尋)回女兒的悔恨與不甘,在士兵無心的揮手與推阻,與自己一個不留神的踉蹌下,修女頭部著地,當場重創身亡。

加西莫多發狂似的找尋艾絲梅拉達的下落,但望著遠方少女的白裙落在絞刑台,近處卻出現了養父弗洛德如厲鬼般的可憎變容,鐘樓上的怪人於是再也無法忍受此偽善背德的虛偽與羞辱,於是使盡全力,將副主教從樓頂上推下……

日暮西沉,加西莫多從此消失在巴黎聖母院。

兩年之後,人們意外地在墓園發現了加西莫多和艾絲梅拉達的屍骨相擁在一起,可當旁人想把他們分開時,已全然是一堆灰燼。

影響:雨果將《巴黎聖母院》打造出一部敘事劇或史詩,記敘了所有人的歷史,並將巴黎聖母院作為目擊者,也就是「無聲的主角(觀者與旁觀者)」;本作品也是當時第一部以底層人物為核心主角的作品,甚至因作品的成功,刺激了歐洲近代頭一次的歷史文物保護運動,並促進了中世紀「哥德式建築」(Art gothique)樣式的再次復興。


《悲慘世界》(又譯《孤星淚》,1862)

「對不義者的懲罰、判刑者的救贖、苦難的描繪、聖哲的影響」

雨果說,這是一部宗教作品,更直言「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近四十年的光陰,一百一十萬餘字,雨果定義了何謂「小說」

雨果的小說版本,是以事件或人物為分段方式,一共分為五部(單元);而今日大家所熟悉的音樂劇版,則是以時間作為分段區隔,分成四幕(單元)。為配合(便於)導讀,我使用音樂劇的時間軸。

序幕(1815)

尚萬強(Jean Valjean),身陷牢獄19個寒暑的「24601」,終於取得一紙假釋令,得以離開不見天日的黑暗人生;然而自由之身並未讓他在社會上真正迎來「自由」,反而處處惹人歧視,使他被迫流浪街頭……

主教米里艾(Bishop Myriel)雖然好心收留了尚萬強,可夜半無人時分,多年來窮困徬徨的不安定感卻讓他故態復萌,偷走了主教會所的銀燭台!但才剛離去沒多久,警方就抓到了神色慌張的尚萬強,並帶到主教跟前對質:主教非但沒有揭發或苛責,反倒為其開罪,表示是自願送給過路客的贈禮。警方放下了尚萬強,他隨即哭著跪求主教的原諒,米里艾不多言甚麼,只求「浪子」宣誓從今爾後將靈魂交託給上帝,重新做人!主教並將另一只銀燭台也送給尚萬強……神的憐憫,讓他感受到慈悲與包容的力量,撕毀了假釋令,他決心再創新生。

1823

八年很快就過去了,尚萬強履行了當年的誓言,徹底改頭換面,不但易名為麥道臨(Monsieur Madeleine),並且成為受人愛戴的市長兼工廠廠長,更以慈善助人聞名;這時,他名下工廠裡的女工芳婷(Fantine),正承受著淒慘的境遇……年輕時的激情與未識人生,她懷了個女孩,豈知這負心郎竟一走了之,只留下母女相依為命。為了小小珂賽特(Cosette),芳婷只有把她寄養給酒店老闆泰納蒂夫婦(M. & Mme. Thénardier)……

對珂賽特的殷切思念,給了芳婷無比的力量,所有辛苦掙來的錢也都寄往泰納蒂之處,但誰知道夫婦倆在信上所提珂賽特體弱生病一事都是虛構的!血汗錢其實都進了泰納蒂索求無度的口袋裡!又一個不小心,芳婷的信落入了愛嚼舌根的同事手裡,同事不只鄙視她,還聯合領班將她趕走……不知情的尚萬強簽下公文,芳婷也無情的被迫失去了工作。芳婷賣了項鍊盒和一頭長髮,但面臨著走投無路的窘境下,她只能加入碼頭區的神女(妓女)行列,用最原始的方式出賣靈肉……

有一天,芳婷拒絕了一位無禮的尋芳客,兩人激烈拉扯之間,恰好新上任的鐵面警長賈維(Javert)到職,他不分青紅皂白直接定了她的罪,目睹此景的市長出言制止,尚萬強要求賈維放走芳婷,並將奄奄一息的她送往到醫院休養。

當賈維欲與市長爭論功過是非時,街上有位老人不幸被馬車意外壓住,尚萬強立即上前,用力頂起了車子!力大無窮的勁道,勾起了賈維對過去編號「24601」罪犯的模糊記憶,尤其「24601」假釋後還犯上一起偷竊罪,理應會加重刑責……但此刻懷疑市長是賊顯然不太合理。

想不到,警方這時逮到了一位鐵匠,指稱他就是逃亡多時的「24601」,賈維原本還以為自己錯怪了市長。但正直的尚萬強無法容忍自己的懦弱可能會造成無辜民眾的無妄之災,於是來到法庭,親自向眾人坦承自己的身分,他就是「24601」!賈維本想當庭拘捕尚萬強,但尚萬強掛念著芳婷虛弱的病體,情急之下,打昏賈維而逃逸。

病榻之上,芳婷以說不出的感激,將小珂賽特的未來託付尚萬強,他也再三允諾會好好加以照顧與陪伴;芳婷短暫且悲淒的一生,就在對珂賽特的思念中悄悄結束畫下句點。負責任的尚萬強也馬不停蹄地趕向芳婷所說的小鎮,去「解救」她可憐的遺孤。

1823

待在泰納蒂夫婦的身旁已經滿五年了,但小珂賽特一直不斷受到折磨跟虐待,成天就像個女傭或童工一般被使喚來、使喚去,同年齡的酒館千金愛波寧(Éponine)卻備受寵愛,兩個小女孩的生活猶如天淵之別……但珂賽特沒有怨天尤人的本錢,只能暗自期盼夢裡的母親有一天能夠來接她回家團圓。

尚萬強來到酒館時,珂賽特正吃力地在黑暗中打水。他二話不說,一心執意帶走珂賽特。泰納蒂眼見「財神爺」自個兒上門,當然使出拿手的狡猾嘴臉,狠狠敲詐了尚萬強一番!支付了猶如天價的1500法郎,是贖金,也是脫離苦海的代價,珂賽特總算離開了酒館的牢籠,尚萬強把她帶到巴黎,以父愛之名呵護珂賽特長大,難得的天倫之樂,帶給這兩個曾飽受命運折磨的遊子莫大的欣慰跟滿足。

然而,賈維的判官陰影,卻依舊籠罩在夜晚的尚萬強身上,揮之不去。

1832

長大後,亭亭玉立的珂賽特與革命青年馬里歐(Marius Pontmercy)相戀,尚萬強因而捲入了反抗帝制,追求共和的行動……效力保皇黨(政府軍)的賈維在街頭起義的混戰裡,以便衣身分躲入了革命軍的行列,意圖在後方擾亂與破壞……但他事跡敗露,被革命軍發現,因而遭到了拘禁。

尚萬強自告奮勇,願意處置賈維,但他接手之後,不但沒有傷害賈維,反而放他一條生路;另一方面,以學生為主的革命軍在這波起義行動裡終究寡不敵眾,死傷極為慘烈,馬里歐自己也身受重傷!尚萬強在巷戰裡救出昏迷不醒的馬里歐後,卻與賈維再度狹路相逢,賈維感念尚萬強的不殺之恩,也憶起過往對他的仁慈與寬容,因此放過了尚萬強和馬里歐……覺悟到法律程序本身不涉及道德層面,但緝捕尚萬強終究是他做為警官(公務員)的職責,內心無比的矛盾跟煎熬下,賈維最後選擇投河自盡。

年輕的馬里歐很快就痊癒無事,尚萬強也允諾了他與珂賽特的婚事,更大方贈予近60萬法郎的禮金。由於擔心自己身為通緝犯,可能會拖累二人的大好前程,尚萬強於是向馬里歐坦承自己有多項前科,並請代為保密。但是崇尚道德與崇拜英雄主義的馬里歐無法認同尚萬強「更生人」的背景,將之視為頑劣的社會敗類,故拒絕尚萬強與珂賽特再有往來……

絕望又難過,但已默許馬里歐提議的尚萬強,毅然離開了珂賽特與馬里歐的愛侶世界……但泰納蒂先生一次令人作噁的登門拜訪,本想要粉碎尚萬強在馬里歐心中最後所剩無幾的份量時,混戰時留下的衣服一角,他驚覺到:尚萬強正是自己昏迷時的救命恩人!惡狠狠地,用鈔票賞了泰納蒂小人耳光後,馬里歐連忙帶著柯賽特尋找尚萬強……

馬里歐與柯塞特在尚萬強臨終前夕趕至其寓所,表達內心無比的感激之意,彌留階段的尚萬強既寬慰又滿足,回想起從「24601」的黑牢到今時的所有足跡,有主教的恩惠與芳婷的託付,有賈維的寬赦跟上帝的帶領,一切盡是感謝亦是救贖,尚萬強終於帶著微笑,平靜地離開世界。

孤星不再流淚,因為已是繁星熠熠,

世界不再悲慘,因為大愛戰勝黑暗。


花絮:

小說出版後不久,隨著政治局勢的丕變,雨果便流亡海外,據說他當時以「?」的符號,打電報給其英語出版商,想了解作品的市場銷售量。而出版社也很有默契地用「!」作為回應,表示市場成績非常亮眼。


尾聲:

越南新興宗教「高臺教」(Đạo Cao Đài)有所謂的「三聖」,也就是神和人類之間的先知,分別是越南詩人兼預言家阮秉謙、中華民國「國父」孫文,還有維克多·雨果……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ctor_Hug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Hunchback_of_Notre-Dam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s_Misérables

https://www.primevideo.com/detail/Les-Miserables-The-Movie/0IVA2IS8SEAORZFKP3INVBHAEI?_encoding=UTF8&language=zh_TW

https://www.amphitheatrecogeco.com/en/shows/notre-dame-de-paris-202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