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今夕是何夕?答案是七夕。(圖文絕對不符)

詩詞欣賞
唐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語意】
秋夜裡的月色就如同銀白的燭光,映照在繪有圖案的屏風上,給人一絲清爽的涼意。手拿著一把輕羅綢緞製成的小圓扇(秋扇暗喻棄婦),去捕捉那四處飛舞、宛如嬉戲的螢火蟲。這時在露天的石階(皇宮裡的台階)上,覺得夜色清涼如水(夜已深沉,略顯寒亦),躺在地上仰望著天上的牛郎、織女星,沈醉在美麗的神話的故事中(嚮往不可得的愛情,對比自己的景況)。
【賞析】
杜牧詩作讀來溫婉清麗,但深入意會卻又充滿著對無常人生的感概。這首描寫秋天夜晚的詩,第一、第三句描寫秋夜的景致;第二、四句則描寫秋夜的活動。靜、動交織,譜出生動美麗的秋光奏鳴曲。
另有一說,此詩實描寫後宮嬪妃們的生活,描寫其孤寂、難耐的心情,久居深宮大院,看似榮華富貴,但宮女能受皇上寵幸者有幾?獨居北宮,長夜漫漫,見螢拍扇,只能望著月夜打發無聊的時光,並向月色訴說自己的哀怨。

北宋秦觀(淮海居士)《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語意】
單薄的雲彩在無涯星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繁星點點,傳遞着彼此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仍悄悄渡過。(牛郎織女)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遠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愛侶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可分別之時卻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相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賞析】
《鵲橋仙》乃宋詞吟詠七夕的首推佳作,從初秋夜景的綺麗景象,到銀漢(銀河)的牛郎織女逢年再聚,秦觀捨去相見之時的互訴悲嘆,而是著墨讚嘆這一對久別重逢的愛侶,在金風玉露的秋夜,於銀河畔的相會是何等的幸福與難能可貴,更勝過了人世間怨男恨女的千萬次重逢,同時巧妙地將李商隱「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辛未七夕》)的雅詞化入自己的作品中。
而忍顧鵲橋歸路的描寫,不見人影,只見鵲橋,說明兩人已漸行漸遠,回首已望不著那令人魂牽夢繞的愛侶,可說是蘊含著無限惜別之情……但末尾的「又豈在朝朝暮暮」,則是將本詞的意境帶往了另一個高潮,也就是「愛情的真諦」究竟是何物?秦觀借牛郎織女來感慨世人對於愛情的看法,也觸及了讀者們對於純潔愛情的渴望和追求,是歌詠七夕亦是讚嘆愛情,達成了強而有力的共鳴與呼應。

õ「牛郎織女」之說最早記載於《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牽牛和織女是兩個星宿名稱,並隔著銀河遙相對望;到了漢代《古詩十九首》裡的第十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時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人的位格」。又因為漢武帝據說生於陰曆七月初七,故開始有了七夕的神話典故。
後來漢代民間又加入了董永(《二十四孝》裡的賣身葬父)的傳說,經過長年持續的交錯與混淆下,遂演變成有牛郎(董永)趁織女(仙女)下凡洗澡時偷衣服,甚至是仙女報恩(白鶴織布報恩)的神話系統,也就是「羽衣仙女」,又稱「天鵝處女」的故事(Swan Maiden Tale)。

õ七夕(陽曆7月7日)在日本是一年一度的許願日,眾人會將想實現的願望一一書寫在籤(笹飾及短冊)上,然後掛在竹枝上,祈求願望成真;當微風吹過綁在竹枝上的籤頭時,清脆的聲響代表願望已被神明傾聽。
õ在朝鮮半島,七夕正是雨季逐漸開始的時期,故降雨被稱為「七夕水」;這段時間也是南瓜、黃瓜以及甜瓜開始豐收的時候,因此人們常常向北斗七星祭祀油炸南瓜。
õ台灣將七夕視為兒童守護神「七娘媽」和嬰孩保護神「床母」的誕辰,這天要燒壽金、娘媽衣(婆姐衣),以及準備油飯與麻油雞七碗,供七娘媽和她的六位姊姊(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系統)享用;從嬰兒出生至十六歲,每年都必須要祭祀,而在台南、鹿港則還保有七夕「做十六歲」的成年禮(從童工變大人)習俗。
♂♀唐代白居易《長恨歌》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討論:
1、你(妳)認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說法正確嗎?請簡述自己的看法(正反不拘)。 2、你(妳)贊同商業化的七夕(中國情人節)嗎?請簡述自己的看法(正反不拘)。
彩蛋?片尾彩蛋?沒有這個玩意兒,這裡不是漫威,呵呵。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