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t S
Comet S

Eclecticist. 國內思維接近社會自由主義,國際思維接近結構現實主義。兩者有時整合不易。

我們應該如何定位 Matters?

想知道我們該如何定位 Matters。作為一項產品,我們是應該更多把 Matters 當作1) 討論區用,還是當作 2) 發表文章的平台?

討論區用法是主要問個問題,加上幾句背景介紹或個人關注點,然後就讓大家開聊 (有點像知乎,只是作者的後續互動比較好找/visible)。

昨天我剛好有聊到討論區常常遇到的兩難:

  • "要是門檻設得高,只有學問豐富的知識菁英在談,那麼他們往往都有包袱 (我們把這叫做愛惜羽毛),每次發言都要有水準,很花時間,久了就難以為繼,往往棄坑。反過來說,如果討論區比較民主開放,門檻設置不高的話,那麼可能就會有一大堆非專業的人在談,真的有相關專業的人可能就覺得隔行如隔山,要說服其他人也不容易,就懶得參與了。例如要是你辛苦地寫了兩千字引經據典地論證一件事情,對方直接上來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打翻了,然後繼續講他的,正常人遇到幾次這種經歷後還能夠保持耐心的不是聖賢就是英傑了。"

若是當作文章發表平台用,就是樓主從一開始就要做出長篇論述了 (比較像博客)。這個用法就涉及文字勞動有價的報酬問題。我會想到幾種模式:

  1. 平台二選一模式 A:一樣發東西,在其他平台上是會有直觀的法幣報酬的。若是純粹當作發表文章的地方,大家可能還是會優先投其他有稿酬的傳統媒體。(這方面 Matters 有提供加密貨幣的報酬,只是 cryptocurrency 和法幣之間的轉換方式,可能還不是沒直觀 。)
  2. 平台兩者兼得模式 A:可以把還在雕琢中的點子發布在 Matters,經由互動後,把改良版的成品發布在有償的傳統媒體平台。這就比較接近把 Matters 當作 workshopping ideas 的地方,接近討論區。
  3. 兩者兼得模式 B: 在Matters先發表完整文章,達成廣告效果,引來其他媒體有酬的轉貼邀請。(那麼作為文章的 middle man,Matters 如果要求抽成,好像也很合理,運營網站總是有成本。)
  4. 兩者兼得模式 C:若是先在傳統媒體發表文章,再轉貼過來 Matters,則涉及和媒體的協議問題,有一些媒體會要求對文章的獨佔性,不允許轉貼。(另有一些媒體則願意妥協接受二次發布/republish在非營利平台,那麼就又涉及獲得 Matters 的加密貨幣報酬算不算是報酬的問題,若是不算,則可以二次發布在 Matters。若是算,就還是得二選一。)

我目前還在玩 Matters 主要是對幾位早期用戶的認同 (包括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用一陣子也有點感情和社群認同。但是目前還沒有搞懂 Matters 對於自己的長期定位是什麼,以及我應該怎樣和它互動。不知道大家眼裡的 Matters定位又是什麼樣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