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眼
文明之眼

《推背圖》第47象:約五百年後 讖曰:偃武修文,紫微星明,匹夫有責,一言為君 頌曰:無王無帝定乾坤,來自田間第一人;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洞悉國際局勢瞭解生態危機

近現代國際局勢,為何與中國東周如此相似?中國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古代的經驗教訓又能帶來什麼啟示?為何現代工業產物與生態格格不入?生態污染的問題出在哪裡?

現代國際的形勢很像中國的戰國格局,聯合國好比有名無實的周朝,中國好比受到鄙視而變法圖強的秦國、美國好比地利優勢盟霸諸侯的齊國、俄國好比楚國、歐盟好比趙國、日本好比魏國、加拿大好比燕國、韓國則有提示作用。

在東周的春秋時期,先是齊、楚爭霸,後是晉、楚爭霸,猶如近現代的美、蘇爭霸,與歐、俄爭勝(如拿破崙、希特勒),歐洲則是分裂內戰不斷,有如晉國的諸卿鬥爭,中國則如秦國般,守著昔日稱霸西戎的驕傲被列強歧視。

歷史趨勢總是不斷地相似運行著,或由於宇宙天體運行,或由於人心經驗趨使,天體運行是巨觀的影響,而人心經驗則是微觀的記憶,巨觀的趨勢影響人們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人心經驗的微觀記憶。

今日中國的國力已是世界第二,若按照歷史趨勢的演進推算,中國還有很長很旺的後勢,超越美國稱雄世界勢所必然。

秦國統一中國的經驗與教訓,很值得現代中國人參考借鏡。秦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還得憑藉各諸侯的昏君奸臣,因為各諸侯在秦壯大的同時,仍持續被周禮儒教腐化;儒家雖是新興之學,卻因為在民間盛行而成為顯學,但學者通常兼修兵家、法家、縱橫家等,以實用的才能來博取諸侯賞識。

「顯學」就類似於資本民主,「實用」就類似於產業科技。

秦國從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到秦始皇,正好符合《孫子》伐謀、伐交、伐兵、攻城的順序,但孫子的原意並非順序,而是上下優劣之意,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先勝而後求戰,才是孫子想闡述的全勝模式。

《孫子》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秦孝公變法、惠文王縱橫還好說,等到昭襄王坑殺秦始皇屠城可就難過了,結怨最深受禍最大的就是趙國,長平一戰就坑殺趙國四十餘萬,還不包括秦軍傷亡與無辜遭殃,到了秦始皇,更是親歷趙國首都邯鄲屠戮。

秦始皇駕崩前後,趙高一系列詭異操作,在秦將章邯攻趙過程中,更是直接弄死李斯整垮秦軍,或許也與上述殺戮間接有關。

秦國產生的歷史教訓,遠比秦國稱霸統一的經驗重要,因為秦國崛起帶來的盡是悲劇;中原各國視秦軍如狼似虎(如尚首功),秦法嚴酷誰都不願當秦國人民(如連坐法),統一後更造成文化災難(如燒典籍),任意奴役百姓只為一人一姓的萬世基業。

周用禮教構築專制王權,秦則變本加厲,用法教構築專制皇權,秦代之後則是兼用兩者;秦焚書導致文化斷層,周室典藏的古籍也隨他入土,只剩少數未被發現的民間藏書留下, 而民間藏書卻也大多是周朝顯學。

秦國是中國歷史的悲劇,它興起於受人歧視的悲情,它結束於世人憤恨的慘劇;秦孝公之所以要雪恥,是因為受到中原諸侯的歧視,然而變法後的實際結果,卻是比周禮約束更嚴酷的秦法,秦法的冷酷無情踐踏人性,使得強大的秦帝國十餘年就覆滅。

戰國格局與秦國昌盛是歷史趨勢,所以中國無論變什麼法都成,甭說是共產主義,就是帝國、軍國、甚至納粹,都能在中國化後旺盛前行,然而,最終會有什麼下場?就好像跳上一輛好車,跑哪條路都事半功倍,只是當油用光時又會在哪兒?

秦國雖然統一六國,最終卻難逃劇變滅亡的命運,統一過程殘酷血腥,統一之後劇變滅亡,這條路可謂「不歸路」。

再說秦國能夠用「不想死就投降」,來達成統一的願望,但現代能夠用「死」來要脅列強嗎?是不怕核彈攻擊,還是不懼輻射污染?西方早就備好「末日方舟」,那些高官富商正愁沒機會,一個合情合理不受良心責備上帝審判的機會。

中國想要雪恥,今日已然如願,如何在戰國格局走上對的路,那怕是暫時走回頭路都值得,中國想更加興旺發達,只有用「想好活就跟從」,才能達成世界大同的願望,今日人類最大的瓶頸是生態危機,而不是糧食危機、經濟危機、石油危機 …。

大量汙染是今日生態危機的主因之一,大量污染主要來自於大量消費,由於遠超生態分解的速度,所以累積污染物就愈來愈多;其次,現代的工業製品,不但難以分解還與生態格格不入,這就造成長期污染與污染變易等問題。

與生態格格不入的大量汙染,源自於西方文明的過度物化,而在科學過度物化之前,則是宗教的過度神化,過度就屬極端。

今日的工業產品,是在極溫、極壓、電解、鐳射... 等極端手段中產生,生產出的物品與生態格格不入,千年不朽萬年不化且還會毒害生靈,倘若工業革命是在東方興起,或許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近現代的許多產品,一推出就立刻大賣,甚至被譽為人類福祉(如DDT),但經過時間累積,才逐漸發現其害遠大於其利(如毒物累積),再停止為時已晚(如土壤壞死),甚至還無法停止(如基因突變)。

化學農業導致土壤壞死,壞死的土壤再難種出果實,而基因改造物除了進入生態演化,也可能導致生物突變甚至生態變異;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經歷數千年仍然生氣勃勃,若綠色革命是在中國起源,又何至於如此?

以今日的生產消費模式來說,石油愈是開採生態愈是窒息,經濟愈是繁榮生態愈是困窘,糧食愈是豐收土壤愈是貧瘠,因為人類目前的生活享受,完全建構在生態的痛苦之上,想讓全人類都能夠好活,就要徹底改變現存的生產消費模式。

現存的生產消費模式,逐漸形成於蒙古汗國瓦解之後,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海外殖民,乃至於世界大戰到現代產業,重點在規模經濟壓低成本,大量開採、大量製造、大量促銷、大量消費,當然也造成污染的無盡循環擴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