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
Cross

如果妳/你恰好喜歡他們,我們或許能聊聊。 朵卡萩/馬奎斯/駱以軍/胡淑雯/莫言/胡遷/卡夫卡/海倫‧菲利浦斯/金愛爛/卡佛/陳春成/卡爾維諾/伊格言/辛波絲卡/德里羅/麥克伊旺/米蘭昆德拉/安妮艾諾/霍桑/波赫士

我無法推薦《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的理由

除了有趣,別無他物。

《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帶給我頗失望的閱讀體驗。以「未來人寫的報導文學」的概念所著的這本書,不僅一開頭就讓人想到《零度分離》,更是在過程中頻繁不自觉拿兩者比較,並不得不承認,《零度分離》在深度和人性刻劃上都要優秀許多。

我認為《以下證言》缺乏的是角色複雜面向的叩問,而致使樂趣都集中在故事設定和偶爾閃光的政治奇想上。也就是說,僅僅做到有趣而已。

這種對複雜的需求並不是要作者對台海戰爭有鉅細靡遺兼全景式的描繪,波瀾壯闊的劇情發展和合乎情理的劇情設計,說實話以體量以及本書目標來說這些一點都不重要,而《零度分離》也是拋棄這種寫法轉而去捕捉更幽微的碎片,也就是本質上其實是「以小見大」的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多少會期待有短篇小說那種子彈般微小又致命的殺傷力。

簡單講一下每一篇的感想。

《台灣人民解放陣線備忘錄》

最不喜歡的一篇。以解放陣線成員(也就是藏在台灣的叛徒)的視角去講述戰爭的發展,夾藏著這些人如何期盼著「祖國」的勝利,又是如何一次次失望,神秘的衛星兵器傳說、成員被當地人吊死在路燈,在形勢愈來愈不受控的情況下躲藏至山中臨時落腳的基地裡。這篇因為主要以戰爭發展大綱的方式進行,所以讀起來略沈悶,像流水帳一樣交代一件件事,而要說哪裡有點短篇小說的味道,或許就是最後「咬人」的橋段,不知為何想起《羅生門》,或許我仍喜歡此處更聚焦的視角,而前面的部分實在過於失焦。


《何日君再來》

最有寫實短篇小說味道的一篇。寫戰後入籍的原解放軍適應新生活的同時,如何被失眠問題困擾,而必須聽著戰時的「報名歌」(抱歉忘記名字)才能入睡。劇情設計非常有趣,因為這「報名歌」在戰時報的是死去解放軍軍人的名字,是一種攻心戰。而戰爭中有人因為日復一日無盡頭地聽著這首歌,聽出了幻覺,居然某天聽到了自己的名字,一槍把自己炸了的橋段也很耐人尋味。但除此之外,好像就沒什麼特別有印象的了。像是這戰後留下的人,為何必須聽著這歌才能入睡,應是很好挖掘的題材,但最後我認為在書寫中沒有得到深化,很簡單就流掉了。這樣的問題在這本小說裡比比皆是。


《私人美術館的最後一日》

這篇比起人民解放陣線,加入了更完整的奇幻設計,透過觸摸解放陣線阿明的畫,回到當年戰爭的種種現場,並逐漸勾起被藏起來的記憶。整體是非常普通的故事,且最後類似超級士兵的真相顯得過於隨意,拿出來了卻沒有好好延伸,略為可惜。


《南方的消息》

故事感最強的一篇。兩個非台灣/中國人,卻深刻影響了這場戰爭的命運。這篇幾乎都是在跑故事,讀起來雖然暢快,但也缺乏深度。兩人的同性情誼在重逢時的微妙氛圍就能推測出來。另一刻畫不錯的地方是總統持槍的場景。


《是陰廟,還是英靈殿:鎮安宮的前世今生》

最喜歡的一篇。雖然以「量」來講,這篇裡頭有太多我認為不必要存在的細節,分散掉故事的重點。我對困守醫院的解放軍如何內訌,如何想到國內家人的安危,如何槍殺「政治對手」,並逐漸重演一個台灣版的「南京大屠殺」這個情節設計,非常著迷。我認為戰爭就是這麼一種東西,誰被投進去都很容易失控,殘忍的不是人,而是容器。不過也不能忽視黨國思想的洗腦,也是造成悲劇的成因。可惜的是作品也並未聚焦在此情節,而是東拉西扯了許多對我來說不必要的事。


綜觀下來,這幾乎是本關注「事」多過於「人」的小說,角色的複雜性沒被刻畫出來,其結果就是一旦釐清所有故事,似乎就沒有回頭讀的必要。因為絕大部分的情節都是為了跑情節而存在,人性的掙扎與模糊被擱置得遠遠的。除了有趣,別無他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