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na
Davina

《用邏輯改變世界》Podcast製作人。 這是一個分享邏輯與批判性思考的頻道,專注於如何將之應用到生活中的具體做法,提升個人視野並暸解現實生活的遊戲規則。 如果對這些分享有興趣,歡迎收聽Podcast或訂閱VOCUS專題。

怕被騙?是時候該提升判別力了

本篇出自於《用邏輯改變世界S2EP12》語音版本請前往👉 https://link.chtbl.com/Z1fK3TZo


有位覺得PM很煩的RD聽眾在Apple Podcast留言,他的留言是說:「以後的人類,缺的已經不是知識,由於網路的快速發展,知識已經垂手可得,缺的是辨別與判斷的能力。想聽聽您如何闡述如何提升辨別力與判斷力。」我想要比較深入一點回答這個問題,畢竟這個題目是很困難的,所以打算做二集來回覆。2020的最後一個月,我們就來學習如何提升自己的辨別與判斷能力,替明年新的一年打基礎。
開始之前,我們要先定義辨別力與判斷力是什麼,才能繼續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認為辨別和判斷是一樣的東西。比如說我要辨別眼前的動物是貓還是狗,問10個人通常只有1種答案;拿了一隻甲蟲問牠是天牛還是鍬形蟲,可能有不同回答,但它仍然有標準答案。隨著需要辦別的東西越來越專業,它就會需要做出判斷,就像醫生拿了X光片,要辨別患者的身體狀況,肯定是需要判斷的。
也許我們可以說,比較客觀一般性的東西,就會偏向辨別,而更高專業性的東西,我們就會說它是「判斷」,並且有時是更主觀的。比如說你如何判斷一個產品會不會大賣?你如何判斷一個線上課程對你來說有用?不同時空背景下,對同一件事情的判斷可能就會不同,而且我們常常要對未知的未來做判斷。
不過基於篇幅有限,我還是稍微將它分開來和大家做分享。今天就先從基礎的辨別開始。

我認為最常見的就是辨別訊息的真偽,畢竟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資訊,在這個假新聞、假訊息滿天飛的時代,這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舉個例子,前陣子美國總統選舉,開票的過程競爭激烈,當時台灣就出了不少假新聞。第一天有個新聞是說,川普下令停止計票受到法院獲準,於是所有的計票都暫停了。我們聽到一個新聞,任何一個新聞,你會去懷疑它嗎?如果你上投票所看,會發現計票真的是停止的狀態,可能就會誤以為這則新聞是真的。然而事實上隔天就繼續開票了,他們可能只是在休息而已。
當時就有位網友說了,美國最大最挺川普的媒體是Fox,如果你聽到任何對川普有利的報導,應該先看看Fox有沒有報,如果是真的,Fox不可能不報。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資訊來源的身份和立場非常重要,會是我們初步判斷真偽的依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通常比較信任專家權威說的話,而不是路邊的無名小卒。因為理論上,這些人會比較愛惜他們的名聲,他們用自己的名聲作擔保,來支持這些訊息的真實性。
不過這年頭資訊轟炸,大家看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有些人或單位漸漸不在乎真實性這件事,反正大家也不會記得,代價小,操弄資訊的價值更大。現今的媒體,或多或少都有操弄資訊的問題存在,如果真的想確認它的真偽,還可以從二個方向著手:第一個是最基本的,讓時間來驗證;如果沒辦法或等不及了,那就看看不同立場的媒體有多少相同的新聞出現。也就是說,媒體本身的權威性,以及報導在不同單位出現的次數,都會是我們判斷這則新聞是否可信的依據。

除了資訊來源之外,「合理性」也是另一個判斷資訊的重點。大部份的事情都不會違背常理,如果不符合常理,就應該探究為什麼。為了避免主觀的干擾,我們可以把具體的名詞抽離成別的代名詞,例如川普打哈欠,改成張三打哈欠,再看看合不合理;或是問「假如我是他,會這樣做嗎?」。如果這當中有一絲違反常理的情形,就更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另一種判斷方式是,找找看有沒有反面的案例。例如帥哥會外遇這句話,如果你找得到帥哥不外遇,或是搞外遇的人不是帥哥,那麼就代表這句話並不是那麼正確。事實上很多科學研究都是透過反面案例來推翻前人的理論,所以尋找反面案例是我們思辨時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它的專有名詞是可反證性

當我們想判別的東西是能夠親自取得證據的,那就要試著用證據來說話。判別力最好的人應該就是偵探了吧,透過對不同證據的解讀,來指出最終的犯人是誰。漫畫裡的偵探也常常因為觀察嫌疑犯出現不合理的行為,在釐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時,進而發現更多的線索,最後將所有的線索串聯,找到可能犯案的人選。最重要的是,所有的解讀都必須要有證據的支持,不能憑感覺判人有罪。即使是不同偵探,只要對證據的解讀一致,就會指向相同的犯人。
當然,我們只是普通人而非偵探,不見得能找到全部的證據或線索。所以從前我在《認清感覺與事實的差異》想要告訴大家的就是,我們可以允許自己用感覺來代替客觀事實,但必須要清楚地認知到:這只是我的感覺而已,沒有證據支持。所以它發生錯誤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我們必須承受它可能錯誤的風險。因此當證據不完整的情況下要指認兇手,就會有指認錯誤的風險。

總結來說,今天跟大家分享基本判別的方式。首先我們要問,這件事是不是我們能親自取得客觀證據的?如果可以,就盡量讓證據來說話。如果我們必須從別人手中取得二手的證據,就要評估這個來源的權威性,以及不同來源是不是都有一樣的論點。當我們證據在手,產生一些解讀時,接著就要評估它的合理性,並且嘗試尋找反面案例來推翻它。如果合理性沒問題,也找不到能推翻它的案例時,我們才能暫時相信它是正確的--這個結論會隨著證據後續的變化做調整
我跟大家分享的都是比較基本的原則,當你實際去做的時候就會發現還是有許多困難的地方。例如假的證據、情緒使我們眼盲…等等。在語言好好玩裡面提到的研究說,台灣人會透過一則訊息使用的動詞,或是過去的經驗,來判斷這則訊息是不是可以被信任的。你說用經驗判斷就算了,用動詞判斷是什麼鬼?然後時代變遷經驗的可靠度也跟著下降,批判思考就是用來打破經驗的刻版印象。這樣大家就知道為什麼我要推廣批判思考了。

下一集再來跟大家分享「如何判斷」的部份,我覺得長度可能會爆表。就像今天在講辨別一樣,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可以識別類型,然後整理成步驟的東西。所以我認為這些將來有機會做成系統,來幫助人們做判斷。大家知道嗎?以前在做專家系統的時候,最困難的步驟就是把「如何判斷」的知識從專家腦袋裡萃取出來,但是我對於自己思考的每一步驟都是很清楚的,這和我的教育背景有關,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像我這樣的人出現。畢竟過去最大的瓶頸就在專家,只要專家的問題能解,剩下的都是小問題,所以我判斷系統化這件事是可能做到的。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的世界吧。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moke.tw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