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JOKE
ASTROJOKE

IM THE ANSWER YOU NEVER QUESTION. https://linktr.ee/astrojoke

從地理歷史上探討粵語與海陸客語的關係

在台灣上海陸客語的課堂後,我發現粵語跟海陸腔是很相似的。主要是字面意思相同,以及文白異讀的特有現象。例如:屙尿、屙屎(在香港說的話,會讓人覺得沒教養或不禮貌,是去廁所的粗魯版本)毋(無)、中意、捽、揞、講、係、毋係(唔係)、驚到死等等。聲調上,粵語比海陸腔複雜。因為兩者很相似,發源地相近:梅州、惠州、廣州。所以誘發我去探討它們的地理歷史關係,以致湧現出粵語和海陸客語的二元卻有著唇亡齒寒的語言關係。

概要:

在台灣開始上海陸客語的課堂後,我發現粵語跟海陸腔是很相似的。主要是字面意思的相同,以及文白異讀的特有現象。例如:屙尿、屙屎(在香港說的話,會讓人覺得沒教養或不禮貌,是去廁所的粗魯版本)毋(無、沒有)、中意、捽、揞、講、變到、係、毋係(唔係)、驚到死等等。聲調上,粵語比海陸腔複雜,海陸跟廣東話在陽去聲跟上聲是比較一致的。但是廣東話的上聲有分陰陽。海陸沒有這是海陸比較缺乏的地方。因為兩者很相似,而發源地相近:梅州、惠州、廣州。所以誘發我去探討它們的地理歷史關係,以致湧現出粵語和海陸客語的二元卻有著唇亡齒寒的語言關係。

本文分為三部分:粵語地理歷史來源、海陸客語地理歷史來源、粵語和海陸客語的相互關係(correlation)。致力在找出粵語和海陸腔在發音、字面意思很相似背後的原因。

關鍵字:

粵語、海陸客語、惠州、珠江三角洲、亞文化、客家人移民潮、地方史、客家意識、方言替換、方言混雜

粵語地理歷史來源:

首先,粵語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朝。

秦滅六國以後,於西元前 214 年在嶺南設置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這是嶺南納入中央版圖,有了政區設置之始。嶺南原居民為百越人,是古華夏人對南方民族的統稱。參與平定嶺南的將士在嶺南定居,將漢語帶入了廣東。隨着中原王朝對嶺南控制力的不斷增強,加上南遷移民,廣東地區逐漸轉變為漢語佔優勢的地區。其中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廣州為中心的漢語慢慢發展成一支別具特色的方言,即粵語。

廣東的粵語區是越人故地,在歷代嶺北移民與百越土著居民逐漸混雜、融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古代的越人出沒江河,習水便舟,生產生活與水密切相關,這方 面在典籍中有許多記載,如《淮南子》云:「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又如《越絕書》 云:「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銳 兵任死,越之常性也。」 毫無疑問,粵語區的整體地理格局與某些文化特徵是與古代百越民族一脈相承的。

發展至今,粵語的使用在廣東全省佔人口近四千萬,分為粵海(廣府片)、四邑、香山、莞寶、高雷五片。

根據《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中張雙慶和莊初昇所編寫的《廣東方言的地理格局與自然地理及歷史地理的關係》,粵語方言分片的地理分佈為:


海陸客語地理歷史來源:

 

有說法認為客家人的南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但是就地方志來看,客家人遷入嶺南的時間比廣府人和潮汕人都要晚。當時廣東各地肥沃的平原地區已經基本開發完畢,所以客家人往往聚居在開發不易的山區,如興寧、梅州等地。宋初《太平寰宇記》中記載興梅地區仍以畲瑤為主,梅州客家不過300餘戶,潮州更是沒有客。粵東和粵北的客家人口約為 1,156 萬。根據《廣東省 志•方言志》,「全省除了南澳、澄海、順德、遂溪、吳川、徐聞 6 個縣(市)外,其餘 縣(市)都有客家話分佈,都有客家人居住的自然村落。據 2000 年的統計,全省說客家話的人口達 2290 萬人,在當年全省 7706 萬人總人口中約佔 30%」。從絕對數量來看,廣東省的客家人口居全國各省區客家人口之冠。《中國語言地圖集》把廣東省內的客家話分為粵台片、粵中片、粵北片、惠州片。

海陸腔屬於粵台片的新惠小片,是客家話與粵語的混合方言。


  所謂海陸客語,指舊惠州府海豐縣與陸豐縣一帶(今廣東省海豐縣、陸豐市與陸河縣一帶)的客語。在台灣,主要通行於桃園觀音、新屋、楊梅、新竹、湖口、關西等地。清初到乾隆年間,梅州惠州的「客人」相繼渡海來臺,先後定居在六堆、苗栗、新竹、桃園。他們的祖籍有四縣來的(以蕉嶺、五華為主),有海陸來的(以海豐、陸豐為主),也有少部分饒平、詔安、永定、大埔來的(以饒平、詔安為多)。



粵語和海陸客語的相互關係(correlation)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司徒尚紀說:「廣東地理環境複雜多樣,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尤其在歷史早期,地理環境的作用是各種格局的文化類型得以產生的基礎。」他這裏所說的各種格局的文化類型,是指各種區域性的文化類型,即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廣府文化都屬於嶺南文化的亞文化(subculture),在文化特徵上有許多共同之處。

光緒《嘉應州志》說「嘉應無平原廣陌,其田多在山谷間,高者恆苦旱,下者恆苦澇」,指的就是客家山區地理環境的惡劣。相反,明清時期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開發完善、土地肥沃,客家人便向珠江三角洲遷徙,尋求優質地理生活,並改變了廣東的語言分佈。清朝初年以來,粵東(惠州一帶操海陸腔)、粵北的客家人遷移到珠江三角洲,相比起梅韶片(一般意義上的客家話),居民具有明確的客家意識;惠河片的方言一般稱為「本地話」,在惠州一帶也稱為「惠州話」,在河源等地也稱為「蛇聲」等的居民一般沒有客家意識。在本來客家意識模糊、移民浪潮盛行之下,方言區片交接的某些政區出現了方言混雜甚至替換 的現象。所以,在沒被粵語完全同化的情形下,海陸客語慢慢形成。

結語

透過本文,我了解到客家語跟粵語在地理歷史角度、地方史切入下的起源。不過,粵語和海陸客家語聲調上的相同,以及粵語具9個聲調,比海陸多4個,這個不同是否因為海陸腔是粵語的湧現這麼簡單呢?還需要更多從語音、語法、詞彙等學問入手才能考證。


全文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