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樂思
陶樂思

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推介兩篇不在站內的文章

這次的推介有點特別。兩位作者都非馬特市民。因此要推介的文章也非站內作品。

兩位作者都是在香港被廣為認識的學者。一位叫練乙錚,另一位則是沈旭暉。之所以推介他們的兩篇文章,是因為他們最近就香港民主運動的海外役撰文表達了觀點。而他們的觀點正是站在悲觀與樂觀的兩端。

練乙錚的《給海外翼朋友淋六桶冷水》屬於悲觀的看法。他主要根據過往流亡海外的大陸民運人事/組織的前車之鑑,對西方國家政府進行游說的根本性侷限,香港人在學術與能力上的不足等範疇,列出「對海外役臨的六桶冷水。」包括:以人權游說西方國家政府支持總有限度;「流亡組織十居其九泡沫化」;「流亡團體多是道德糞坑」;「勇武無法適應流亡日常」;香港人不像猶太人有源遠流長的宗教維繫鋅粉」;以及「流亡者不懂流亡學」。

對於上述文章,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者沈旭暉卻持不同觀點。他撰文《路是人行出來的—回應練乙錚〈給海外翼朋友淋六桶冷水〉》,以國際關係角度,以及新一代港人在海外的表現,對練的觀點提出商榷。沈文對練文的逐點回應,由於篇幅有限,我不打算詳述。只想節錄以下我特別認同的一段:

「二、海外游說不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耗費龐大的專業,香港人去年無師自通打「國際線」,現在因為國安法而式微,成效也過了邊際效應的臨界點,這點我完全同意。即使是一個中型國家要在美國建立游說團,也要面對同樣問題:需要天價游說費,要足夠誘因讓官員、議員各取所需。何況來自一個破滅特區、又沒有官方認受性的零星香港人?

正因如此,加上「號召外國制裁香港」被國安法緊盯,更應探討其他可能性。對各國政府、政客、既得利益者而言,在理念以外,有甚麼誘因幫助香港人捍衞核心價值?其實答案很簡單:香港人群體,擁有相對充裕的資源、技術、人才和全球適應力,規模小的足以成為BVI型的離岸經濟體,規模大的足以成為特約城市,這才是英國對BNO持有人擴權的最大誘因。

例如在澳洲地廣人稀的西岸出現「澳洲香港」,當地政府怎會不思考?假如台灣政府通過吸納香港專才,把現已存在的OBU(Offshore Banking Unit)化虛為實為「虛擬BVI」,從而帶高本地人薪酬,何樂而不為?這些國家的對華政策,已經有太多利益群組游說;如何在大時代的各地複製香港人的價值,達到雙贏,讓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長期維繫,這卻是香港人獨家懂得的專門學問。

須知即使是中美關係最惡劣的時候,雙方也有窗口;最友好的時候,雙方也滲沙子。香港人需要在任何時候,都能生存下去。認識不少海外香港人、留學生,一方面維持堅定的香港人身份認同,另一方面直接加入所在國的政黨、金融機構和政府,將兩者價值觀、利益和認同合而為一,這是單純的游說團或流亡者不能比擬的。」

練文若果拿來作參考,警惕現時的海外香港人不要重蹈過往海外民運的覆轍,這是有一定價值的。但倘若過份高估侷限,以致因恐懼和灰心而變得裹足不前,豈不讓對方不戰而勝?兩篇文章之中,我比較欣賞沈文。它不但能指出香港人擁有的資源和優勢,且能提出運用這些優勢的方式。最後,我之所以推介這兩篇文章,並且鼓勵所有關心民主的讀者都去看看,無論你是否香港人。主要的原因就正如沈文文末所說:「此時此刻,練文的價值固然有如醍醐灌頂,但如何在務實中見希望、在希望中認清現實,找出未來路向,卻正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很想大家(也包括我自己)問問自己:你的行動是基於眼前是否看見希望,還是基於對周遭的一份責任?  

推薦閱讀:

練乙錚:《給海外役朋友臨六桶冷水》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給海外翼朋友淋六桶冷水/

沈旭暉:《路是人行出來的—回應練乙錚〈給海外翼朋友淋六桶冷水〉》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10106/LSKMVIOAINGIVPNOSC7UFH2H5Q/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