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根本沒有「絲綢之路」?!

每天都規定自己一定要了解至少六本書的內容的情況下,昨天發現了一本有趣的書:《絲路新史:一個已經逝去但曾經兼容並蓄的世界》,讓我感到既震驚又收穫滿滿。

提到絲路,就會讓人想起前幾年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計畫。當時,引來不小的騷動,有人認為這是中國要重振絲路的一項壯舉,也有人因此擔心台灣遭到邊緣化。依稀記得當時不少同仁還為此做了不少研究,也有不少學生以這主題來當作小論文來寫呢!

但這本《絲路新史》卻告訴我們:歷史上或許根本沒有「絲綢之路」!?

原來,「絲綢之路」這個名詞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所提出的一個名詞。換言之,我們似乎又犯了一個常犯的錯誤,那就是把現代「發明」的詞彙套用在過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能穿越回到過去,並跟古人提到絲綢之路時,古人應該都會一頭霧水地看著我們吧!畢竟他們根本都沒聽過這個名稱。

其次,絲綢之路上的「絲綢」真的是重要的商品嗎?我們一想到絲路,就會想起一群駱駝商人運送著絲綢,千里迢迢地在中國與羅馬之間進行貿易。然而,根據本書的作者芮樂偉•韓森的研究,他發現在這塊被認定是「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其實大多都是短程貿易,很少有長程的運輸。如果真有貿易的話,為何中國與羅馬都很少發現對方的錢幣呢?

因此,本書作者提出了一個很顛覆性的答案:根本沒有一條所謂的絲綢之路。而且,絲綢並不是這些地區的貿易商品,相反的,「絲綢」應該是當些地區的交易「貨幣」。

熟悉中國史的人應該都知道,盛唐的租稅方式是「租庸調」。除了田租是繳米糧之外,「庸」是指勞役,但可以繳交布帛來折抵,「調」則是戶調,本來就是繳布帛。也就是說,布帛在唐代用來繳稅的。由於唐朝政府是以「絲綢」當作邊防軍隊的「軍餉」,因此作者認為「絲綢」應該是這些地區的交易貨幣,而不是商品。

至於羅馬地區出現的絲綢,根據作者的調查,來自中國的絲綢少之又少,因此他斷定羅馬地區的絲綢應該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拜占庭地區。畢竟,絲綢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產品,不少地區都有出產絲綢,只是沒有中國絲綢那麼精美而已。

由以上內容來看,「絲綢之路」不只沒有這條路,甚至連商品也不是絲綢,那麼這條路到底有什麼重要的呢?該書作者認為是「文化交流」。透過不少旅人以及僧侶的傳播下,讓東西文化得以進行交流。這才是這個「地區」的重要貢獻。

透過了這本書,讓我再次發現:我們常常都會用今日的名詞來去解釋過去,那麼一定會出現「失真」的現象。就以「絲路」為例,應該稱它為「文化交流地區」比較準確,因為此地的貿易商品並不是絲綢,而且也沒有這條直達的要道。以本書作者的觀點來看,「絲綢之路」應該不是「一條」連接羅馬與中國長安的道路,而是這片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貿易網路,透過這裡逐步讓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交流。

依稀記得大學教授曾告訴我說:讀歷史的目標之一,就是讓自己能用「更精確」的文字去描述過去的人物或事件,而不是用「偉大」、「厲害」、「邪惡」這些抽象的文字來描述過去。透過這本書,讓我了解「絲綢之路」並不是一個很精準的詞彙,這就是我今天的最大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