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263《史記》卷九〈呂后本紀〉12:是先下手為強?還是先下手遭殃?

是先下手為強?還是先下手遭殃呢?

──────────原文──────────

朱虛侯劉章有氣力,東牟侯興居其弟也。皆齊哀王弟,居長安。當是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畏高帝故大臣絳、灌等,未敢發。朱虛侯婦,呂祿女,陰知其謀。恐見誅,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誅諸呂而立。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為應。齊王欲發兵,其相弗聽。八月丙午,齊王欲使人誅相,相召平乃反,舉兵欲圍王,王因殺其相,遂發兵東,詐奪瑯邪王兵,并將之而西。語在齊王語中。

齊王乃遺諸侯王書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悼惠王王齊。悼惠王薨,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為齊王。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分齊為四。忠臣進諫,上惑亂弗聽。今高后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侯。而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矯制以令天下,宗廟所以危。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漢聞之,相國呂產等乃遣潁陰侯灌嬰將兵擊之。灌嬰至滎陽,乃謀曰:「諸呂權兵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今我破齊還報,此益呂氏之資也。」乃留屯滎陽,使使諭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齊王聞之,乃還兵西界待約。

──────────翻譯──────────

朱虛侯「劉章」(劉邦的孫子)有氣概、有勇力,東牟侯「劉興居」是他的弟弟,兩人都是齊哀王「劉襄」的弟弟,住在長安。當諸呂獨攬大權的時候,這些人打算叛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但他們畏懼高皇帝的老臣周勃、灌嬰等人,所以就不敢輕舉妄動。

朱虛侯的妻子是呂祿的女兒,因此他私下瞭解諸呂的陰謀(陰知其謀)。他擔心自己會被殺,就暗中派人告訴他的哥哥齊王劉襄,想要讓他發兵西進,誅殺諸呂並自立為皇帝。朱虛侯自己準備在朝廷裡聯合大臣們作為內應。但當齊王劉襄準備發兵時,齊國的國相並不聽從他的命令。在呂太后去世後的第二個月,也就是八月的丙午日時,齊王決定先準備派人誅殺國相,國相「召平」於是選擇背叛齊國,發動軍隊想要圍攻齊王,齊王因此殺了這位國相,並接著發兵東進,用計謀奪取琅邪王「劉澤」的軍隊,再把兩支軍隊合併後一同向西前進。此些事情在〈齊悼惠王世家〉中有記載。

齊王寫信給各諸侯王說:

「高皇帝平定天下後,分封子弟為王,悼惠王被封在齊國。悼惠王去世,孝惠帝派留侯『張良』立我為齊王。孝惠帝逝世,呂后執掌朝政,但她年事已高(春秋高),才會聽信諸呂,擅自廢掉和改立皇帝,又接連殺了劉如意、劉友、劉恢這三個趙王,還廢除掉梁、趙、燕等三個劉氏封國,用來封給呂氏一族,還把齊國一分為四。當時雖有忠臣進言勸諫,可是呂后卻昏亂糊塗聽不進去(忠臣進諫,上惑亂弗聽)。如今呂后逝世,皇帝還很年輕(而帝春秋富),不能治理天下,本應依靠大臣、諸侯(固恃大臣諸侯)。可是諸呂卻隨意提高自己的官職(而諸呂又擅自尊官),集中軍隊以加強自己的威勢(聚兵嚴威),藉此脅迫列侯、忠臣(劫列侯忠臣),還假傳皇帝之命,向天下發號施令(矯制以令天下),再這樣下去,劉氏宗廟將瀕臨危境。我等將率兵入京去殺那些不該被封為王的人。」

朝廷知道後,相國「呂產」等人就派潁陰侯­­「灌嬰」率軍迎擊齊王。灌嬰到了滎陽,就和將士們商議說:

「諸呂在關中握有兵權,圖謀顛覆劉氏政權並自立為皇帝(欲危劉氏而自立)。如果我打敗齊國回去報告,就會增強呂氏一族的實力啊(今我破齊還報,此益呂氏之資也)。」


於是他駐軍滎陽,並派使者告知齊王及各國諸侯,要和他們聯合起來,等待呂氏叛亂,再共同誅滅他們。齊王得知灌嬰的打算後,就帶兵返回齊國的西部邊界,等待按照約定行事。

─────────解說與心得─────────

整理一下目前的狀況:此時呂太后已經去世,部分呂家子弟貌似不合法地被封為王爵,但其實這是當年功臣集團所默許的。因此,嚴格來講,這雖然違背了漢高祖的規定,但似乎沒有任何法律明確指出這些呂氏諸王有何不妥。換句話說,這群呂氏諸王如果沒有犯下任何嚴重錯誤,漢王朝也沒有理由把他們的王爵身分除去。

其實,對一般老百姓而言,如今這些封王或封侯的人姓什麼,跟他們毫無關聯的情況下,這群呂氏王爵的存在,只有劉氏皇族的人會感到不甘心而已。因此,這段史料中才會出現這群劉姓王侯打算先動手對付呂氏的行徑。

另外,從這段史料中也可以看出,當年漢高祖劉邦在「封建」與「郡縣」的抉擇下,最終選擇了一套折衷方案,也就是歷史課本上常提到的「郡國並行制」,其實這套制度仍對各封國有所約束。從齊哀王「劉襄」打算起兵對抗朝廷,齊相「召平」竟然與他意見相左,就可以看出各封國的「國相」,其實就是中央用來約束,甚至是監視各封國的官員。另外,根據查到的資料來看,各封國如果要出動軍隊,就得得到國相的同意才行出兵。以齊國為例,齊王如果想要調動齊國的軍隊,就得同時得到齊相的同意,齊國軍隊才會聽命行事。反之,如果沒有齊相的同意,齊國軍隊並不會聽從齊王的指示。可見,各封國要起兵對抗中央是有很大的難度的。

再者,就出兵的正當性來說,當時中央並沒有任何執政上的瑕疵,但地方卻企圖舉兵反抗中央,這反而沒有達到「先下手為強」的效果。反之,控制朝廷的呂氏一族,直到地方封國舉兵反叛之際,才派老臣「灌嬰」領兵平叛,理由上更站得住腳。

不過,雖然就理性來看,「灌嬰」應該聽從朝廷的命令,領兵平叛才對。但就感性來看,漢王朝應當還是得還給劉姓皇族才對。更何況,「灌嬰」當年也是跟著高祖劉邦一起出生入死過,所以面對這場劉氏皇族與呂氏諸王的紛爭,身為功臣集團的「灌嬰」最終仍傾向與劉氏皇族合作。

然而,一邊是朝廷命令出兵平定叛軍,一邊是自己傾向的劉氏皇族,「灌嬰」如果選擇倒向劉氏皇族,就得背負違抗朝廷命令的罪名:反之,如果「灌嬰」選擇貫徹命令,也只是強化呂氏的地位而已。「灌嬰」最終選擇「等待」呂氏諸王叛變(以待呂氏變),他才有機會合理且合法地協助劉姓皇族。

簡言之,呂氏諸王接下來該如何處理灌嬰的按兵不動?這將是影響歷史發展的重要時刻。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心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