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22《史記》卷二十三〈禮書〉04:劉邦是推翻秦朝?還是繼承秦朝?
──────────原文──────────
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孝景時,御史大夫晁錯明於世務刑名,數干諫孝景曰:「諸侯藩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難。事在袁盎語中。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復議。
──────────翻譯──────────
到了秦王朝一統天下,全部收羅六國禮儀制度,並挑選當中好的部分繼續使用,雖然這與古聖先賢的制度不合,但那種尊君抑臣,並讓朝廷上下莊嚴肅穆的作法,是依照古代的方式進行的(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到高祖擁有天下後,儒家學者「叔孫通」對前代的禮儀做了些增減刪除,大致上是沿襲秦代制度。上自天子的稱號,下至大小官吏和宮殿、官名,都很少變更。孝文帝即位後,主管禮儀的部門商議要制定儀禮(有司議欲定儀禮),當時孝文帝喜愛道家學說,認為繁瑣的禮節只能裝飾外表,無益於天下治亂,主要還是得靠自身行為去感化(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所以沒有採納建議。孝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通曉當代的政治事務與刑名之學,便多次建議說:
「諸侯是天子的輔佐與屏障,與臣子相同,這是古今相同的制度(諸侯藩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如今卻是諸侯大國在他的境內擅自專斷,政令與中央不一致,任何事情又不向京城稟報,這種情況是不可以傳給後世的(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
孝景帝採納他的計策進行削藩,卻導致六國叛亂,並以誅殺晁錯為名義起兵,天子只好殺了晁錯以解救當時的危難局面。此事詳載于《袁盎列傳》中。自此以後,當官的人但務結交朋黨、安享俸祿而已,沒有人敢再提倡這個建議(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復議)。
─────────解說與心得─────────
說完周朝衰弱造成禮崩樂壞的困境後,司馬遷繼續描述秦朝與漢初的部分。
令人訝異的是,對於秦王朝在禮儀制度上的表現,司馬遷是站在褒獎的角度的。印象中總被認為文化比較粗鄙的秦朝,在採納六國禮儀後,雖然與之前的周朝禮儀不太相同,但精神上仍維持「尊君抑臣」的精神。換言之,司馬遷認為制定禮儀的目的就是「尊君抑臣」,只要能達到目的,不一定得堅持用過去的制度。
其次,則是高祖劉邦的部分。這位打著「反秦」旗幟起義的平民,並沒有捨棄秦朝的各項措施,反而是在「叔孫通」的制定禮儀下,繼續沿用秦朝的各項名稱與制度。換言之,在禮儀的部分,劉邦應該算是「繼承」了秦朝,而非推翻了秦朝。
接下來,司馬遷雖略過了呂后主政時期,但也間接證明呂后主政時在「禮儀」的部分是沿用高祖劉邦的制度的。直到孝文帝時,或許因為天下安定的緣故,才有官員提議要制訂新的禮儀。這時,務實的孝文帝拒絕了這項提議,反認為靠自身表現去感化眾人,這點比靠著形式的禮儀更有效。或許會有人認為,孝文帝的這種個人魅力又不是每個帝王都有,與其靠皇帝的光彩去感化眾人,不如留下個可依據的禮儀更具「規範」。但考量到漢文帝時的百廢待舉,他應該是認為這個不緊急的事情,可以等後代較安定之後再進行即可。
到了孝景帝時,為了實現「尊君抑臣」的目標,採用了晁錯的削藩建議,卻也引發了七國之亂。為此,孝景帝最終選擇殺晁錯以解燃眉之危。另外,也由於這次的「恢復禮制」引來大禍下,後來的官員們也就不敢再繼續提議制定禮儀了。
那麼,修改了周代禮儀,但繼承周禮精神,也就是「尊君抑臣」的秦代與漢初,該如何恢復這個日漸遠離的目標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一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