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23《史記》卷二十三〈禮書〉05:司馬遷的數學好嗎?

司馬遷的數學好嗎?

──────────原文──────────

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采風俗,定制作。上聞之,制詔御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議者咸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於後云。

【下略】

──────────翻譯──────────

當今皇上,也就是漢武帝即位後,召集精通儒學的人才,命令他們共同商定禮儀制度,過了十多年還沒有完成。有人說:古代天下太平時,百姓們和睦喜樂,感應上天並降下各種祥瑞徵兆(瑞應辨至),才能夠蒐集風俗民情,制定禮儀。皇上聽了這種說法後,便對御史下詔書說:

「歷朝承受天命而統治天下的,雖然各有各的興盛原因,但卻是殊途而同歸的,也就是因為順應民心而建立制度,依據習俗制定禮制(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如今議論禮制的人都稱頌上古時代,這是要讓百姓對今日有何期望(議者咸稱太古,百姓何望)?漢朝也是一家的帝王事業,如果典章制度不能流傳,該如何對後世子孫交代(典法不傳,謂子孫何)?教化昌隆的時代,禮制必當宏大廣博(化隆者閎博),治術淺薄的政權,禮制就會比較簡陋偏窄(治淺者褊狹),怎麼可以不以此勉勵自己呢!」

於是,在「太初元年」更換了曆法,變更了車馬服飾的官方顏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廟與百官的禮儀,以此當作不變的制度,流傳於後世。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段內容的最後,孝景帝為了維持「尊君抑臣」的禮制而削藩,進而導致七國叛亂。但我們都知道諸侯王的威脅在漢武帝的「推恩眾建」下,已經漸漸不成問題。因此,開創這個沒有內憂,也無外患的美好時代下,漢武帝當然想為後世留下更重要的資產,也就是一套漢王朝專有的禮制。

不過,根據司馬遷的紀錄,看似對禮儀最熟悉的儒家學者,竟然花了十多年也都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為何儒家學者花了這麼多時間,卻仍徒勞無功呢?這可以從文中的兩處找出答案。

一是「乃采風俗,定制作」,其次則是「議者咸稱太古,百姓何望」。換言之,當時這群來制定禮儀的儒家學者中,應該有不少人是希望「恢復」古代的禮制,而不想「創造」新的。然而,那套古代禮制或早已失傳,或與人民脫鉤下,才導致這群儒家學者爭論了十多年都沒有定案。也因此,漢武帝才會下詔書告訴眾人:與其恢復早已失傳的古代禮制,不如重新研擬一套取自民間的漢王朝專用禮制,如此才能對後代子孫有個交代。

最終,在制定完一套新的禮制後,漢武帝將年號改為「太初」,這已經是漢武帝的第七個年號了,藉此紀念自己的豐功偉業。不過,參與這項盛事的司馬遷卻對自己的事蹟沒有特別著墨,或許是為了表示謙遜?也或許是要等到相關的內容時在提及吧!

漢武帝的這次改革禮制的內容,包括了「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等,其中司馬遷這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其實,身為「太史令」的司馬遷還有「編修曆法」這項重要工作。在這之前,漢朝仍沿用秦朝以「十月」為正月的曆法,又稱為《顓頊曆》。但在司馬遷等人觀測星象後的調整與編訂下,才換成今日這種以「一月」為正月的農曆。這部「配合農時」,後來還加入「二十四節氣」的《太初曆》,甚至還將一年精確計算到365又385/1539天,一個月修正成29又43/81天(之前的曆法是一年365又1/4天,一個月是29又499/940天)。透過閱讀相關的資料後才發現,原來司馬遷的計算與邏輯能力應該很強才對,才有辦法主持這場編修曆法的任務。


總之,司馬遷透過這幾段內容,為我們紀錄了周代到漢武帝期間的「禮制」演變。在司馬遷筆下,這套用來「尊君抑臣」的禮制,會隨著每個朝代的需求而進行修正。看來,司馬遷應該也不贊成禮制需要復古,而是可以與時俱進的。由於接下來的幾段內容都取自《荀子》等書,就不再細看,讓我們繼續往下一卷邁進吧!

以上,就是這一小段史料給我的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