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30《史記》卷二十五〈律書〉02:再好用也不能濫用!

再好用也不能濫用!

──────────原文──────────

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闇於大較,不權輕重,猥云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不移等哉!笔教笞不可廢於家,刑罰不可捐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

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於邊陲,力非弱也;結怨匈奴,絓禍於越,勢非寡也。及其威盡勢極,閭巷之人為敵國,咎生窮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翻譯──────────

從此之後,著名之士相繼出現,像是晉文公重用舅舅「咎犯」,也就是「狐偃」,而齊桓公任用將軍「王子成父」,吳王闔閭任用「孫武」,他們都再三明定軍紀,賞罰也都一定依法執行下,他們的君王都成為諸侯霸主,他們也都得到了封地,雖然比不上三代時受誥誓封賞的榮耀(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而同樣是自身寵榮、君主尊顯(然身寵君尊),當世顯名揚聲,能說不榮耀嗎?怎能與那些不明瞭大事,不權衡輕重,隨意談論道德教化(猥云德化),隨意用兵,結果重則導致君王受辱,領土失守(大至君辱失守),輕則遭人侵犯,國勢削弱(小乃侵犯削弱),卻頑固堅持理念的儒生相提並論呢(遂執不移等哉)!所以家庭中不能廢除執行家法的竹杖(笔【音義同筆】教笞不可廢於家),國家不可廢除刑罰(刑罰不可捐於國),天下不可廢除對邪惡的誅殺和征伐(誅伐不可偃於天下),只不過使用起來有巧有拙,施行時有順有逆罷了(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

相傳「夏桀」與「殷紂王」能赤手空拳與豺狼搏鬥,奔跑起來能追得上四匹馬拉的車子(足追四馬),他們的勇力並不弱;他們曾在多次作戰中獲勝,讓諸侯對他們恐懼服從,權力也不算輕。秦二世將重兵長期置於無用之地(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軍隊遍布邊陲,力量不是弱小的;北與匈奴結怨,南在諸越招惹禍端(絓【音同掛,牽絆的意思】禍於越),勢力不算寡弱的。但等到他們的威風使盡,勢力掉到極點時(及其威盡勢極),里巷中的平民也成為勢均力敵的敵國。錯就錯在他們窮兵黷武不知滿足(咎生窮武之不知足),樂於掠奪的心思沒有停息(甘得之心不息也)。

 

─────────解說與心得─────────

在前幾段內容中,司馬遷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古代知識份子經過觀察得來的一個「有規律」的世界。按此規律的運行下,不僅可以預先判斷戰場上的勝負,甚至還可以看出一個政權的更迭。

不過,在講「規律」的〈律書〉,為何會被古人認為其實是卷〈兵書〉呢?其實這與《孫子兵法》開篇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有關。畢竟,戰場上的勝敗也能決定王朝的命運與更迭,所以這卷〈律書〉才會多以戰場上的勝負規律作為描述主軸。也因此,這才會被不少學者認為是卷〈兵書〉。

然而,發現了規律就可以持續獲勝嗎?司馬遷在這兩段內容中,提出了一點反思。

春秋戰國時,當各國慢慢發現「重用人才」、「賞罰分明」等可以讓國家強盛後,知識份子們藉此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司馬遷也認為這股務實的變法風氣,無論如何都比堅持傳統,不懂變通,只會空談的儒生好很多。甚至,司馬遷也認為「獎懲制度」有存在的必要。

不過,司馬遷接著卻話鋒一轉,認為如果自恃武力強大而不斷征伐,終會導致四處樹敵的危險。換言之,即使掌握了武力強大的優勢,也只能保持一時的興盛而已。如果肆無忌憚、貪得無饜的不斷使用,仍舊會走向衰亡的。

每每讀到司馬遷「講理」的內容時,除了欣賞他能用優美的文字進行排比之外,也對司馬遷的思慮清晰與時時會反思感到佩服。這明明是要描述「規律」的,司馬遷卻又用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濫用」規律一樣會有危險。那麼,濫用武力而滅亡的秦朝結束之後,司馬遷會如何描述他所處的漢朝呢?就讓我們價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