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期——517,我们身边的恐同行为和现象
今年的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日,我们身边依然没有可以站出来庆祝和纪念的活动。而就在517的前两天(5月15日),为多元性别社群提供服务和做权益倡导有15年历史的“北京同志中心”宣布停运,理由是“不可抗力”。过去三年,上海骄傲节停办、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宣布无限期停止工...

第三十二期:文化圈#MeToo,是“文革大字报”吗?
#MeToo运动的火终于烧到了文化圈。4月23日,出版品牌“一页folio”创始人范新被指控强奸未遂,事发于豆瓣匿名投稿账号“青年编辑们”,又在范新此后的道歉信中得到佐证。之后,青年作家宗城被指控对多名女性言语性骚扰,宗城此后发布道歉信承认此事,又称将退出公共平台,暂停所有公共表达。

第三十一期回顾:新闻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二十年前的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两名记者陈峰、王雷的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见报。数月之后,涉案罪犯被判刑,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这篇报道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闪光时刻。二十年后,陈峰去了创业、王雷去了互联网公司,上书废除收容遣送制度的学者中,许志永刚刚被判刑十四年,滕彪流亡美国,其余也几乎都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

第三十一期:无声的北京大火,能证明新闻已死吗?
4月18日12时57分,北京长峰医院发生大火,截至19日上午9时已导致29人死亡。晚上8点49分,央视新闻等媒体陆续发布官方通报,称现场明火在半个小时左右被扑灭,现场救援工作在15时30分结束,共疏散转移患者71人。当时公布有21人遇难。通报出现之前,这起火灾没有任何媒体报道,公...

号外第八期回顾——“九年连她生八胎的时间都不够”
日前,官方称之为“丰县生育八孩女子”的案件公布宣判结果,亦引起诸多争议。 收买被拐卖妇女的董志民,被认定为虐待家庭成员、非法拘禁,未有提及其它可能存在的罪行。有律师即认为,这次的量刑实际上很重,但原因是此前更多案件根本未被起诉或量刑过轻。 这一期茶话会回顾,我们亦收集了部分报道及评论,以为记忆的留存。欢迎在文末留下更多意见。

号外第八期:丰县铁链女事件,未完的审判
时隔一年多,丰县铁链女事件忽然“尘埃落定”。4月7日中午,徐州中院发布公告,公布了案件的一审判决结果:董志民犯虐待罪,判刑六年六个月,犯非法拘禁罪,判刑三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九年; 时立忠、桑合妞、谭爱庆、霍永渠、霍福得犯拐卖妇女罪,分别被判十一年、十年、十三年、八年六个月和八年。

第三十期回顾:先争取更大的自由,再讨论自由的边界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区别只在于,自由与枷锁孰多孰少。疫情三年还是过去数十年,对于关注公共事务的人们来说,总是更容易感受到枷锁,并且目睹一张管控严密的无形之手,从线上到线上,无处不在。无形之手以外,整个社会似乎也在趋向保守,个体没有被松绑,反而更能体会一种让人窒息的社会氛围。

第三十期——“你要自由干什么?”
刚刚过去的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杨紫琼成为史上首位华裔奥斯卡最佳女主。消息一出,连著名评论员胡锡进也发微博表示祝贺,评论区一片“华人骄傲”之中,也有刺耳提问: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在中国没法上映?各方的解释中,最新流传的一张《瞬息全宇宙》影片截图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原片台词中的...

欲盖弥彰的荒诞背后,世界的另一面
我们如何确认自己活在真实之中?这是“缸中之脑”的假想,《黑客帝国》也探讨了这一问题,阴谋论者也可以问出同样的问题。那么究竟何为真实?中国特色之处在于,强大的宣传机器讲述了一个极为完整的故事,而我们身处的世界以外,是境外势力,也是外网上的“抹黑”,于是我们只能听见一种声音,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声音。

社區活動提案|你的政治啟蒙事件是什麼?
邀請不分國籍、不分地域的朋友一起聊聊,你的政治啟蒙事件是什麼?你是何時意識到政治的存在,接觸了怎樣的一個事件?期待聽到你的生命故事。

号外第七期回顾:“是这个世界病了,而不是我”
近日刚好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英国一个四天工作制实验进行半年后,九成企业决定沿用这一制度。与此同时是,《工人日报》反而出来泼了一盘冷水。文章本身未必有错,问题在于中国实行五天工作制的时间并不长,落实的程度也不高,从流水线到互联网大厂,都大规模地都存在“996”的现象。

号外第七期:“成为废物”、“最后一代”,聊聊我们的欲望与迷茫
2月发生了不少事情。人社部的“十四五规划”宣布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预计年内公布,退休年龄将从原来的男60岁、女55岁,逐步调整至统一至65岁退休。另一边,医保改革导致退休老人个人医保账户到账金额骤减,也在广州、武汉两地引发了民众抗议。

第二十八期回顾:一个不厌女的世界,从一次改变做起
我们或多或少都曾使用过脏话,因为它几乎无处不在。有时候脏话也会成为艺术的一部分,譬如姜文在《让子弹飞》里的那句“翻译翻译,什么叫他*的惊喜”。但从来如此,不一定对。我们总会在社会思潮发生变化的时候,意识到语言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可能是辱华、恐同,当然也可能是厌女。

二十八期:审视脏话里的“厌女”,是政治正确的霸权吗?
(注:本期内含脏话) 脏话,在粤语里又被称之为“粗口”,在各国文化中都可以称得上“源远流长”。首先必须确认的是,脏话并非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使用的话语,正如“和理非非”中的第四个“非”,即是非粗口的含义。同时,脏话本身也并不应该成为被禁绝的表达,毕竟我们也不是“人民日报”。

第二十七期回顾:“大概2023会好吧,期盼它会更好吧”
春节总说辞旧迎新,街头巷尾尽是祝福,在过去一年又或三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可能是最特殊的一个时期,无论是苦难还是勇气,总归是已经过去了。 新的一年会是如何呢,这个世界会好吗?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有所期盼,共同努力吧。 期待我们共同走过的2023。

第二十七期——被禁止的回乡见闻,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春节?
春节开始之前,网信办宣布开启新一轮的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引起热议的一项,“严格管控借发布回乡笔记、返乡见闻等不实信息刻意煽动地域攻击、散布焦虑情绪、渲染社会阴暗面等问题”。春节本身是特殊的,在中国节日传统之中,它意味着喜庆、团聚、人与人之间的高强度互动。

第二十六期回顾——不可逾越的阶层,共同富裕的幻觉
“脱贫攻坚”宣布胜利之后,更多被提及的是“共同富裕”。现实却是某市一则养老金发放情况,便足以揭穿这种幻觉。有人以个体与家庭的经验,意识到了这种阶层逾越的艰难;有人以左翼的视角控诉对执政者对无产阶级的背叛。这是我们各自体会又共同面对的现实。

第二十六期——中国已经陷入“阶级固化”了吗?
这几天,“万柳书院少爷”的话题被一再讨论。起因是抖音上一名家住北京高端小区“万柳书院”的高中生,粉丝不少自称“奴才”,他则在视频评论区中被称之为“少爷”。这固然是在“玩梗”,却也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部分人中存在的慕强心理。早前吸粉过千万的“卡塔尔小王子”也是同样如此。

第二十五期回顾——关于2022年的不正确个体记忆
2023年的第一天,很多朋友还在失联,很多疑问还在等待着答案,我们没办法保证2022年的种种会被多少人记住,也没办法预知新的一年意味着什么。 但我们总归是有所期待的。尽管旧的一年有再多的不快乐,我们还是要祝福彼此新年快乐,期待新的一年平安顺遂,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多自由,期待我们连结彼此互相打气。 我们共同记录2022,也一起参与2023。祝福所有好青年,也祝福这片土地。

第二十五期:2022,我们经历了怎样的一年?
12月26日夜,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宣布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取消入境隔离等防控措施。三年疫情,到此似乎终于要告一段落。这是意料之内的变化,十二月初发布的新十条让“放开已成定局”,原有的防控政策基本已全盘推翻。问题在于,政策的转向并未带来与之匹配的准备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