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馬特市百科活動總結|你的、我的馬特市(中)

(编辑过)

前期活動回顧

11 @輝廷曼 放了一段哈佛法學院教授Michael Sandel(就是知名正義課的教授)講的The Lost Art of Democratic Debate,影片中Michael Sandel邀我們反思,我們還能好好為我們在意的事情辯論嗎?那種把我們心底放的最重要的價值拿出來辯論,而不必因為它也許不符合當下政治正確口味而隱藏,或找到一個正確、符合當下公義的線,站在其後的那種認真辯論。

輝廷曼這麼寫:

各種哲學性想法,甚或單純的人生原則,都能透過理性的、民主的討論來找到瑕疵,從而更好的打磨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
為此,我曾在朋友間弄過新聞組、論壇,也在很多不同的平台開了好些討論話題,但都宣告失敗
馬特市給了我一絲希望。
在我加入之初,就是這年初吧,馬特市的文章很集中於時事,尤其關於香港的抗爭運動和兩岸關係。其時,幾乎寫什麼都能引發討論...其實我很喜歡那個時候的氛圍。大家會很樂意提出觀點,指出相互的思維繆誤,提出修正之辭等等。道理越辯越明,彼此都付出了腦汁;大家都不怕尖銳,不怕尷尬,為了討論。
後來,知道的人就知道,人身攻擊讓我失卻了繼續討論的意慾,我一度離開了馬特市。

我自己對how to restore the lost art of democratic debate是悲觀的,從Michael Sandel這隻好像是2010年的TED talk快轉到2020年,回望他對那個當下的批判,都覺得哎呀那時還好啊,這個lost art of democratic debate,現實不只已經進棺材,根本已經快風乾成木乃伊了。


12 向Matty許願一直是馬特市美好的傳統(?),@Daisy假如有這些…我會更喜愛 Matters許了幾個願,引起許多人頻點頭,雖然我很愛馬特市團隊他們喂我什麼我都吃(顯示為沒腦波),但也許偶而適當施加壓力也不錯(?)

  • 增加關閉留言功能:如此便可盡情寫中二文不怕有煩人的留言?
  • 加強搜尋
  • IPFS 有限額或用者自付,及相關的永續問題:這我也非常同意,畢竟老是要Matters出錢幫我把我的不需要被保存的文章上傳到IPFS 永久保存我自己都臉紅,如果可以有限額,或是使用者付費,我雙手雙腳贊成
  • 增加文章版權選項



13 在樂於回應是很好的風氣一文裡,@柳汀 回顧了自己加入讚賞公民一個月的心情:

自從加入了讚賞公民,我開始會認真閱讀每個作者的文章,謹慎給出我的拍手數,也稍微了解讚賞公民的機制。我感覺加入讚賞公民前自己是個圈外人,對於「化讚為賞」氛圍沒有真實感;加入讚賞公民後我開始覺得有點融入這個「化讚為賞」的圈子,我對於自己按出的讚更有責任感同時也對於自己能給作者多一點like而高興。

不知道這種心情,是不是許多civic liker都有過的?我也有喔。

除了讚賞鍵,我想馬特市的樂於回應也是很好的風氣。我剛加入馬特市時發了以前發過的舊心得,雖然留言和like數都很少,但讓我驚訝的是收到留言的速度,在其他平台沒沒無聞的人是很少收到回饋的....我大多數的拍手和被拍手都在馬特市中,廣義來說也是馬特市給了我寫作信心,因為回饋特別多。

我自己加入了讚賞公民剛過一年,這一年來Matters跟Likecoin也不斷在演進,現在也面臨不同的挑戰,但我也還是覺得認真回很重要,雖然花時間也無法總是一一回應我覺得很好的文章,但當回應時,我希望可以用扎實認真的回應,去抵抗虛無跟其他過眼雲煙之物...



14 延續向Matty許願的傳統,@戰地島民KMnese曾經,我們討論過這些Matters的使用經驗/建議考古了歷來的各種改版建議,其實每隔一段時間看一下,想一下這些,還是挺有趣的,除了希望馬特市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外(還是不要好了,產品經理跟工程師要吐血跟爆肝了),也是問自己,我都怎麼用馬特市,怎麼讀文章:

關於版面配置和曝光度
大家討論過的有:
1) 首頁應該包含多少文章?
2) 多久更新一次排序? 更新排序的週期快慢各有什麼優缺點呢?
3)考古、回顧「不要錯過」區域(如果你還記得這個版面,代表你已經是老鳥了)



追蹤、收藏和關聯文章 
1) 收藏是否應該給予讚賞幣不然不利於長文:這個問題已經被解決了。(應該是指收藏次數進入首頁排序的演算)
2)用留言區討論好還是用關聯比較好
3)追蹤的相關問題: Matters一度還辦過「被追蹤人數成長大賽」....目前的Matters已經變成「標籤」、「作者」都可以追蹤。


老梗問題
1)有些功能是否讓你覺得舊的比較好用? 我個人認為目前被放在「精華」這一頁的文章太太太不容易被看見了。
2)站內搜尋已經成了萬年問題,我想站方應該都知道了,既然一直改不出,或許… 就不要再逼問??(咦間接回應樓上的許願?)
3)老梗2: 作者頁能不能自行分類,目前已經用標籤取代,但我覺得作者能自設標籤仍 比較好。
4)老梗3,分類越細會不會讓你看文章越同質化?





15 Sunline 的這篇我心裡的matters:獨立思考、多元創作、討論豐富非常精彩:

假設真的把matters化作一個實體的社區來看,一個「完整」的社區,不會只有書店、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這些比較具有看起來較有藝文氣息、生活格調的區域吧?應該還會有你肚子餓了的飯館、小吃店,也會有你民生必須的超商或超市,比較傳統的社區可能還會有傳統市場、流動攤販,更完善的或許還能加入公立的運動場所,而那些播著轟隆轟隆的酒吧、舞池也都會在社區的一小角吧?或者還有像是我家對面的資源回收廠,都在在是生活裡可能出現的存在。
若拉回來看matters來看,一個以「一個自由、自主、永續的創作與公共討論空間」為宗旨的平台,為什麼三不五時就會有人要murmur一下「創作的水平」這件事呢?如果從實體社區觀看「書店越來越少」這件事,大部分的人贊同的應該會是:「我們要想盡辦法加緊推廣閱讀。」而不是一直對於「只顧生活不讀買書的人」懷揣著那種「你不讀書你好糟」這種心態吧!
Matters的特質其中一項是:透過大量的書寫、對話、討論,將思考變得深入、變得寬廣,並且往心裡紮下根、埋下一顆「你不知道會長成什麼樣的」種子
matters是一個可以因為這樣的討論、互動的風氣,用更深更廣的思考模式,讓更多人可以從零到有、從有到好的創作產出,而我們都願意為這樣的產出給一點鼓勵、支持,以及「等待茁壯」的時間



16 從@雪曜在馬特市的那些日子這篇文章裡,我彷彿聽到一顆種子的聲音,誠實地,叩問地,安靜地,說著自己的心情,卻也是每一個人可能都想過,自問過的話語:

為何而寫?為何而做?
每次閱讀文章後,心中總有各種想法,想要留下自己的心情,卻又擔心自己的言論會不會造成對方的困擾,萬一都沒得到任何回應,那是不是代表我說錯了什麼,也許只是我多疑了。雖然沒有刻意去關注,卻又忍不住多看了通知幾次,是不是得到了回應?
寫文章這件事是否能持久下去?真正的想法,是不是能藉由文字的編排,而有所領悟呢?是否有人因為我的文章,而和我有所共鳴呢?
「思考與糾結的聲音,不停在我腦海中徘徊,渴望被他人認同嗎?還是想要被讚賞呢?」
如果沒人注意到我的這篇文章,那又該如何是好呢?
「關聯他人的文章、引述他人的說法、tag對方的名子(呼喚對方)」這樣的行為會不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呢?到底該如何是好?需不需要徵求到對方的同意呢?
在馬特市的每一天,總有不同的驚奇:發現喜歡的文章可以收藏、發現喜歡的作品可以給予讚賞、發現喜歡的作者可以追蹤、發現喜歡的作者可以支持。如果想更近一步和作者互動,不妨留下屬於自己的心得,也許對方哪天會發現自己留下的足跡。
創作固然是條漫長的道路,在思考的過程,有時枯燥乏味、有時讓人焦躁不安,甚至讓人遺忘了時間的存在,在各種的心情與想法上所誕生的作品,充滿了各種回憶。正因為在馬特市的那些日子,才能使能安心的創作,正因為在這裡,即便孤身一人,也不會有任何的落寞感,因為有許多的創作者在這裡一同呼吸、一起創作。

寫作,寫字,就是,是自己一個,但又不是自己一個人。

也許,我們也像森林的樹,樹與樹之間的距離不會太近的,無聲,但又透過一個更大的森林網路連結著,不只是陪伴,也不斷在給彼此提供訊息,養分...希望,馬特市的每個你跟我,大家,都可以好好長下去,不管長在哪裡。。。



17 逛圖書館時,忽然覺得與matters有點相似,是@淡淡晴空 為馬特市百科活動撰寫的第二篇文章(感動,哭哭),圖書館(跟書店)是世界上我最喜歡的空間,看到這種比喻能不心折嗎:

在大數據時代,我早已習慣被「喂食」資訊,而且,我一直也覺得沒有問題,心中也覺得挺好啊,很方便啊
這種看似貼心的數據分析,其實無形中剝奪了我們的選擇權利,大多數人都習慣眼見為憑,若是沒有看到,就當作沒有發生,一直只看自己有興趣的資訊,就好像只活在一個自己構築的世界,對外界的事置若妄聞。
在來MATTERS之前,我一直覺得沒有問題
但在MATTERS瀏覽,我會看到所有不同類型的文章都是共冶一爐,無論這些文章你有興趣與否。
我這才發現,原來在大數據的運算後出現在我面前的所謂選擇,使我的視野變得很狹隘,也因為被「餵食」的資訊佔滿了首頁,而忽略了世界上其他的大事,或者更多觀點與角度不同的事情。
在這裡瀏覽,是真直正正主動的選擇,MATTERS的文章是沒有篩選過,也沒有經過什麼大數分析才到你手上的文章,這裡如實的反映了社會百態,而更讓我欣賞的是,這裡能兼容不同的聲音,這才是真正的有選擇,由讀者主導,而非挑選過後的揀選。

看來很多人都在來到馬特市之後,反思其他平台上透過大數據餵食使用者的現象。我自己也是喜歡馬特市這樣有點大雜燴什麼都得讀的感覺。我不知道其他人對網路書店透過大數據推銷同類型的書給你的感受是什麼,我自己不太喜歡,因為我其實不是會一直讀同質性的書的人(我很容易膩),所以我剛讀完一本歷史書,你又推一本給我,我可能會覺得很煩,我比較喜歡「相撞」、「擦撞」式的閱讀,馬特市上就常有這種擦撞的驚喜。至於真的要關聯,我覺得有時候透過人去做策展,還是有趣點...咦又讓我想到馬特市上失落的關聯功能...



18 很多寫字的人大概都有自言自語的毛病,來看看@LilyChen寫作課題裡的自問自答 — 繼續寫下去,就會有答案吧!怎麼回答這些許多人想必也問過自己的問題吧:

1.我的讀者是誰?
我會來到Matters寫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聽說這裡有會真實讀者,我想要找我的「真實讀者」,我好奇著自己在的文章有人在看或有人喜歡嗎?

來到的Matters我發現「好像」真的有人再讀耶,這個發現也讓我更想好好發文。我以前就因為很喜歡寫作,所以常把fb當成個人發表空間,然而那些在我文章底下留言:「寫的真好」、「文筆好好」的朋友們終究是真的認為我文章寫得好還是出於鼓勵?這就像大多數女生在fb發文都會得到「正妹」的回應一樣,朋友之間,比起禮貌,我更想聽到真心。
2.我該讀什麼?
每個人一天的時間有限,扣掉上班、吃飯、睡覺,可能有些人回家還得照顧小孩,而那些每日必做的日常大事花了我們許多時間之後,那些保存下來的珍貴時光則是我們可以自由拿來閱讀、創作或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因為那些時光通常不多,所以更顯珍貴。

當我通勤或只有短暫零碎時間滑手機時,我就會在網站上隨意瀏覽文章,不挑食的什麼都看,先是快速的瀏覽掃過一遍,再像篩網一樣留下自己喜歡的內容保存起來細讀。我覺得認識作者或許就像是在真實世界裡結交朋友一樣,有時需要先找到,找到之後還必須花時間慢慢了解,也或者可以反過來說,先是慢慢了解了,而後確定自己是找到了。
3.我想成為一位什麼樣的創作者?
寫自己想寫的,成為自己最誠實的樣子,我想以真面目示人,文字讓我赤裸,也成了我的保護盾,我藏在文字創作裡脫衣揭疤,再躲回文字裡避風安身,如果要感謝上天給我最珍貴的寶物之一,大概就是 — 我能寫字,能閱讀,能為此感受。
看別人的好作品,即便再好,也是別人的,模仿不來,也不該模仿,與其成為複製的他人,我更期待成為獨特的自己,我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具有識別性,並且能從中真正給出一點什麼來令我無愧。

看到認真思考怎麼寫,也努力讓自己在文字裡以最真誠的面目示人的作者來到馬特市,總會讓我覺得好開心,這種時候,我就會特別希望馬特市可以是一塊好土,是個可以培育認真的種字人,讓認真在寫的人想待下去...

希望所有在馬特市上認真寫字的人都可以成為屬於自己唯一顏色的煙火



19 擅長把繁瑣資訊簡化、可視化的@閱讀筆耕 ,在馬特市觀察•小破小立也直搗黃龍般的點出馬特市吸引人的點:

■ 觀察:小破小立
⚠️ 不受演算法擺佈:決定你該看到什麼?或是你不該看到什麼?
⚠️ 踏出舒適圈,迎接豐富且多元的題材,兼容並蓄。
這裡保有一種熱烈回應、支持的氛圍。你會感受到你寫出來的東西是有人在看的。大家就像社區裡的街坊鄰居,出了門、見了面會打招呼的那種,倍感親切。
⚠️ 自在、寫意,不一定要寫出很「高」的文章才能發表
■ 讚賞公民:解鎖更多科技樹
⚠️ 朝向使用者付費的光譜微調幾格,但也拿捏好平衡。

文末還附上了他擅長的心智圖,可以觀察到他怎麼組織想法,架構文章,很有趣喔。



20 @解璇玫 我在馬特市的日子

身為前網路平台重度使用者,雖然退隱「江湖」多年,但初來到馬特市時,總覺得有股親切感,一切是這麼的熟悉,但卻又如此地不同。在幾次和市友的討論中發現,熟悉的是那古早時光的熱絡感,那時,人人平等,人人是朋友,隨時可以聊天分享說笑,同時也可以討論辯議。縱使,生活圈完全不同,也或許對彼此真實身份一無所知,不過同為一個「圈子」的信任感和溫暖是深厚的。
在馬特市找回幾個市友,歐,說找回並不貼切,說找到也言過其實了。其實,是被大家找到的,就如在市友的文中回覆的,有這種能讓自己更貼近自己的神諭式的相遇是件極其幸運的事。
所以,我在馬特市交了朋友。
馬特市之於我是如同樹洞般的存在,當現實生活不能維持烏托邦般的妄想時,這樹洞至少是自己可以變回比較自己的那種樣貌,說著自己真切希冀的夢想與真實的感受。有了這個樹洞可以依靠,所以有很多時候電光火石地想到,啊,我好想談談這個那個,好想好好說說那個這個。
所以,我在馬特市的日子,交了些朋友,和大家聊聊天,跟著大家寫一點字,說一點心情或是類似心情的事。
然後覺得,真好,我來到這裡。


每次聽解璇玫說話,我都有種頻頻點頭的感覺,也許我們真的有些足跡是相近重疊的,所以她說的很多話我都可以"辨認"出來,同時也會有種「啊我好像知道你在說什麼」、「我也是這麼想」的感覺。

我多年前也曾經有過過一段在網路上活得比現實認真的歲月,我喜歡那時的web 1.0,因為在那裡找到了現實中無法有的朋友跟交流,到臉書等社交平台出現後,我反而不喜歡,我喜歡web 1.0有點兒無政府狀態的世界,我喜歡網路就是虛擬真實、喜歡去另外一個世界玩耍的感覺,而不是透過網路過真實的人生。馬特市讓我感到親切,大概就是因為它讓我想起了那個史前時代吧...

然後,我也覺得,來到馬特市真好。或許,在某方面,比多年前那個想要在網路上寄託自己的那個時刻更好,因為我不再是一個那麼self conscious彆扭的小屁孩了(喔彆扭的地方可能還是很多,但希望比以前少一些)



以這個進度,我要寫3.5篇才可以回顧完所有文章...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