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分享什麼毛
Allen分享什麼毛

自架站-A嫩說:https://allensayblog.com/ 如果你也愛時事分析★網賺☆動畫★LOL◇日本歌曲 請一定要追隨Allen,不定時會更新更多內容

科普時間-屎衣住行

穢物其實可以很有用,但你會覺得非常地腦洞大開

因為@Red 哥的多情多怨慼,繁華總是夢。一文之後,終於看到了 @蔚藍天空 哥的飄來一些味道的…音樂分享文,既然如此我只好想個科普文了,題材當然要以屎為主軸啦!


蔚藍哥的是Q版便便,那我只好請日本動畫-數碼寶貝中的大便獸出場了,這篇讓他充當一下我的公關大使🤣

蔚藍哥放的是Q版便便,那我就放這張吧,日本動畫-數碼寶貝中的大便獸

不知道為什麼寫著寫著,完全變成環境保育概念文了

我決定以大家的生活當中,常常提到的“食衣住行”為主體與屎作連結,分別分享一個有趣的例子給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滑囉,先把視野拉回到食衣住行,其實食衣住行這個概念沒有所謂的發明者,它是個非約定俗成的概念,根據中文百科中對食衣住行的解釋:

人們過去習慣連稱為“衣食住行”,這並非約定俗成的成語,只是中國人用於“日常生活”或“物質生活”的代名詞,外國人即非如此稱謂,日本人一般僅連稱“衣食住”,如《契丹人の衣食住》、《衣食住雜感》、《衣食住百年》、《日本人の衣食住》、[5]《日本人の衣食住》、等等,不一而足。日本人連稱“衣食住”是從中國借用而來。而西洋學術界沒有“衣食住行”或“衣食住”這種連稱。


民以食為天

吃吃喝喝,湯湯水水,大家都愛吃美食,但如果有天你得知,我們所享用的食品可以和屎作連結的話,你敢吃嗎?關於大陸雲南,貴州等地的知名美食牛癟火鍋我就不介紹了,應該許多人聽過它的名號。

這裡介紹一個由日本製作出來的人造肉品,由於它的原料是從屎當中提煉出來的,故也被稱作 “糞肉”

圖來源: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7%B3%9E%E8%82%89

根據百科知識中對糞肉的解釋提到:

糞肉,是日本科學家從人類糞便中提煉蛋白質並補充其他物質加工製作的食物,味道和外觀均與牛肉差不多,但成本高於肉價10倍。糞肉中含有63%的蛋白質、25%的碳水化合物、3%的油脂和9%的礦物質。池田利用反應加強器將材料混合,再放進稱為“爆炸裝置”的奇幻機器,糞肉便大功告成。科研團隊稱,研究有助減低牛隻糞便排放量,但生產糞肉的成本比真正牛肉的價錢高10至20倍。

也就是說這個糞肉,並非以完全的排泄物當作原料去製做,而是提煉當中的一些有機物質來當作原料,並透過科學的方式,將肉品給製做出來,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合成肉,雖然研究團隊指出它可以有效抑止牛隻排放的溫室氣體,更可以替人類生活帶來實質的幫助。

但光是要克服它是從屎當中提煉的這一點來說,就使許多消費者打退堂鼓了,至少,在我身邊的環境當中我是沒看過這個資訊的,查詢得知糞肉的開發消息,也是嚇了一大跳。

不過換作是你,你敢吃嗎😱(我也是第一次知道這資訊,感覺不太可能上市啦😅)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

古人云:「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我想這句話很是有其道理,畢竟從古至今,人類始終就是一個愛美的動物,對吧?愛美是天性,所以這些外表的服裝樣式,對我們來說便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了。

但根據作者張安時所撰寫的【快時尚的循環經濟】(二):尋求「不浪費」的解方──用糞便做衣服,穿會長大的鞋子一文當中提到:

以下此段摘錄至上述作者張安時所撰寫的文章內容:

"Mestic"因"mest"而取名,是荷蘭語「糞便」的意思。研發者荷蘭設計師 Jalila Essaïdi 原始想法是「將大便變成高端時尚」,因為現今過多排泄物已經造成污染的問題。

為了減少糞便中磷酸和氮對環境造成的優養化,這位設計師研發出一種有機材料,透過牛糞中的濕原料、一些酸性物質和乾原料中的纖維素作用,可以成為生物塑膠、紙和布料,成功榮獲了H&M 基金會全球變革大獎。
荷蘭設計師以糞便為原料設計的衣服, 圖來源:https://kknews.cc/zh-tw/fashion/ae6g5xg.html

這個產品的概念其實就是跟糞肉的那個概念是差不多的,我覺得可以與近幾年越來越多人提倡的綠色經濟扯上關係,大家也知道人類對這個地球的環境破壞過度,造成許多生態的浩劫,諸多物種也因此消失殆盡,到了趨近於滅種的程度,著實令人感到擔憂。

文中也提到,Mestic這個原料的開發不出意外會繼續的開發下去,以往有人使用大象的排泄物做成再生紙,燃料甚至是建築材料,而原料勢必也不會侷限於大象的排泄物,任何生物的排泄物皆有可能被拿來實驗,直至數據達標被用來量產為止。

到了那個時候,就可以被運用在我們生活中的更多領域,造福更多的人,其實它真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發明,我也希望哪一天真的會被廣泛運用,畢竟我們人類因為自己的濫採濫伐使得越來越多的資源存量告急,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遮風擋雨的窩

抱歉,關於現代人類的建築技術來說,主要還是較少運用到糞便,比起以前的年代可說是年年進步,人類所住的房屋,從最古老的茅草、木材蓋成的房子,演化至水泥混著牛屎而成的原料蓋成的房屋,直至今日,雖然現今的日本仍有許多木式房屋,但比起這些,越來越多現代化建材及補強原料的增強,都讓現代房屋的堅固程度強健不少。

畢竟為了因應地震,水災這類的天然災害,我覺得房屋的強度還是必須擺在頭位,但單純就論建築原料來說,其實有許多科學家已經漸漸地透過一些排泄物當中,嘗試抽取出可供利用的有機物質搭配開發,若是開發成功,我想也一定能夠給人類的居住安全帶來相當程度的幫助。

不過,我有查詢到一個大自然當中的產物,它挺神奇的,科學家將其稱作蟻塔,如下圖所示:

螞蟻做創造而成的蟻塔,圖來源:https://inf.news/nature/6117e73a785ddd22ef7a2426a9bcb5f4.html

根據資訊咖網站的科學家的研究文章指出:

在大陸的廣西和雲南兩地的南部以及海南島等地,都有許多像塔一樣的「建築物」。這是白蟻為自己建造的巢,人們稱它為「蟻塔」。

蟻塔主要是用泥土以及少量的白蟻分泌物和排泄物建成的,一般高為兩三米,最高的可達六米。這種建築很結實,風吹雨淋也不會倒塌。

也就是這個由白蟻創造的巨大蟻窩,除了透過泥土以外,更混合排泄物等物質,來達到增強建築強度的功用,而這一點也是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們想了解的資訊,或許能夠被當成參考也不一定。



交通,暢行無阻

交通這回事,從古代的人力拖運,牛隻、馬匹甚至是駱駝等動物的載運,一直到了近代汽車、機車及飛機等運輸交通工具的發明,使人類的生活便利性有了長遠的發展,這使得我們不必再因為距離的長短,而造成分隔兩地無法見面的情況發生。

而要使用這些交通工具,就必須仰賴能源的灌入,不外乎就是石油及柴油等能量資源的供應,但我們都知道這些來自地球母體的資源,並不是永遠取之不盡的,日漸乾枯的能源庫存也使得越來越多人感到緊張,深怕哪一天面臨缺乏能源使用的窘境,為此,所有人類就必須全體人類一起合作,找到相應的替代能源才是上上之策,為此也讓許多科學家們傷透了腦筋。

根據 貓步食尚發表的一篇探討能量資源運用的相關文章中,我們可以得知日本的一家衛生潔具公司就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他們曾經推出過一款以糞便為動力燃料的“馬桶三輪摩托車”。

圖來源:https://raolve.com/travel/42795.html
#以下此段資訊來至上述網址的文章內容:

這款摩托車不僅燃料新奇,外形也十分奇特:在駕駛座的位置上安裝這一個馬桶,儀表盤也採用迷你型馬桶造型,摩托車後部安裝著一大卷廁紙。儘管這款摩托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移動廁所,其“燃料”並不是由駕駛者或其他人類提供,而是採用動物糞便,每箱糞便燃料可以行駛289公里。
圖來源:https://raolve.com/travel/42795.html

另外,在英國也開發出了一款公車款式,它是由人類所生產的垃圾廚餘及排泄物當中,所抽取出的甲烷當做燃料(透過一種名為厭氧消化的專業方法),根據開發方表示,這種燃料的車型較傳統燃油巴士的碳排放量減少30%以上。


#但這裡鄭重聲明一下,這些透過生物排泄物或是一些廚餘等物質,進而開發的燃料,雖然其開發的專家聲稱如果能夠開發成功,並廣泛運用在交通工具的燃料的話,能夠有效的幫助到人類缺乏能量資源的問題點。

但另外也有其他派系的科學家,專家不認同此概念,根據維基百科對生物燃料的解釋頁面當中提到,根據歐洲環境署的論點指出,生物燃料並不一定能減緩全球暖化。



以上就是以屎為主題與我們人類的食衣住行相互連結所彙整的一篇文章,如文中所撰寫的,有關於透過排泄物,廚餘及一些廢棄物為原料所開發的產品,能否有效遏止溫室效應的問題,仍有待相關科學專家的釐清。

但在我個人的論點來看的話,先姑且不論是否能有效遏止溫室效應,但在做為開發新資源替代舊有資源的立場來說,我覺得完全是有必要的,畢竟,我們所慣用的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正在一日一日減少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也正是所有整體的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關。


#最後一併附上所有參考的相關資訊及網頁:

百科知識對食衣住行的相關解釋頁面

張安時撰文-【快時尚的循環經濟】(二):尋求「不浪費」的解方──用糞便做衣服,穿會長大的鞋子

百科知識對“糞肉”的相關解釋頁面

資訊咖網站的“蟻塔”相關資訊分享頁面

每日頭條部落格的相關牛糞製衣相關資訊頁面

 貓步食尚撰寫的以糞便為原料的燃料相關資訊文

維基百科對生物燃料的相關解釋頁面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