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shell 果殼
Mr.shell 果殼

Blockchain philosopher & Lawyer/ Media columnist in Blockcast/ Argoblocks cofounder. http://facebook.com/mrshell4real 曾創業,現為法律白話文、動區專欄作者,專注於區塊鏈與社會。期許透過筆寫出觀點,看到對話,找到果殼。

年輕人你行不行?─「回去練練再來吧」中我學到的事

「年輕人」這個符號對我們來說,既是一個「招牌」、也是一個「標籤」──有時它代表你有熱情、有跨領域學習的能力;有時則根本就是在説「你沒有能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年輕人」這個符號,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招牌,同時也是一個標籤,有時代表你有熱情、有跨領域學習的能力,有時就是在表達你沒有能力。

從小,我們的家庭會出現的場景:

「孩子,你還太年輕,什麼經驗都還沒有,你怎麼有資格做這些事呢?」父母擔憂地對小孩說道。

當我們長大了,場景則變成長輩或公司長官對我們說

「年輕人,你應該要有年輕人的樣子,超齡演出不好啊。我吃的鹽…。」然後就是個5分鐘起跳的簡短演說。

這些話,不論是出於善意還是貶抑,出發點都是一個:年紀。

用年紀來壓著對方、用缺乏「年齡」來阻止其行動,我會解讀為倚老賣老,而上面倚老賣老的話好像理所當然,聽者氣惱,卻不知氣惱的原因何來,是因為不服氣?還是其實是說對了不知如何反駁。

最近,我自己發生了一個故事,讓我對於年輕人、年紀、與有沒有能力這件事有了新的體悟。

被小我一歲的媒體負責人「電」:「你練一練再來吧」

一年多前,我結束自己的創業;半年前,結束一場考試,準備進入律師事務所當實習律師──在那段期間,我其實什麼也不是,就是一個愛寫文章的 No body 。

在那段時間,我曾運用我的法律背景,幫《法律白話文運動》寫法普文章。此外,因為對新興科技議題很有興趣,這個興趣也讓我邂逅了「區塊鏈」,因此固定撰寫科技市場的文章,成為我的消遣。

故事,便在這個背景下展開。

那時我研究區塊鏈的議題時,會固定看一個區塊鏈電子報,這個電子報很厲害:我們都知道區塊鏈如果要談到技術面,會非常複雜,但該報就是有辦法把專業的區塊鏈概念、應用,用平常人能夠快速理解的方式,寫得十分清楚。

從自己寫法普文章的經驗,我知道這個「將專業『白話』」的功很困難──想用「人話」來解釋深刻的學問,代表你自己的理解要透徹,功課要做足,否則出來的東西是四不像。

當時我也開始撰寫區塊鏈應用的法律問題,例如 ICO ,因此我很想認識這個電子報的作者群,跟他們聊天、請教。經過朋友輾轉介紹,才知道整個電子報的作者只有一個人:一個資訊量如此龐大的電子報,居然只有一個人在寫,讓我更佩服了。

過去創業的經歷,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培養出一個不怕丟臉(不要臉)的能力,因為希望可以抓住任何機會。我就硬著頭皮去找電子報負責人(這裡簡稱A)聊天了──與 A 的閒聊過程中,我提出一個小小合作提案,詢問對方是否需要法律層面的區塊鏈分析文章,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無償讓電子報使用我的文章。

本來的期待是,或許可以進一步談談看細節,或者至少對方會考慮一陣。但結果是,我拿到了一個 NO ,被當場、狠狠地拒絕,並留下一句大意如下的話:

「你再多練一會再來吧。」

原來,傻的人是我

一開始我有點氣惱(沒風度,自己愛問)──因為我心裡想, A 這個傢伙,年紀算一算,應該還小我一歲,再厲害是能到多厲害?居然被比自己年紀小的「晚輩」拒絕,這樣我顏面何在?又想,就算大家都是「平輩」好了,好歹大家術業有專攻,這傢伙卻對我講出這麼「倚老賣老」的話,實在也算夠不會做人了。

後來冷靜下來,反省一下整個過程,希望了解自己是哪個環節做錯了,才導致事情如此發展。

我進一步仔細研究 A 的電子報內容,打聽到 A 寫文章、開講座的內容,以及其他種種──這才發覺傻的人是我。

輩份跟「年紀」無關,跟「實力等級」有關

因為在區塊鏈的知識濃縮領域,不論是作者能力、視野、研究的深度,目前的確是遠遠超過我啊!在這個前提之下,我應該要以一個「請教」、「受教」的姿態來探詢意願或建立關係,反之我錯誤地選用「平輩姿態」跟 A 洽談合作。錯誤的策略,導致這場談判以慘敗作收。

就像《神奇寶貝》遊戲一樣,不管主角「小智」的年紀幾歲(現在第幾季了,彷彿永遠長不大),當自己怪獸的 Level 並沒有到達到與道館館長旗鼓相當時,貿然挑戰自然是被「慘電」。因此,這個故事提醒了我:雖然我的年紀比較大,但這次,是我的等級不如他。

「倚老賣老」的新定義

之後的日子,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在區塊鏈領域上默默的研究、默默的寫,過了好一陣子,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信,是來自一個區塊鏈新媒體總編的信:

出乎意料的一封來信

我很訝異,一開始的我可是被人狠狠拒絕,經過努力,終於進步到有人願意主動合作──後來我在這個媒體開了自己的專欄,寫我有興趣的議題至今。現在回想,如果沒有A的「倚老賣老」,自己可能走不到這裡。

從此我學到了,在這個新時代裡,「倚老賣老」的意義已與過去不同:

真正的「倚老賣老」,倚的是經驗,賣的是真功夫。

未來,能夠在競爭中勝出的關鍵,絕不在於誰的年紀大、誰的 title 高,而是在同一件事情中,誰下的功夫深、誰嘗試的次數多。

如果下次有人問你:你好年輕啊,這問題你行嗎?自認夠「老」的話,不用害羞,就大膽地來「倚老賣老」一下吧。

果殼其他文章:

這是一個創業失敗的故事-青創的現實提醒與四個叮嚀(圖文版)

我為什麼開始寫作?數字上癮與被看見的幸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