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是怎樣煉成的
療癒是怎樣煉成的

IG:heaiseverything

書評《垃圾與它們的產地》作者:安妮.雷納德

(编辑过)
垃圾看着人類,心想:誰是垃圾還不知道呢!

書名: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The Story of Stuff: How Our Obsession with Stuff is Trashing the Planet,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Health – and a Vision for Change

作者:安妮.雷納德 Annie Leonard

垃圾是怎樣形成的?

帶着這個問題,作者Annie Leonard用了十年時間尋根究底追溯物品成為垃圾的過程,在YouTube上有她拍的影片"The story of the stuff",深入淺出地帶出垃圾之所以成為垃圾,問題不單純在於如何處理廢棄物,而在更早,在物品到我們手之前的生產—銷售-消費系統是如何刻意設計得讓我們購買得更多更密,丟棄得更多更快之上。

物品被設計得更容易壞掉,維修費竟比添置全新的還要貴,或者舊款式的零件往往已經停產,維修不能便只能淘汰。又或新型號的配件換了尺寸無法與舊款式的配件兼容,於是又只能買新的了。

為賺取最大利潤,解決庫存費昂貴的問題,生產商將未曾推出市場,已下架的全新貨品直接以運输帶全部送到巨型的銷毁機器嘴裡。99%產品售出6個月後便成為了垃圾。

無所不在的廣告媒體日以繼夜推出更多擁有新功能的商品、各種時下最熱,明星代言的潮流服飾,塑造認知上的過時,手上原好的物品忽然就變成急需淘汰的次級品。

消費由補充日用品的家常活動提升為建立自我身份價值與情感主宰的身心靈活動,有賴於經濟學家,消費甚至昇華至能救國。國家的繁榮,人民的快樂時取決於追求生產力的大賽之上。

我們對日常吃進肚子的,每天用的物品當中的成分所知甚少,享受買便宜貨的快感,但卻甚少思考為甚麼物品的價格可以比所需的成本還要低上那麼多。

成本並沒有消失,隱形的成本在於任意開採消耗有限的樹林、石油、煤等自然資源,在於血汗工廠對工人的剝削壓榨,在於開採、生產及運送的過程不斷對水源、土地、空氣造成污染,最後反撲於全人類無一例外。一旦出現漏油、礦難事故,製造商卻往往能置身事外,無需負擔任何責任。

其中一篇推薦這樣寫:

「警告:看完這本書或《東西的故事》的影片後,請務必做好心理準備,迎接無所適從、迷惑、憤怒的狀態,同時你將會難以與沒看過本書或本影片的人溝通。如果看完本書後,你的整個人生觀沒有產生劇烈極端的變動,請立刻洽詢精神科醫師。」

的確看完這本書感到很多力不從心。作為普通人,可以做的畢竟有限,回收是最常見的。不過作者提出回收是last resort,第一步應該是減少。幾年前自己也開始接觸斷捨離,將閒置物品放到二手拍賣平台,把已不適合自己的衣物轉贈出去,因而騰出來的空間讓我有了生活的掌控感,這些都並非不斷添置新的物品可以帶來的,逐步逐步減少對物慾的渴求。

除了減少以外,現在也定期將可回收的物品拿到綠在區區,雖然受到質疑,遇過聰明人「點醒」我說環保這回事實情是陰謀,是商界政府在推卸責任,沒用的。看着這位一直買即棄飲品的朋友,還是覺得做蠢事比較適合蠢人如我。生產者和消費企業絕對責無旁貸要承擔大部分的責任,但作為消費者和公民,也可以展示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形態。其實,同時要求兩者承擔各自的責任又有何衝突呢?認為別人責任較大就覺得自己無需改變只是為自己找藉口罷了。

Annie到學校演講,喜歡把空汽水罐放到桌上,問學童這是甚麼?學童說:「是汽水罐。」把汽水罐丟進垃圾桶再問,他們回答:「是垃圾。」把汽水罐抽出來放回桌上,答案又變回了汽水罐。

垃圾與資源的差別,取決人們的視角,物品所在的位置。在地消費減少網購、分清楚想要和需要、不買fast-fashion的衣服、帶着更高自覺選購每一件物品等等,改變自己看待物品的視角並且付諸實行,建立新的消費習慣,就算現實未必能起聚沙成塔的效果,好歹也為自己生而為人贖贖罪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