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第一季「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獲獎名單及優秀寫作計畫公布

(编辑过)
前五名獲獎計畫書:Mirror歌迷連結的文化意義、末代女礦工—張桂的生命故事、我的 AI 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馴服與被馴服的:在拉薩繁育藏獒、從黎巴嫩到敘利亞現場—回家路上的青年們。

第一季「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在 2021 年 11 月啟動,共有 350 位「在場者」報名。經過 35 位評委的評審,第一季「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獲獎計畫案及作者出爐。

獎學金原本計劃一、二、三等獎各一名,但因湧現的重要題材、優秀計劃太多,獎學金決定增加兩個三等獎名額,共有五份計劃獲獎。

獲獎名單如下:

【一等獎 7500美金】

  • Mirror歌迷連結的文化意義|作者:趙雲(香港)
  • 評審團意見:

冷不防香港變作傷逝之城,本土男團Mirror此時橫空出現,帶來的意義遠遠超出流行樂壇本身⋯⋯說實在,這個書寫角度已不新鮮,所以初讀「Mirror 粉絲結社的社會和文化意義」計畫書時,我沒帶期望。但趙雲是個聰明的探究者,找到一個通透的角度來深化箇中觀察,特別是引進政治學的「休整期」概念——一場重大的社會運動被迫落幕,各路封殺倏然而至,一時之間萬物無聲,但暗湧猶在,未出口的話語留在喉間。有沒有可能,追星是創造而不是麻醉?粉絲結社營造出什麼身份、盛載了怎樣的集體情緒?

更有意思是,趙雲本來就是、也從不諱言自己是鏡粉(Mirror粉絲的䁥稱),對於這股熱潮所展現的跨世代能量,以及粉絲之間呈水平甚至織成網狀的連結,作者身在其中,打算透過人物訪問和田野考察等方式「在場」探索。然而,如此投入要記錄的現象也是雙面刄,必須時刻警剔忠於報導,不因主觀而誤判。

從流行文化出發觀照香港的重傷和舔傷,是「貼地」和富時代意義的主題,我們期待作者進一步展開它的微妙和複雜性,譬如糡粉為偶像脫政治化的保護心態、從Mirror盛世到廣義的廣東歌復甦、甚至鏡粉結社在香港人「全球化」這層面上的意義等,從而向讀者翻開「新香港」的休整期——一個看似「無事(新聞)可記」,卻又生動靈巧兼有創造力,而且充滿象徵和符號的非常時期。

【二等獎 5000美金】

  • 末代女礦工—張桂的生命故事|作者:戴伯芬(台北)
  • 評審團意見:

今日我們的「認知」,是建構在已記載的史料上,也關乎歷史的流傳範圍。我們「以為」的事,有時未必屬實,它可能是為不平等的制度服務,一直瞞騙我們。

華人社會灌輸我們「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思想,女人應賢良淑德,做男人的「賢內助」,男人在外辛勤工作,當起一家之主,這種不平等的性別定型,正壓迫女性走入牆角。長久以來,女人真的「在內」?她們沒有勞動的印記?戴伯芬的阿嬤已年屆九十,她年少時曾與丈夫一起當礦工,1947年日本改法例,禁止女性入坑勞動,令當日的風俗、女性地位封塵70年。台灣女礦工的歷史沒有好好被記載,男女共同勞動的歷史也被懸置留白多年。

六、七年前,一位日本雜誌記者長年研究南京大屠殺,見他在日本拼命找出在南京進行屠殺的士兵,替見證者做長長的口述歷史。當時他時刻跟時間競賽,因為見證者時日不多,直至他訪問了最後一批的生還士兵逝世,他不怕右翼份子的恐嚇,終於趕及南京大屠殺80周年著成《金子的戰爭》。記錄者時刻在追趕時間的沙漏斗,歷史很公道,流沙漏到底,記錄就在此,分毫的真相也不會多給我們,戴伯芬就是追趕沙漏斗的記錄者。女礦工的事快走進歷史,戴伯芬珍惜阿嬤的一字一句,咀嚼上兩代人在歷史洪流經歷喪夫、重覓同伴的掙扎。在現今仍是父權當道的華人社會,絕對是寶貴的史料。

【三等獎 2500美金】(共有三位)

  • 我的 AI 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作者:ScarlyZ(北京)
  • 評審團意見:

你會愛上一個機器人嗎?TA會愛上你嗎?以前,這是流行小說裡的科幻八卦情節,現在,它就是我們所生活著的真實現場。作者Scarly選擇了「中國年輕女性使用英語與AI聊天機器人戀愛」的故事,來切入這一組非常豐富、複雜、也像我們的生活一樣極具挑戰的多元議題:大數據、隱私、機器學習、情感的商品化、監管的邊界、中國的女性主義思潮、愛的道德倫理。作者的計畫書問題意識精準、訪談計畫完整充分、也有理論思考的參照系。正如作者所說:「我不希望抽象或浪漫化用戶與Replika的關係,而是把它作為一種現實的境遇去理解,承認它真實能夠給人帶來的情感連結和其背後的幻影,以 caring 的方式去了解沉迷於Replika的中國女生的經歷,在社會文化環境下展開它的不同面向。」我們相信,從未來回望此刻,這個故事的重要性,會比我們今天所直覺到的更為珍貴。


  • 馴服與被馴服的:在拉薩繁育藏獒|作者:周雨霏(成都)
  • 評審團意見:

還未正式成為故事、甚至篇章還未取名,周雨霏的藏獒故事提案已有攫獲人心的力量。

說的是「藏獒商品化过程中人狗伦理关系的变迁」(引自周雨霏),這是她的博士論文主題。兩年田野,她在藏獒養殖場學做養狗工人,看了116次獒犬痛苦的交配,也陪著漢人老闆在聲色場所應酬;在安多藏族牧區學習放牧,看著還未變成商品之前的獒犬本來面目。

這些經歷原本就超出我們尋常打工仔的日常經驗值,但它又不只是無所謂的異聞獵奇,她巧妙地將人與犬--物種之間的支配性,疊映在族群(漢與藏)、性別(酒客與小姐、女領導與帶出場的藏族男歌者)以及階級(「我」與同齡酒女)之上。

她並不介意讓「我」在故事中現身,因為她的感受也是這諸多糾結的體現:「包间里来了一个藏族男人。一位藏语很好的汉族女领导搂着他,给老板们敬酒。然后他唱了两首藏语歌,非常好听,可没什么人听。我竟想起旅游点供人拍照的藏獒。这想法一出现就让我自己羞愧。我激动地站起来说自己也会唱藏语歌,点了一首刚学会的《罗布林卡》,用蹩脚的藏语唱给他听。」

她的羞愧、激動、想要補償點什麼地回報以歌,這些情緒波折,正是「在場」者才會有的波濤洶湧。在「在場」非常精細的評分面向與標準之下,它依然亮眼。一個好的非虛構寫作,最直觀的丈量尺度,就是讓人渴望著:這故事好好說完整了,會是如何模樣?


  • 從黎巴嫩到敘利亞現場—回家路上的青年們|作者:陳映妤(台北)
  • 評審團意見:

在一個「去全球化」的年代,我們是否還有關心遠方苦難的需求和能力?當看不到盡頭的疫情和政治高壓讓我們連應付眼前的挑戰都變得極為困難,我們是否還應該去到陌生的國度,探尋一羣陌生的人類的命運?當「流亡」已經在我們的身邊發生,書寫地球另一個角落的「難民」是否會顯得不合時宜?當越來越多人從「鄰近性」中尋得解法的時候,遙遠的現場是否依然能提供我們需要的可能性?

這則計畫中的作品,將會給以上問題提供一些答案。作者選擇親自前往黎巴嫩與敍利亞,記錄敍利亞十年內戰後返鄉的青年,為我們帶來遙遠現場的故事。作者前往的第一站黎巴嫩,又適逢今年3月舉行大選,且距離2020年的貝魯特大爆炸過去沒有太久,因此更多了一層記錄的價值。在當下這個跨國旅行無比艱難的時代,這樣的選擇和勇氣尤其值得鼓勵。

作為有國際大報一線工作經驗的獨立記者,作者是執行此寫作計畫的理想人選。她已經接受和即將接受的語言和安全訓練,也將為項目的順利執行提供保障。

期待這個故事帶我們抵達遠方的現場,給我們啓發和力量,期待它幫助我們重新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讓我們意識到共情依然可以存在於人類的共同體之間。


「在場」非虛構獎學金是由 Matters 與文藝復興基金會共同發起,為全球華語非虛構寫作者提供資源的獎學金。上述五篇入選計畫,可分別獲得 7500、5000、2500 美金的獎金,以及有專業編輯全程協助,直至完成作品。預計於2022年4月30日前完成作品,並同步發佈在 matters.news。

除了本季獲獎者,我們也從評委的綜合評分排序中,選出八份計劃,作為「特別關注」名單。「在場」小組會為這八份計劃和作者提供編輯協助, 協力他們修改提案、聚焦方向、並完成首篇樣稿。我們也會協助部分計畫,直接對接深度報導媒體、出版機構。獲「特別關注」的部分計畫案摘選如下:

  • 黃金海岸|作者:譚威
評委點評:此選題特殊。雖關注中國南方與非洲淘金關係,看似與大眾相關性低,卻又隱含世界市場流動趨勢即時性,值得期待。行文方式流暢且有自信,具說服力。


  • 「出走」的留守少女:從性侵受害者到性服務從業者|作者:劉思潔
評委點評:選題切中當下中國重要社會議題,因為當下媒體惡劣生態,此類報導十分稀缺;計劃合理、完整;目標合理,作者有豐富的媒體經驗。


  • 核電城鎮:隱而不顯卻滲透北海岸的核電廠|作者:李若慈
評委點評:核能在臺灣社會近年比較集中在核四與持續的反核運動上,但對於除役的核電廠及其社區、人確實是較為隱身的,因此這個計畫有一定的重要性,很值得期待。計畫已有相當明確細緻的架構。三章三個重點也展現思考的三個重點,核電廠如何切斷舊的社會關係、社區與核電的共生關係,如今的除役之路。


  • 災後香港——創傷與療癒的可能|作者:阿皮
評委點評:關注香港後社運時代創傷心理。從過去經歷看來,作者是相當有經驗的寫作者。因此雖計畫尚未完整,仍期待作者可能完成有別於現有之創作。

「在場」的第一季評選工作告一段落。

在35位評審及工作小組閱讀350份非虛構計劃提案的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值得書寫的現場、有緊迫性的重要題材、優秀的田野書寫者、需要得到支持的計劃很多。

讓無聲的現場被講述,讓湮沒的歷史被記憶,讓記錄者得到更多支持,這是「在場」的初衷。「在場」獎學金會持續舉辦,如果您有任何能幫助我們做得更好的建議或意見,請不吝告訴我們(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場」也歡迎所有未獲獎的申請者,繼續申請未來的「在場」獎學金。第一季獲獎作品,將於2022年4月30日之前完成。第二季「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亦將在2022年上半年啟動,請各位作者持續關注。

如果你希望即時掌握「在場」最新的作品發佈、相關的培訓活動資訊、下一季獎學金的啟動,請在此表格中提交你的郵箱。我們會以郵件第一時間通知你。

我們期待與更多「在場者」相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