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蟲
菜蟲

none

閱讀心得|偽偽警世文之《不道德教育講座》

先說結論

在《不道德教育講座》一書中,雖然看似討論了很多日本當時各種社會風氣與涉及的道德課題,但三島由紀夫根本不是在討論道德或不道德的問題—道德是啥?可以吃嗎?而是對當時的日本社會做出雙重批判,一邊向左抨擊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商業文明對日本社會的侵蝕殘害,另一邊向右揭露日本社會依循的道德價值所具有的虛偽矯飾本質。

只是他的批判是用反諷、戲謔等迂迴手法來陳述他的問題意識與解決方案。因為他的對話對象是年輕人,所以文字用語非常輕鬆、詼諧與活潑易讀,討論的東西也不是很沈重、嚴肅,會把人嚇跑的抽象觀念,而是年輕人都熟悉、容易被觸動的流行時尚與休閒娛樂等社會現象。

對三島由紀夫而言,其實他真正要討論的是日本民族的獨立自主與生存問題。就他來看,當時日本社會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基石已經被淘空,社會仍虛偽堅持著已經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體無魂的迂腐道德口號。這些東西已經無法指引年輕人走出西方商業文明的泥沼。

類似於台灣人以前長期被教導喊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只是一個流於形式的口號、沒有實質內涵與意義的空殼招牌,掩飾著國民黨敗退轉進台灣的失敗,實質上根本無力反攻大陸。

另一方面,年輕人依附在光鮮亮麗的外來西方文明,這些源自於西方土壤的東西在日本變成沒有根的移植物,所以只會是膚淺、曇花一現的表面現象,依附其上的日本年輕人,隨時都會迷失覆滅,失去自我方向,不知道我是誰。

本書花了大量篇幅在描繪這些日本年輕人「失根的蘭花」的光陸怪離、奇葩現象。沒錯,我用失根的蘭花一詞其實就跟陳之藩的原意差不多,就是亡國流離失所了,日本已經幾乎被美國滅國了,只是日本人不是在國外流離失所,而是在日本本土流離失所。不止是土地與社會建制被美國軍事佔領了,在文化心理上還變成美國殖民地了。

會看這本書,主要是因為先前看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紀錄片,看完後對三島的印象有滿大的改觀,覺得他這個人很有趣,所以才買了一些他的書來看,想多瞭解三島的思想。因此本文的閱讀心得基本上是看過《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後才會寫成這樣。如果沒看過那部紀錄片,突然就接觸這本書,可能會寫出完全不同的閱讀心得。

插科打諢的閒聊&嚴苛不留情的烤問

若要說本書的書寫目的,大概比較接近李光耀提倡亞洲價值的討論脈絡:西方的價值不能強加於亞洲,亞洲有自己獨特性,但本書沒有李光耀那種政治人物權謀算計的功利考量。

相對於政治人物直接具體明瞭的倡議,作為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書寫方法更加讓人眼花撩亂,論證方式更為迂迴,因而讓他的書寫目的隱晦不明,不太容易一眼看出來。

三島一方面對各種社會現象插科打諢的閒扯下去,也不在乎是否離題(或根本沒有離題的問題),然後又對其中所牽涉的道德課題進行刨跟究底的誅心之論,要把其中的矯飾虛偽與含混矛盾之處給揭露出來,不讓人有任何迴避閃躲空間,不讓你有辦法假裝沒看見。所以整本書就像一本萬花筒般的社會百態漫談,處處充滿聰穎機智的言談。

如果我沒有帶著先入為主的想法來看,可能看他尖酸挖苦的犀利文字,會看得很爽快,不禁拍案叫絕,哈哈大笑,然後看完就仍到一旁去,完全不會再去細就三島寫這些東西的目的。

只看本書的前面幾講,會以為本書內容只是一些對時下社會現象的議論。第一講〈應當和陌生男人一起去酒吧〉,通篇讀起來就像怪俗俗被時髦學生妹撩到意亂情迷的心得與感慨。

“成年人並非向來只會羨慕青春年華,青春年華的悲哀與苦澀,也逃不過我們這些過來人的眼睛。”
"當天晚上,我回到家以後,依然有些魂不守舍。
感覺今晚,自己被愚弄了,難不成,最愚蠢又最不經世事的,其實是我嗎?
或者,她們雖然努力賣弄蹩腳的演技,事實上仍只是三個淘氣搗蛋的清純少女?
出於成年人的不願面對現實,我由衷歡喜地接受了這種解釋。"

從第二講〈應當打從心底瞧不起老師〉開始,出現了三島在本書最常見的誅心論證手法—諸君或少年們,你”應當”OOXX的命口吻起頭—選定一個道德課題來表徵當下某個年輕人流行的現象,然後以正反合的論證方式,先透過戲謔、詼諧、插科打諢的語氣去論證我們為何應當違反某個道德原則,因為社會的現實、社會的邏輯就是這樣,只要違反這些道德原則,你就會得到各種好處,如果你乖乖聽從去遵守道德原則只會讓你在社會中吃虧,只有不遵守才會成為勝利者。

然而在插科打諢中,又帶出違反要這些道德原則需要的必要條件,進而詰問你是否有資格,有能力達到這些條件,言下之意就是料定你沒這膽,沒這料,如果做不到,你還是不要去挑戰這些道德原則,免得自討苦吃。

最後才有意的無意地指出,問題不在這些道德問題是啥,而是你怎麼得出這些道德,單方面聽從別人的意見去行事,如仿效螢幕上的明星表演出的抵抗大人態度,或是糾結於守舊道德家的處女處男情節,都是浮面的,無根的,不會對自己有真正有益處。因為你根本沒想清楚、真正弄懂你為何要依循這些道德原則,只是人云亦云,追逐時尚流行的跟風行為。

一直到書後面章節,三島的寫作目的才越來越明顯,不加掩飾地寫出來。到了最後一講〈虎頭蛇尾則前功盡棄〉,三島大概怕別人看不懂他前面遮遮掩掩想講的東西,就直接一口氣講白了本書的書寫目的。看完最後一章,可以完全認同三島是個社群主義信仰者。

三島認為日本社會的本質跟西方社會有根本上的不同,主張西方社會長出來的的道德不適用日本,就像所謂的橘踰淮為枳一樣:

“日本不像西方有嚴苛的道德規範。日本人在本質上近似於植物,儘管現在舉國上下都在模仿動物,可是嗜血動物所訂出的國家規範,實在不適用於植物身上。

西方文化移植到日本會長出一些奇行種,既不符合西方道德準則,也無法由日本本土道德來處理應對,因而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目前日本社會最大問題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新穎的奇行種。

“現在的日本已經孕育出各類珍奇異種了。不僅培育出肉食性植物,也有植物和動物雜交生出的下一代,還有很多分不清是植物還動物的細菌和病原體,甚至冒出了突變的動物。像是飆車族,本質上其實是植物,就像是一顆高麗菜騎著摩托車奔馳,可是摩托車會撞死的不僅是兔子,就連人類也無法倖免於難!”
“如果把飆車族和從前的武士做個比較,將會得到很有趣的結果。摩托車和武士刀都可作為凶器使用,這兩種族群的差異,就在於能否明確辨別這是凶器。往昔的武士深諳鋒刀可殺人,於是把動物性的血腥殺意盡皆付託在利刃上,其本人則潛心涵養植物性的道德,將殺死人的責任全都歸咎到武士刀上面。”
在各類珍奇異種爭相鬥妍之下,光憑植物性的道德規範已是一籌莫展了。這時儘管有些腦筋不大靈光的官員和教師們試圖建立各式新道德規範,但是他們所面對的敵手根本「毫無殺意」,抑或是「沒有認知到何謂殺意」,因此那些道德規範根本派不上用場。

其實在本書已可以初步看出三島的基本政治思想:批判美國在實質上與精神上殖民日本的現況,對於青年人迷戀大眾消費文化的擔憂、對於日本社會建制守舊陳腐與無能的痛心,以及對於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推崇

基本上,三島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因為太過憂慮操勞,才會選擇自裁死諫的方式對日本國民發出他最後的吶喊。

令人驚嘆不已的金句連發

三島在本書基本上是開了地圖砲,這些砲火不是聲嘶力竭的大聲開罵,而是非常幽默詼諧的諷刺揶揄。就算不理三島對於日本社會的批判目的,單看書中各種中肯到家的金句,就很爽快。我幾乎把整書都劃完線。

“剛從外面飛進一隻蛾,牠身上的鱗粉灑到我的水杯裡了。看到那些銀色的亮粉,我突然想死。
最近大腿變粗了。我和朋友一起量腿圍,結果我的大腿粗了五公分。照這樣下去,我一定會胖得不能見人,所以想在容貌仍然亮麗的時候死去。
今天早上忽然察覺到,我的房間裡到處布滿自己的指紋。凡是被我碰觸過的物體,全都沾上了指紋。哎,人類真是汙穢!想到這裡,真恨不得盡快死掉!”
"殘酷是少年的特徵。看似多愁善感的少年,也有無情的殘酷一面。少女也很殘酷。關懷體貼的秉性,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和大人特有的狡猾心眼一起發展出來的。"
“人生就是靠著不斷的遺忘,才比較容易活得下去。”
“若要編造真正的騙局,就該捨棄無謂的面子,勇於迎擊人生的挑戰,換句話說,也就是必須成為一個不受既定體制框束的誠實者才行!”
“「我們去死吧」這句話,就和說出「我們出國吧」或「我們買架飛機吧」的效果相同,原本腦子裡很清楚那是不可能的,說著說著,竟然愈來愈覺得應當可行。光是開始起心動念,整個世界就彷彿大放光明。原本愁眉不展的兩人,逐漸變得開朗而充滿活力。當他們走出咖啡廳並肩而行時,只要一想到不久後就要殉情,便沒來由地驟然湧升一股優越感。在他們眼裡,來往的行人全都成了比他們低等的笨蛋。”
“在我所聽過的所有竊取事件中,最讓我忍不住拍案叫絕的是台灣的揩糖小偷。聽說有養蜂人家把蜂場設在離製糖廠倉庫不遠的地方,如此一來,根本不必自掏腰包買糖就能採集到蜂蜜。況且,派蜜蜂至倉庫偷搬糖粒,任誰都無從指責起。”(好啦!這一趴會畫線,純粹是因為講到台灣。)
“一輩子都沒指望能賺大錢的年輕人,最好找個擁有經濟基礎,又是賺錢高手的女人結婚。這樣的話,至少還能確保自己在性事上的主控權,以及維護男性的尊嚴。”
“現代的光榮事蹟,幾乎都是以醜聞作為養分的;現代的英雄,幾乎都是因醜聞而出名的。
名揚四海的捷徑,就是捲進醜聞的漩渦。”
“電影明星是現代人的偶像,我這麼說恐怕會引起公憤,但我真的認為,電影明星是最最公然從事精神賣淫的行業。向不特定的多數人賣弄風騷而獲利,這正是不折不扣的精神賣淫,而從中賺取金錢的人,說他是設下某種仙人跳的騙局也不為過。”
“贗品和假冒者還有另一種效用,能將看似安定的社會、安穩的價值體系頓時徹底粉碎!所以這個贗品橫流的時代,可說是正在進行一場不流血而帶著微笑的幽默革命。然而,這場革命恐將猶如泡沫般,在轉瞬間消散無蹤吧。”
“現代社會的表象儘管混亂,但人人都依循常軌且謹守分際,就像是一顆過期的脆殼糕餅,雖然外殼已經潮軟了,裡頭的紅豆內餡依然扎實完好。”
“這幾年來透過運動,我竟意外得到與正值青春的少年們接觸的諸多機會。他們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太過空閒和零用錢不夠花。當然,這是相對性的問題,在現今社會裡,如果想要瘋狂玩樂,不管有再多錢都不夠揮霍的。”
“我們完全不必為自己幹下的壞事負責,因為那是這個社會的過錯。我們只是生病了,我們生的是心理學上的病,是社會學上的病呀!”
“在監獄裡的男人卻永遠記得女人的那段誓言,因為她是他的港灣,是他心靈的依歸。不過,這多半會成為必然遭到背叛的一場幻夢。男人必須承認,唯有他此刻蹲的牢房,才是他真正的港灣,真正的依歸之處。”
“純粹性愛主義的本質,多半是以孤獨為先導,其終極樣貌是登徒子,至於中間的過渡形態,則是交換情人的行徑。”
“在青春期談戀愛的共同特徵是精神與肉體的解離。事實上,僅需改變不同類型者的排列組合即可,換言之,讓追求精神之愛的男女在一起,把渴望肉體之愛的男女湊一對,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妙策了。進一步來說,戀愛就像一場撲克牌遊戲,這恐怕是現代衛生學上的重大發現了。”

基本上,三島把他對社會百態的批判幾乎都變成警世格言,原本是諷刺用的,但單獨摘出來後看就令人拍案叫絕,頗有讓人繼續深思的意涵。我是很想把整本書的金句摘出來,但實在太多絕妙好辭,多不勝數。就算不想知道三島是什麼樣的人,這本書也是值得一看,三島的用字遣詞都非常精雕細琢,很厲害,往往短短幾句話就擊中要害。他所批評的東西放到60年後的社會依然犀利中肯。

不過,三島畢竟屬於他那個時代的日本男人,對於男女關係的描述,現在看來多少會很不政治正確,但我還是覺得無損本書的價值。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