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gohiking.blog
letsgohiking.blog

記錄超過300條行山路線資料,可按時間或起步地點搜尋路線。當中亦有專題文章及在香港以外行山的記錄。 天的漸變藍、海的碧綠與草木的青嫩,就是我的治療系。

新界東北群島考察

真慚愧,雖然曾修讀地理,但早已把所有忘記得一乾二淨。感謝好友邀請,今天能跟多位專業人士同行,除了收穫甚豐,還讓我重拾戶外考察的機會,非常感激。行完萬里路,決定要惡補,認真讀回萬卷書,為今天的旅程,為健忘的自己寫下筆記。

約一個月前知道有這個群島考察的機會,由知道的一刻便開始期待。在馬料水碼頭乘渡輪往荔枝窩,然後再轉小艇遊覽。今天天氣遠較預期好,多謝阿天。

打開書,當看到 Intrusive igneous rock, extrusive igneous rock, sedimentary rock and metamorphic rock 時,記憶便回來了,確是最熟悉的陌生字。香港最多是火成岩,其次是沉積岩,而變質岩屬極少數。(1) 「組」是岩石地層的基本單位,是指具有相同岩石性質和結構類型的地層。(2) 文中將會提及不同地層的名字。

黃竹角咀擁有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岩石,昔日一帶為河流三角洲,沙泥和礫石沉積後便形成砂岩、泥岩和礫岩互疊的岩層。「黃竹角咀組 Bluff Head Formation」主要是砂岩夾粉砂岩及礫石 (Sandstone with siltstone and conglomerate),在4億1,600萬至3億5,900萬年前的泥盆紀 Devonian 形成。(2)

用煙肉岩、五花腩來形容這裏的岩石確是貼切,這裏還有著名的鬼面和鬼手。

因地殼運動的關係,這些原是水平形態的岩層被扭曲、擠壓至垂直。(1)

遠觀黃竹角咀上的「八仙嶺組 Pat Sing Leng Formation」及「大帽山組 Tai Mo Shan Formation」的岩石。

這裏屬「八仙嶺組 Pat Sing Leng Formation」,跟黃竹角咀組同樣是砂岩夾粉砂岩及礫石,但於早白堊紀 (約1億4,000萬至1億年前) 在半乾旱氣候下形成。(4)

較淺色的是「大帽山組 Tai Mo Shan Formation」,主要是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砂岩和泥岩 (Coarse ash crystal tuff, sandstone and mudstone) (3),於中侏羅紀 Middle Jurassic  (約1億6,400萬至1億6,000萬年前) 形成的火山岩。(4)

岩石中的弱線形成了深深裂縫。(4)

岩石上的圖案好比古人留下的石刻一樣。

經過風化後,在這塊滿是節理的大帽山組凝灰岩上,可見彎曲的鐵鏽外殼,以及因為去除石中的鐵質而產生漂白的效果。(4)

上網找資料才知這隻刺冠海膽 (長刺海膽) 是有毒的,別把那個橙圓的肛門當成眼睛呢。

在黃竹角咀看到的巨大摺曲,讓人嘆為觀止。

不同強度的岩石會有不一樣的褶曲形態。較堅固的岩層在扭曲時會形成圓渾的褶曲脊。(5)

而較薄的岩層則產生較尖及呈V型的褶曲脊。(5)

坐渡輪往荔枝窩,我最愛是轉入紅石門的一刻,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喜歡。紅石門這一帶屬「赤洲組 Port Island Formation 」主要是礫岩和砂岩 (Conglomerate and sandstone)(3)

紅石門的砂岩呈紅色,這代表形成時的氣候是乾且炎熱,岩石內的鐵質發生氧化作用。(1)

紅石門村對岸的老沙田曾種植鹹水稻。在網上找資料,發現了香港觀鳥會與養魚戶合作展開的「香港漁塘生態保育計劃」。在香港有魚塘系列故事的錄像中,有珍貴的圖片及提到昔日農民如何圍海造田,以及養魚業的發展,非常值得細看。

當時農民在泥灘挖泥,然後築起堤圍阻擋海水。經過雨水日復日的沖洗,堤圍內泥土的鹽分漸降,便可以用來種稻米。(6) 當土地的鹽分被雨水沖淡後,便會改種價值較高的普通稻米。但因為種植稻米所獲得的利潤較種菜及養魚為低,故很多稻田最終也變成魚塘。(7)

這一彎轉得多美。

執毛洲與往灣洲為大帽山組中侏羅紀火山岩,而連接執毛洲與往灣洲的一條約十米闊的剪切帶則為較年輕的白堊紀沉積岩 (八仙嶺組)。每當潮退時,便會看到連接這兩組岩石的剪切帶。(5) 基於逆斷層,大帽山組的岩石被向上推擠,所以覆蓋較年輕的八仙嶺組之上。(4)

執毛洲為糜棱化凝灰岩構成,向右方傾側,那是由於吊燈籠逆斷層移動而產生的改變。(4)

糜棱岩 (Mylonite) 是變質岩,主要在斷層深處較熱的環境形成,因為摩擦的壓力和熱力而變質。岩石傾向沿著與逆斷層平行的方向裂開。(4)

為什麼行到那裏也看到人的側面?

海水滲入岩隙後會蒸發,其鹽份會結晶,隨著晶體增大而擴闊岩隙的裂縫,鬆脫的岩石會被海浪沖走,形成潮上平台 (Supratidal platform)。(1) 印洲便是其一例子。

離開渡輪後,即跳上小艇直奔西流江。

上次攀過牛屎湖山,綑岸到西流江,卻沒有去看看漁類統營處在1950年代末,在此設立的漁民子弟學校。(8) 西流江已被納入船灣郊野公園,漁民子弟學校亦以短期租約租給戒毒中心。(9)

已荒廢多時的籃球場及籃球架。

寧靜的小村。

約在1億6,410萬年前 (中侏羅紀 Middle Jurassic),火山噴發,熔岩流從長長的裂縫 (斷層) 湧出,形成「西流江組 Sai Lau Kong Formation」。(4)  西流江組主是英安質熔岩夾凝灰岩、砂岩和粉砂岩 (Dacite lava with tuff, sandstone and siltstone)。(3)

流紋岩 (Rhyolite) 是噴出火山岩冷卻而成,因有流紋構造,故名為流紋岩。(1) 

短遊西流江後便離開。

往灣這一邊屬「赤洲組 Port Island Formation 」。還記得上次上往灣西頂,美不勝收。

這裏主要是礫岩和砂岩。

我們在娥眉灣小休。

「娥眉洲組 Ngo Mei Chau Formation」主要是細火山灰玻屑熔結凝灰岩夾火山礫凝灰岩 (Fine ash vitric welded tuff with lapilli tuff)。(3)

娥眉洲組的凝灰岩,源於火山噴出的極熱灰燼,約為1億4,270萬年。(4)

離開娥眉灣後,經過黃泥洲,看看靈龜護洞,真的很像呢。

經過吉澳時,看看涌灣頂下的和尚觀海。你看到嗎?

以及看看雞公頭,便回荔枝窩。「吉澳組 Kat O Formation」主要是鈣質角礫岩夾礫岩和粗砂岩 (Calcareous breccia with conglomerate and coarse sandstone)。(3)

去完這個考察後,回家便開始惡補,不停看關於香港地質的書本。看過書後才明白和知道計劃這條路線的用心 (荔枝窩>西流江>執毛洲>往灣>黃竹角咀>娥眉灣>黃泥洲 (神龜護洞)>和尚觀海>雞公頭>荔枝窩)。今天看到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岩石,一次過看到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還有大型的褶曲,以及於不同時期形成的岩石地層。確實非常感謝今天各位的介紹、分享、安排和照顧,每天仍有學習機會是一種福氣。我會繼續惡補,看更多書及不斷更新這個網誌內關於地質的資料。

記得那天我看《賞石部落》一書時,家姐說:「賞石?還以為你在看關於鑽石的書。」我答:「岩石好看過鑽石,當中有更大的學問呢。」

除了看書外,發現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有一個地貌岩石知識庫,當中有很多關於香港地貌岩石的資料,有簡淺易明亦有詳盡解說的學術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細閱。

大家可以看看《山水搜記》第三集,這集的主題是岩石。當中訪問了香港大學附屬學院校長、地質學家陳龍生教授及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副主席 (現為主席) 的蔡慕貞女士。


(1)  魏遠娥、李美霞、黃才安、利志新 (漁農自然護理署) 、祁麟峰:《101香港地標》,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郊野公園之友會,2010年。
(2) 武法東、田明中、張建平、王璐琳、郭婧、楊柳:《吉澳與鴨洲 (地質公園考察指南5)》,郊野公園之友會、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3) 歐麗梅、賀貞意、李美霞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 地質公園導賞員手冊》,獅子會自然教育基金、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
(4) 歐文彬、蕭偉立:《 香港地質公園一本通 》,獅子會自然教育基金、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5) 陳龍生:《香港地質瑰寶》 ,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
(6)「香港有魚塘系列故事」,香港觀鳥會 (網上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7月28日。
(7) 「香港塘魚養殖業歷史漫話」,香港觀鳥會 (網上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7月28日。
(8)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9) 「 三幅土地擬納郊野公園範圍」,香港政府新聞網 (網上資料 2017年)。檢索日期:2017年9月19日。

其他參考書目:

  • 吳振揚、李以強、鄧國章、盤穎貽、陳啟端、孫嘉雯、張奎:《地質遊學放大鏡》,香港自然探索學會、香港生態旅遊專業培圳中心,2010年。
  • 吳振揚(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陳羽嵐(漁農自然護理署):賞石部落,郊野公園之友會、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  香港地質 : 四億年的旅程」,土力工程處 (網上資料 2016年)。檢索日期:2018年9月1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