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東南西北飛
鴻雁東南西北飛

不入流作家,用文字記人、記鬼、記食、記人生……

只教「輸入」不教「輸出」,當然是廢課:我對大學國文課程設計的愚見與實踐

「請問你在大學所上過的課當中,哪一堂課最廢?」

如果我現在舉辦一場網路票選,我敢保證「國文課」絕對名列前三名。不是我在胡說八道,其實PTT早有許多網友討論過類似問題,不管國文課怎麼閃,都會中槍。為什麼國文課這麼惹人嫌呢?我查到一位網友的意見是:「大一國文課程的教學方法、內容像是『高四國文』。」

雖然我也是中文系畢業,但他的意見我可是舉雙手贊同。當年系上很多老師的講課方式,正是把學生當成國、高中生,逐字逐句講解一篇文章,考試便死背課文及註釋--這種教學方式連中文系學生都受不了了,何況外系學生呢?

不過,我並不認為國文課應該廢除,但教學目的及方法必須有所調整。比起過去偏重文本分析,企圖將幾篇古文強行「輸入」學生腦中,我們更應該著重教導學生如何「輸出」。

這兩個學期下來,我陸續在大學開設「閱讀與敘事力」及「經典閱讀與書寫」兩堂課,便嘗試規劃能夠與時代接軌,並且可以讓學生實際應用的國文課程。設計方針如下:

✅培養書寫習慣

學生在大學以前所接受的國文教育,多局限於「輸入」,由於缺乏專業的寫作練習,因而沒有系統化的「輸出」練習。國、高中所寫的作文,也是為應付升學考試而寫,無法對學生的人生及職涯帶來什麼實質效益。

升上大學之後,在缺少升學誘因的情況下,學生自然缺乏鑽研國文的動機。此時,教師若還是一味「輸入」,使學生看不到唸國文的前景,也不知道唸了以後能「輸出」什麼像樣的東西,怎麼可能不嫌國文課廢?

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所著的暢銷書《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指出:「輸入」與「輸出」的黃金比例,應該是3:7

我的課堂作業及學期成績比例,便根據這個比例來設計。我在第一堂課,便開宗明義告訴學生基本的分數計算方式:

  1. 幾乎每一堂課都有寫作練習與回家作業,但都是30分鐘之內可以完成的功課。
  2. 作業成績佔40%,期中考及期末考各佔20%。換言之,即便學生兩次考試都考了滿分,但作業時常沒有繳交或沒有用心寫,還是會被當。

這樣子的設計當然有學生抱怨,甚至連我自己在批改學生作業時也常感吃不消,還得在課程之外為他們解講基礎寫作技巧。然而,我期望透過一個學期的密集書寫練習,為學生培養寫作習慣,或至少不再視「輸出」為苦差事。

我在課堂上也一再提醒學生:要把握數位科技,將「輸出」的能見度提高,即早打造個人品牌,搶先別人一步在畢業前累積一定的成果。可參考拙文: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20未來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在職進修者最重視的技能是--寫作。(報導連結)有鑑於此,在國文課的規劃上應以「輸出」為主,「輸入」為輔,教導學生表達方法以準確傳達想法,並引導他們將「輸出」最大化。

✅提升邏輯與思辨能力

這個學期的期中考,我出了一道題目:

清東軒主人所著《述異記》中的〈殭屍鬼〉一文裡,有一句「闃無人聲」。請問:「」字是什麼意思?
(A)有臭味 (B)寂靜 (C)無聊 (D)吵鬧。

我考這個字不代表這個字有多重要,非知道不可,像這種不常用的字,學生不知道也沒什麼影響。那我考這個字的目的是什麼?我考的是--邏輯。其實,只要有小學程度的語文及邏輯能力,便可以從「無人聲」三字中,推測出答案是「寂靜」,但依然有少數大學生答錯,可見邏輯能力有待加強。

事實上,學生不用特別研讀邏輯學,只要多加強閱讀與寫作的話,依然可以強化邏輯思維。我在講授寫作技巧時,教導學生採用O.R.E.O Map寫作法來練習--這套源自哈佛大學寫作課的書寫模式,正蘊含清晰的邏輯架構,運用在口語或文字表達上,都能有效提高受眾的接受度。(可參考《150年歷史的哈佛寫作課祕訣》

此外,我也常在課堂上和學生玩思辨練習的遊戲。其中一個相當有趣,可引起學生熱烈討論的題目是--為反派平反

我帶他們解析影視作品中的反派角色,發掘他們的正面意圖與不得已的苦衷,並為他們設計更好的方法來達成目標。練習的目的在培養學生敏銳的思辨力,也造就寬廣的視野,有助於拉高思考的縱深。我設計了一張「動機與做法流程圖」,供學生理清頭緒,建立思考脈胳,然後再下筆寫作。以下是學生的作品:

思辨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之一,特別是在資訊爆炸,意見趨於兩極化的時代,一不留神,就會被牽著鼻子走。在這個關鍵時刻,國文教育更應該跳脫填鴨式的「輸入」,進而刺激學生反思,不斷將想法「輸出」,和同儕進行交流與對話,提高公民素養。

✅擴大經典的範疇

談到國文,在大家的印象裡面,讀的都是古文;而這些古文,多半出自於《古文觀止》,說教意味強烈的文章。這些文章不是不好,但上過兩個學期之後,我發現學生對於古代筆記小說的接受度更高。

我在這學期選了《述異記》中的〈殭屍鬼〉、《子不語》中的〈石門屍怪〉、《夷堅志》中的〈武當劉先生〉、《艾子後語》中的〈孫兒〉……等文,帶領他們閱讀。寫作這些筆記小說的作者,純粹是本著獵奇的興趣來記錄當時的軼聞趣事,目的不在說教,且故事性強,讀起來格外有趣。講授這幾篇文章時,學生大多全神貫注地聆聽,興致高昂,可能沒料到古代也有這類生動精采的短文。

況且,某些筆記小說放在今天來看,也是極具啟發性的。比方說:在讀過〈武當劉先生〉之後,我便引導學生思考劉先生是被哪些思考偏誤所矇蔽,以致於看不清蛇精設下的陷阱;接著,再連結現今常見的詐騙手法--學生赫然發現,手法雖然不一,但它們所操弄的人性弱點都是一樣的。

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便在於它的意義是跨越時代的。因此,在選文時,也不妨跳脫四書五經、《古文觀止》之類正經八百的文章,只要是能夠溝通古今的作品,都是經典。

另外,我在課程中還設計了一個單元--腦補文言文。請他們在語譯文言文時,自行增添細節描摹,包括外在環境及人物的表情、動作、反應、內心話……等等,只要不違反原文的情節設定,都可以盡情發揮。這個練習,不但能有效加強學生的敘事能力,也會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除了中國古典,我也會帶學生接觸世界經典。這兩個學期,我從《安妮日記》中選出數十則日記,請學生閱讀並書寫心得。有人從安妮身處密室的鬱悶,聯想到過小時候因家境不好,和姊妹三人共用一個房間的窘境;有人從安妮和母親之間的衝突,聯想到自己的媽媽也是那樣的尖酸刻薄,但長大後才理解她的焦慮與壓力;也有人從安妮因目睹猶太人遭受歧視、屠殺所產生的恐懼,聯想到爸爸對於身為女性的自己,那充滿鄙視的眼光……

七十年前在密室裡躲藏的安妮與七十年後教室裡上課的學生之間,產生了微妙且深刻的共鳴,這正是經典不可抹滅的價值。

✅累積職場所需的表達力

柳宗元的〈蝜蝂傳〉是通識中心規定必上的四篇文章之一,我在課堂上要求每一組針對這一篇文章進行延伸思考與討論,然後上台報告。其中一位同學分享的是自己感情受挫經驗:他和前女友交往一年之後,意外發現她劈腿,而且還劈了不只兩個人。他認為前女友就像蝜蝂一樣,什麼都想要,最後事跡敗露,一無所有--然而,精采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他在台上唱作俱佳的講述方式,惹得全班爆笑連連。

可惜的是,像他這樣表達能力極佳而且表達欲望強烈的學生並不多見,絕大多數的學生仍然習慣靜靜坐在座位上等待「被輸入」,而不敢站出來「主動輸出」。假如他們在課堂上都不敢表現自我的話,將來進入職場,怎麼有辦法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呢?所以,幾乎每一堂課,我都會要求他們上台報告,磨練說話技巧。

其中有一課,我為他們講解文案寫作的基本概念。接下來的練習,各組必須針對同一項產品、不同的受眾,設計出吸引該受眾的文案;完成文案後,再上台模擬拍賣現場,進行叫賣。

短短的一堂課,只能淺談,不過他們大多經由小組討論及報告的過程,大致了解怎樣寫出吸睛的文案,今後只要加強練習,必能看到成長。

繼文案寫作課之後,我又設計了一堂下標題練習的課程,教導他們怎麼樣寫出吸引網路讀者眼球的文章標題和導言。上完課,他們可以立即將所學應用在他們經營的自媒體上,現學現賣。

這兩堂課,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誰會嫌它廢?

✅進行自我對話與探索

這學期的課程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通識中心規定的四篇文章之一的蘇軾〈水調歌頭〉的那一堂課。

就算蘇軾所使用的文字和現代人有隔閡,學生也不可能在一堂課以內,充分體會宋詞之美。但--古往今來,人們的情思卻是一致的,每當思念遠方親友時,總是不自覺抬頭仰望天上的星星與月亮,將想念寄託在上面。

講授〈水調歌頭〉的那一週,適逢小鬼黃鴻升過世沒多久,我在課堂上播放吳宗憲為紀念小鬼所作的〈天堂有多遠〉這首歌,其中的意境和〈水調歌頭〉相當雷同:

孤單的時候抬起頭看看星空
記得所有的夢想還要繼續衝
……
想你的時候抬起頭看看星空
你應該就在不遠的地方也看著我

歌曲放到一半,我意外聽見台下不少同學跟著哼了起來,場面莊嚴且哀戚,令我動容,想不到這些工科的男生竟有此感性的一面。撰寫心得時,有人表示:去年中秋節,他貪圖加倍的工資,選擇在便利商店加班,沒有跟家人團聚。但當他見到沿街盡是闔家大小烤肉的畫面,讓他後悔不已--現在看了蘇軾思念弟弟所作的〈水調歌頭〉,有感而發。

可見,閱讀與書寫,也是一種跟自我對話,找到感情宣洩出口的方式--我希望我的國文課,具備如此功能。

自我探索,除了向內,也向外。很多學生在大學階段還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但其實,與其說「不知道」,應該說「不清楚」比較準確--我發現他們對於過去的工作經歷、興趣專長……都說得出,卻說不清。於是,我會花一堂課的時間,帶他們填寫「興趣/專長評估圖」,幫助他們整理學經歷及目前所具有的能力,最後歸納出最適合的職業。完成圖表後,還可以據此寫出脈胳清晰的履歷,一舉兩得。

上個學期在進修部上課時,我則是利用「PMI列舉表」,請這些在職的學生在分析目前所從事工作的利弊後,重新思索方向。

圖表攤開,該繼續奮鬥還是趁早轉職?一目瞭然!這也是「輸出」的意義--為學生照見接下來該走的道路。


以上五點是我所設計的國文課試圖涵蓋的面向,但受限於堂數,無法講得太深,只能點到為止。即便如此,我相信這樣的設計將會打破學生對國文的刻板印象,體會它的實用性功能;再搭配連續十幾週不間斷的「輸出」練習,養成書寫習慣,未來才有可能掌握寫作這項利器,提升競爭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