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補齋
關於散步與散步學
關於散步,日文叫「散策」。之前有一本書叫《荷風的東京散策》,是傅月庵的姐姐翻譯的,內容是日本大作家永井荷風的散步筆記。我期待很高,讀完無感。並不是翻譯的不好,而是我對荷風不熟,對東京也不熟。如此,他的散策,於我就沒有共鳴。散步,德文叫「Spazieren」,如果照民國風的譯法,可作「席帕七兒冷」。
【昨日的人類學】《人類動物園》
這種早期科普的魅力,在於讀者較可窺見作者的思考脈絡以及那種通觀通識的穿透力。這在分科日益細密的現代,比較少見了。
【行旅偶紀】布達佩斯的吊路燈之旅
記于2023年9月。

從「次殖民地」小談譚嗣同的《仁學》
所以說,中國人你還不感謝老天爺的仁愛之心,快點讓外部勢力進來,以能挽救中國人行將滅絕的命運,擺脫獨夫民賊共產維尼的迫害嗎? 以上,是譚嗣同說的,不是我說的。
【舊時月色】黑殼蝦命案現場
這麼多年過去,是不是還有黑殼蝦命案繼續發生,就不得而知了。
外公家的詩及對聯
飲釀長生酒,食調壽命多。
一個老人家的語言 in Taiwan
這位老先生有非常嚴重的重聽,由女兒陪同前來。用國語問他問題,老先生聽不清楚,女兒在老人耳邊複述一遍,用的是台語;老先生回答,卻是鄉音很重的「外省國語」。
【昨日的武術傳奇】柳森嚴vs顧汝章的世紀大決鬥
沒有神話,就沒有中國功夫。說三次。
【談詩論詞】范仲淹的戰爭文學《漁家傲》
范仲淹就是明白人。
藝術是什麼?
答曰:「海綿寶寶講的。」
《祖國不會忘記你-何德和傳》
台灣話說:番薯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和聖經所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似有相通的道理。
【客家小談】轉妹家
這種微妙的語感,在台語漢字化之後,變得非常的笨重。幾乎每個詞條都要加註釋。有時候,文字化是語言傳承的利器,但也是讓語言趨向單調的殺手。
【昨日書店】人胖了,就老了。
這是2006年的舊文,迄今(2023)恍恍忽17年矣!連青山洋服在台灣都收攤了。
【昨日攝影】我對張敬德先生的一個印象
呵呵!老先生這可也沒說謊。就實話就可以把外國人嚇一大跳,也可算是為國爭光了!
【昨日閱讀】《乞丐囝仔》
亮軒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善本古今看》,讀後大有領悟。
【昨日閱讀】從《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談起
已故好來塢巨匠羅賓.威廉斯在《睡人》這部電影裡,有這麼一段台詞:
【舊時月色】關於穿著打扮這件事
總之,我和學弟,欠學妹一個道歉。本篇就算是道歉文吧!

【舊時月色】那些買了二次的書
淑惠遺書,淑惠得之,又何求乎?古有明訓也。
物化(objectification)與物化(Metamorphosis)
年輕人的文章,理直氣壯,。寫個「物化」你都不懂,還要解釋,那你的程度真的太差了。
【昨日食記】某日中午走進印尼小吃店
吃飽就走,不需小坐。竟覺此日中午的飲食風景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