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補齋
何補齋

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昨日的攝影器材】海鷗 Seagull 203-1不負責試用報告

但重點是,在黑白攝影灰階的階調表現上頗為悅目,這也是老鏡頭的殊勝之處。現代的鏡頭設計致力於矯正色差、相差、變形、邊角失光等等等,有時矯枉過正,反而讓正常的階調表現變的怪怪的。

為了不花大錢也能完成使用120中片幅底片的夢想,在學生時代便曾以台幣一千五百元購入一台蘇聯製的雙眼相機「LUBITEL 166 UNIVERSAL」。多年來,這台相機只照過兩三卷底片,一方面是因為本機沒有測光表,使用不便;另一方面是對焦只靠一小片毛玻璃,太容易失敗。最終,變成一個擺飾品。

     說到「蘇聯製」,好像洩露了我的年紀。但要澄清的是,我買這台相機的時候,蘇聯已經解體。解體後的那些年,大量物資被賤價賣到世界各地。像這種腰平式的雙眼相機,德國、日本都生產過極優異的產品,但當時早已停產多年。因為這些都是已經被市場淘汰的機種。

只有鐵幕初開的共產國家還有新製品,蘇聯之外,中國的海鷗相機也是其中一員,在台灣流行過一陣子。

後來的後來,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一台中國製的海鷗牌相機,是蛇腹相機,有疊影對焦的功能,收起來扁扁的一塊,很好攜帶,便忍不住又花了四千大洋買回來。後來雖然又轉讓出去,但這部海鷗 SEAGULL 203-1頗有特色,或許值得一記。

海鷗203-1是七0年代中國上海相機廠的產品。而在那個時代,幾乎全世界所有的相機廠商都在抄襲德國的相機。如果沒有抄的,大概率來說,會做的比較差一點。

  二次大戰後,蘇聯以占領者的身分掠奪了德國蔡司(ZEISS)公司的人力和技術,發展了好幾個系列的拷貝機種,由於量多價低,作料實在,深受玩家歡迎。尤其某些早期機種,根本就是直接用ZEISS公司的零件加以組裝,掛個蘇聯品牌而已,識貨者特別偏好這類「俗擱大碗」的相機。

   不過整體而言,蘇聯版的拷貝機品質不太穩定,不少玩家會買個三台,期待其中有一台功能正常,另外兩台就當作拆零件的「殺肉機」。

蘇聯抄德國,中國再抄蘇聯。因此中國版的拷貝機,品質會比蘇聯機更差上一截。現下有個流行的名詞叫做「瓦房店化」,在相機的世界裡,我早在幾十年前就充分體會這種「瓦房店」現象。

    這部海鷗203-1,明顯是抄襲德國ZEISS IKON系列的蛇腹相機。個人猜測,可能是以蔡司公司的「Super Ikonta B」的系列相機為藍本,至於確實是抄那一台,則不能確定。

  海鷗203-1 搭配一顆75mm/F3.5的鏡頭。而這顆鏡頭上居然沒有刻名字,真是怪哉!世界各國的光學大廠,對於自己設計生產的鏡頭都會取名字,刻在鏡頭上。像蔡司這種世界聞名的大公司,Distagon、Biogon、Hologon、Tessar、Planar、Sonnar等等名號一亮出來,識者即知其鏡片設計及成相特色。蘇聯相機在抄的時候,會另外取一個不一樣的名字。而中國相機居然連取名字、刻名字這道「門面工夫」都省略,也真是瓦房店到底了。

就我手上這台而言,鏡頭上有「003T4」、「S-111-2」兩個號碼,感覺上是生產批號,不是產品名稱。至於鏡頭設計為何?我不清楚,也沒有拆開來研究,不過據猜測應該是抄襲ZEISS IKON較為廉價的設計「Novar」,而不是有鷹眼之稱的傳奇鏡頭Tessar(參照上圖,可以看到德國相機鏡頭前Tessar 的銘刻)。

這台相機沒有測光表,但提供連動測距的對焦功能。功能及設計諸元和其他蛇腹相機差不多。因為是鏡間快門,所以操作功能幾乎都集中在鏡頭上,本機鏡頭從外到內排列著以下五個操作環:

  1. 快門速度調整轉環:快門速度從1/300秒到1秒 ,另有b快門。
  2. 快門:和現行相機不同的是,這種老相機所採用的「鏡間快門」是設計在鏡頭上,有一道上快門的手續,要先把快門的彈簧上好後,才能按快門鈕釋放彈簧,以擊發快門。
  3. 自拍器。
  4. 光圈環:光圈大小由F3.5-F22。
  5. 對焦環。

      本機的觀景窗尚稱明亮,對焦也十分便利。設計上十分的簡潔,片幅原則上是66,但有兩個活動的擋板,可以遮住底片室的兩側,變成直幅的645片幅。不過這兩個擋板設計的並不平整,經本人實際試用,在過片時常常會刮傷底片。因此,最好就只用66片幅。

    機背有兩個小紅窗,這也是老式120 底片相機的常見設計。120底片與一般常見裝在底片罐裡的135底片不同,乃是一個紙卷。135底片就是單純的膠片,但120底片是膠片後襯有紙背,所以在紙背上可以印刷一些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資訊,就是採用不同片幅時的張數指示。通常有一排數字是指示使用645片幅的張數,另一排數字則是使用66片幅的張數。透過小紅窗,可以看到底片紙背上的記號。

    為了適用二種不同規格的底片,因此這台相機的捲片器也就設計成無段式,以因應66及645兩種片幅過片幅度之不同,算是一種相當偷懶的設計。

    現在是數位時代,底片相機都變成古董了,對於底片、過片等等概念,似難體會。簡而言之,自動相機就是會自動幫你過片的,你拍完一張,相機就自動捲到下一張等你拍。如果是手動過片的相機,會有一個撥片桿,你拍完一張,撥一下就到下一張(早期有些相機是要撥兩下);在你擊發快門前,撥片桿會卡著,不讓你再撥一次;等到你拍攝之後,快門就卡住不讓你再拍,你必需再撥一下撥片桿,讓底片捲到下一張再拍。

    而本機這種無段式的過片機構,沒有撥到下一張卡住的功能。所以如果你沒有看機背小紅窗的張數指示,一直捲下去,可以把整卷底片都捲完,相機也不會提醒你。所以用這台相機,拍完一張之後,捲片時一定要開啟機背的小紅窗,觀察120底片紙背上的數字,以確定底片捲到了正確的位置。

一卷120的底片,可以照66片幅的照片十二張,或645片幅的照片十六張。實際使用上,66的片子大概要撥捲片桿捲三次半,645的話應該是捲兩次再多一點。如此FUZZY的過片經驗,真是充滿前現代的趣味與無奈。

機頂的捲片桿旁邊是可以裝快門線的快門釋放鈕,釋放鈕旁有一個小圓洞,捲片過後,洞內是黑色的,可以擊發快門;一旦按了快門,小洞就變成紅色,除非再捲片,否則按不下快門。這樣設計的好處是讓你知道這一格底片你到底照了沒有,以免搞不清楚,一直重覆曝光,或根本還沒照就過片而不自知。但這個設計的缺點就是,你沒辦法重覆曝光了!

當然,這台相機是沒有底片計數器的,一切就從小紅窗看底片紙背。

本機機頂中央有「海鷗Seagull 203-1」的蝕刻標誌,相當美觀,可算是本機最令人稱讚的地方。標誌前有一個不明顯的金屬小凸起,就是鏡頭彈出的按鈕,按下去,鏡頭和蛇腹就蹦一聲彈出來,復古的操作感饒富趣味!機頂的最左側是閃燈熱靴,再過去的機側則有閃燈PC接點。

本相機既然是中國製,又剛好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不久的年代,可以想見品質控制趨近於零。這台相機遠觀好像十分精緻,但仔細檢查一下,很多轉環,包括光圈環,快門環,甚至對焦環都組裝的非常鬆散,沒有固定的阻泥。也就是轉動的時候,一下鬆一下緊,前後還可以搖一搖晃一晃,堪稱「離離扣扣」的代表作。如果你拿德國蔡司嚴謹的作功、洗鍊的風格來當標準,本機大概是屬於垃圾級的產品。

但話說回來,如果你只接觸過現代大量生產,採用塑膠機殼的相機,那麼當你拿到這台海鷗203-1時,應該還是要有一點點復古的感動!尤其在一些小地方,譬如說蛇腹、鏡頭彈出的機械、金屬蝕刻的標誌等等,看的出是有用心在做。畢竟在當年的中國,也不是人人買的起這樣的「高級產品」。

依我實拍結果,本機鏡頭有超乎預期的表現,在陰天的時候依然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感!色彩上則稍偏冷調,不是時下流行的偏俗艷的暖調。至於解析度,因為是手持,操作上又算不上熟練,所以不敢遽下定論,但似乎不過爾爾。

   但重點是,在黑白攝影灰階的階調表現上頗為悅目,這也是老鏡頭的殊勝之處。現代的鏡頭設計致力於矯正色差、相差、變形、邊角失光等等等,有時矯枉過正,反而讓正常的階調表現變的怪怪的。


附帶一提的是,一般的海鷗203-1都是黑色貼皮的機身,但我這台沒有貼皮,而是紅銅押花金屬機身。這到底是那一年,為了什麼目的而出產的特仕版?目前找不到資料。畢竟中國相機的研究實在是太冷門了點。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蛇腹相機的攜行性甚佳,蛇腹和鏡頭收入機身後,呈扁平的鐵餅狀,塞在包包的夾袋中甚為方便。只是這種不穩定的中國製老相機不宜做為創作的主力機種,因為隨時都會故障,快門速度也不太準確。依我自己的使用經驗,常常會有過片後按快門,而快門不作動的情形,這時候只好捲到下一張再拍,白白浪費一格底片。通常一捲底片能有一半是正常拍攝的話,就算是成功了。

示意圖


這台相機,只適合心情很想復古的時候,拿來玩耍一下,也許引發旁人好奇的目光,惹來攝影同好的討論。算是一部自得其樂型的相機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