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百yaobite
1998年生,藝術工作者,臺灣臺中人,現就讀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作品以影像及空間裝置為主,經常以一種斷裂而雙生的狀態為核心,試著揣摩影像及空間中的複合時間性,捕捉並囤積著日常生活中的雜訊。在創作練習之餘也觀察與他人創作之間的差異與關聯。除了剛開始寫點評論,也寫點歌詞。
1998年生,藝術工作者,臺灣臺中人,現就讀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作品以影像及空間裝置為主,經常以一種斷裂而雙生的狀態為核心,試著揣摩影像及空間中的複合時間性,捕捉並囤積著日常生活中的雜訊。在創作練習之餘也觀察與他人創作之間的差異與關聯。除了剛開始寫點評論,也寫點歌詞。
《有興趣 INTERESTED》- 從臉書使用觀察當代人的生活處境

其實我也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註記功能!使用的模式也蠻接近你所說的那樣,所以我還是很常按有興趣,哈哈。這段論述主要是借這個現象來譬喻我認為的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及生活狀態~未必是由臉書造成的
其實我也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註記功能!使用的模式也蠻接近你所說的那樣,所以我還是很常按有興趣,哈哈。這段論述主要是借這個現象來譬喻我認為的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及生活狀態~未必是由臉書造成的
其實我也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註記功能!使用的模式也蠻接近你所說的那樣,所以我還是很常按有興趣,哈哈。這段論述主要是借這個現象來譬喻我認為的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及生活狀態~未必是由臉書造成的

其實我也沒有到很了解XD 但簡化一點的說,通常多人聯展(像是雙年展)或是比較大型的展覽,都會有一個共同主題,那個主題大部分都是策展人去發想的,然後根據發想的主題去邀請策展人心目中覺得切題的藝術家、作品參展,或就這個主題開放投件。然後這些展覽的其他庶務行政工作策展人應該也要懂運作這樣...例如辦一些周邊講座等等。(歡迎專家指正我...)
其實我也沒有到很了解XD 但簡化一點的說,通常多人聯展(像是雙年展)或是比較大型的展覽,都會有一個共同主題,那個主題大部分都是策展人去發想的,然後根據發想的主題去邀請策展人心目中覺得切題的藝術家、作品參展,或就這個主題開放投件。然後這些展覽的其他庶務行政工作策展人應該也要懂運作這樣...例如辦一些周邊講座等等。(歡迎專家指正我...)
其實我也沒有到很了解XD 但簡化一點的說,通常多人聯展(像是雙年展)或是比較大型的展覽,都會有一個共同主題,那個主題大部分都是策展人去發想的,然後根據發想的主題去邀請策展人心目中覺得切題的藝術家、作品參展,或就這個主題開放投件。然後這些展覽的其他庶務行政工作策展人應該也要懂運作這樣...例如辦一些周邊講座等等。(歡迎專家指正我...)
其實我也沒有到很了解XD 但簡化一點的說,通常多人聯展(像是雙年展)或是比較大型的展覽,都會有一個共同主題,那個主題大部分都是策展人去發想的,然後根據發想的主題去邀請策展人心目中覺得切題的藝術家、作品參展,或就這個主題開放投件。然後這些展覽的其他庶務行政工作策展人應該也要懂運作這樣...例如辦一些周邊講座等等。(歡迎專家指正我...)

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我認為人人都可以創造訊息是好的,所以我不會嚮往回到過去的看似單純其實只是過濾掉很多聲音的時代 ; 但相對的也不能用過去接收訊息的態度來面對現在,所以我認為調整步伐的確是重要的,接收的時候謹慎,發表的時候也謹慎,對自己發出的訊息的公共性負責並開放討論,是我目前想到的因應之道。(當然,發表的平台是否被商業或其他外力壟斷、審查特定訊息也很重要,於是matters的重要性就浮現了~)
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我認為人人都可以創造訊息是好的,所以我不會嚮往回到過去的看似單純其實只是過濾掉很多聲音的時代 ; 但相對的也不能用過去接收訊息的態度來面對現在,所以我認為調整步伐的確是重要的,接收的時候謹慎,發表的時候也謹慎,對自己發出的訊息的公共性負責並開放討論,是我目前想到的因應之道。(當然,發表的平台是否被商業或其他外力壟斷、審查特定訊息也很重要,於是matters的重要性就浮現了~)
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我認為人人都可以創造訊息是好的,所以我不會嚮往回到過去的看似單純其實只是過濾掉很多聲音的時代 ; 但相對的也不能用過去接收訊息的態度來面對現在,所以我認為調整步伐的確是重要的,接收的時候謹慎,發表的時候也謹慎,對自己發出的訊息的公共性負責並開放討論,是我目前想到的因應之道。(當然,發表的平台是否被商業或其他外力壟斷、審查特定訊息也很重要,於是matters的重要性就浮現了~)
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我認為人人都可以創造訊息是好的,所以我不會嚮往回到過去的看似單純其實只是過濾掉很多聲音的時代 ; 但相對的也不能用過去接收訊息的態度來面對現在,所以我認為調整步伐的確是重要的,接收的時候謹慎,發表的時候也謹慎,對自己發出的訊息的公共性負責並開放討論,是我目前想到的因應之道。(當然,發表的平台是否被商業或其他外力壟斷、審查特定訊息也很重要,於是matters的重要性就浮現了~)
<自戀系列之 匱乏>如何提供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


欸?草食男是這樣用的嗎?我還以為只是跟肉食女的對比XD
而且我覺得草食男是新時代男性不錯的樣貌呀
欸?草食男是這樣用的嗎?我還以為只是跟肉食女的對比XD
而且我覺得草食男是新時代男性不錯的樣貌呀
欸?草食男是這樣用的嗎?我還以為只是跟肉食女的對比XD
而且我覺得草食男是新時代男性不錯的樣貌呀
欸?草食男是這樣用的嗎?我還以為只是跟肉食女的對比XD
而且我覺得草食男是新時代男性不錯的樣貌呀
Minecraft 穿越時空

看到你跟Andrea的部分就覺得超好笑XD後方的Andrea遲遲不來
看到你跟Andrea的部分就覺得超好笑XD後方的Andrea遲遲不來
看到你跟Andrea的部分就覺得超好笑XD後方的Andrea遲遲不來
看到你跟Andrea的部分就覺得超好笑XD後方的Andrea遲遲不來
真的只有資質好,人生才有選擇嗎?

我是老大,我也覺得必須先將前提說清楚才能談論「資質」。
我其實並不覺得自己真的有多少資質,絕大部分是文化資本的累積,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當然也佔了不少決定性因素,經濟方面的支持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多數的情形是,有一定的經濟水準才有辦法讓小孩多方接觸各種才藝等等不同的領域。
但這篇討論主要的重點是關注在父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究竟實質上做出了什麼選擇或決定,或應該抱持著什麼態度,才會讓孩子在人生裡「有選擇」。所以先暫且把前提放在一邊,但我想這個前提若要能夠流動,國民教育勢必要提供更多資源在藝能科,教育的方式也得做出改變,讓接觸藝術或其他被歸類在「非考試項目」的機會不再被經濟及文化資本壟斷。
以下進入正式回應:我認為父母從未阻擋我去嘗試任何事物,就算我並未在那個項目或領域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們也不會因此責罵我「沒有天份就不要學了」、而且當我喪失興趣或為了自己的時間規劃選擇終止,也不會強迫我繼續學,完全尊重我的決定。我想這讓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雖然答案也是不斷在變動中。另外就是父母親都愛讀書,家裏從來不缺書籍,給我接觸不同世界的機會,尤其因為爸爸是精神科醫師,他關注的關於人的心理的幽微變化與矛盾,也引起我非常大的興趣,而家裡也有許多描繪這些心理的書籍。這方面可說是受爸爸影響非常多,總是想把人或事物「搞清楚」(但數理方面就...力有未逮...)的欲望,有時也是蠻折磨人的啊...而且每當閱讀這些書籍後,爸爸從來不避諱討論這些,或許難堪、羞恥、悲憤的心理或精神狀態,我想父母親能做到不避諱跟孩子談任何事情,應該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但回答到這邊我還是不知道這些跟人生有沒有選擇的確切關聯啊...大家就做個參考吧...(不負責任結尾)
我是老大,我也覺得必須先將前提說清楚才能談論「資質」。
我其實並不覺得自己真的有多少資質,絕大部分是文化資本的累積,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當然也佔了不少決定性因素,經濟方面的支持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多數的情形是,有一定的經濟水準才有辦法讓小孩多方接觸各種才藝等等不同的領域。
但這篇討論主要的重點是關注在父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究竟實質上做出了什麼選擇或決定,或應該抱持著什麼態度,才會讓孩子在人生裡「有選擇」。所以先暫且把前提放在一邊,但我想這個前提若要能夠流動,國民教育勢必要提供更多資源在藝能科,教育的方式也得做出改變,讓接觸藝術或其他被歸類在「非考試項目」的機會不再被經濟及文化資本壟斷。
以下進入正式回應:我認為父母從未阻擋我去嘗試任何事物,就算我並未在那個項目或領域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們也不會因此責罵我「沒有天份就不要學了」、而且當我喪失興趣或為了自己的時間規劃選擇終止,也不會強迫我繼續學,完全尊重我的決定。我想這讓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雖然答案也是不斷在變動中。另外就是父母親都愛讀書,家裏從來不缺書籍,給我接觸不同世界的機會,尤其因為爸爸是精神科醫師,他關注的關於人的心理的幽微變化與矛盾,也引起我非常大的興趣,而家裡也有許多描繪這些心理的書籍。這方面可說是受爸爸影響非常多,總是想把人或事物「搞清楚」(但數理方面就...力有未逮...)的欲望,有時也是蠻折磨人的啊...而且每當閱讀這些書籍後,爸爸從來不避諱討論這些,或許難堪、羞恥、悲憤的心理或精神狀態,我想父母親能做到不避諱跟孩子談任何事情,應該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但回答到這邊我還是不知道這些跟人生有沒有選擇的確切關聯啊...大家就做個參考吧...(不負責任結尾)
我是老大,我也覺得必須先將前提說清楚才能談論「資質」。
我其實並不覺得自己真的有多少資質,絕大部分是文化資本的累積,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當然也佔了不少決定性因素,經濟方面的支持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多數的情形是,有一定的經濟水準才有辦法讓小孩多方接觸各種才藝等等不同的領域。
但這篇討論主要的重點是關注在父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究竟實質上做出了什麼選擇或決定,或應該抱持著什麼態度,才會讓孩子在人生裡「有選擇」。所以先暫且把前提放在一邊,但我想這個前提若要能夠流動,國民教育勢必要提供更多資源在藝能科,教育的方式也得做出改變,讓接觸藝術或其他被歸類在「非考試項目」的機會不再被經濟及文化資本壟斷。
以下進入正式回應:我認為父母從未阻擋我去嘗試任何事物,就算我並未在那個項目或領域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們也不會因此責罵我「沒有天份就不要學了」、而且當我喪失興趣或為了自己的時間規劃選擇終止,也不會強迫我繼續學,完全尊重我的決定。我想這讓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雖然答案也是不斷在變動中。另外就是父母親都愛讀書,家裏從來不缺書籍,給我接觸不同世界的機會,尤其因為爸爸是精神科醫師,他關注的關於人的心理的幽微變化與矛盾,也引起我非常大的興趣,而家裡也有許多描繪這些心理的書籍。這方面可說是受爸爸影響非常多,總是想把人或事物「搞清楚」(但數理方面就...力有未逮...)的欲望,有時也是蠻折磨人的啊...而且每當閱讀這些書籍後,爸爸從來不避諱討論這些,或許難堪、羞恥、悲憤的心理或精神狀態,我想父母親能做到不避諱跟孩子談任何事情,應該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但回答到這邊我還是不知道這些跟人生有沒有選擇的確切關聯啊...大家就做個參考吧...(不負責任結尾)
我是老大,我也覺得必須先將前提說清楚才能談論「資質」。
我其實並不覺得自己真的有多少資質,絕大部分是文化資本的累積,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當然也佔了不少決定性因素,經濟方面的支持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多數的情形是,有一定的經濟水準才有辦法讓小孩多方接觸各種才藝等等不同的領域。
但這篇討論主要的重點是關注在父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究竟實質上做出了什麼選擇或決定,或應該抱持著什麼態度,才會讓孩子在人生裡「有選擇」。所以先暫且把前提放在一邊,但我想這個前提若要能夠流動,國民教育勢必要提供更多資源在藝能科,教育的方式也得做出改變,讓接觸藝術或其他被歸類在「非考試項目」的機會不再被經濟及文化資本壟斷。
以下進入正式回應:我認為父母從未阻擋我去嘗試任何事物,就算我並未在那個項目或領域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們也不會因此責罵我「沒有天份就不要學了」、而且當我喪失興趣或為了自己的時間規劃選擇終止,也不會強迫我繼續學,完全尊重我的決定。我想這讓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雖然答案也是不斷在變動中。另外就是父母親都愛讀書,家裏從來不缺書籍,給我接觸不同世界的機會,尤其因為爸爸是精神科醫師,他關注的關於人的心理的幽微變化與矛盾,也引起我非常大的興趣,而家裡也有許多描繪這些心理的書籍。這方面可說是受爸爸影響非常多,總是想把人或事物「搞清楚」(但數理方面就...力有未逮...)的欲望,有時也是蠻折磨人的啊...而且每當閱讀這些書籍後,爸爸從來不避諱討論這些,或許難堪、羞恥、悲憤的心理或精神狀態,我想父母親能做到不避諱跟孩子談任何事情,應該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但回答到這邊我還是不知道這些跟人生有沒有選擇的確切關聯啊...大家就做個參考吧...(不負責任結尾)
攝影與心情隨記 - Visiting a Late Friend

謝謝,你的話讓我久久不能自已。的確在找到了墓碑後,我逐漸釋懷了。我想紀念碑的豎立,對龐大流動的記憶是個令人安心的標記點,可供我們確認、再度回返。我也很喜歡捷克攝影師 Rudo Prekop 的Memorial 系列攝影,他將自行撿拾來的物件重新組構成他心目中的紀念碑,很詩意也很有意思,推薦給你。
謝謝,你的話讓我久久不能自已。的確在找到了墓碑後,我逐漸釋懷了。我想紀念碑的豎立,對龐大流動的記憶是個令人安心的標記點,可供我們確認、再度回返。我也很喜歡捷克攝影師 Rudo Prekop 的Memorial 系列攝影,他將自行撿拾來的物件重新組構成他心目中的紀念碑,很詩意也很有意思,推薦給你。
謝謝,你的話讓我久久不能自已。的確在找到了墓碑後,我逐漸釋懷了。我想紀念碑的豎立,對龐大流動的記憶是個令人安心的標記點,可供我們確認、再度回返。我也很喜歡捷克攝影師 Rudo Prekop 的Memorial 系列攝影,他將自行撿拾來的物件重新組構成他心目中的紀念碑,很詩意也很有意思,推薦給你。
謝謝,你的話讓我久久不能自已。的確在找到了墓碑後,我逐漸釋懷了。我想紀念碑的豎立,對龐大流動的記憶是個令人安心的標記點,可供我們確認、再度回返。我也很喜歡捷克攝影師 Rudo Prekop 的Memorial 系列攝影,他將自行撿拾來的物件重新組構成他心目中的紀念碑,很詩意也很有意思,推薦給你。
其實我也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註記功能!使用的模式也蠻接近你所說的那樣,所以我還是很常按有興趣,哈哈。這段論述主要是借這個現象來譬喻我認為的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及生活狀態~未必是由臉書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