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tusi
hutusi

Coder, Blogger. 在技术的秩序中寻找文艺与美,欢迎访问我的个人博客「胡涂说」: https://hutusi.com

觉悟之道就是活在当下

《佛陀传》(《故道白云》)读书笔记

首先澄清,我非佛教徒,也不信仰任何宗教。读《佛陀传》缘起是在一本书上看到一行禅师的名句“没有通向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路”。上月一行禅师去世,有网友组织了读一行禅师的读书会活动,因此选择了他的《佛陀传》来阅读。本文第一部分“佛陀的经历”和“佛教讲了什么”并非完全遵照该书内容,而是通过网上资料补充而来。

一、佛陀的经历

关于佛陀的经历,很多人都有了解,这里再简单叙述一遍。他出生的时候是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净饭王的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悉达多从小聪慧过人,很受净饭王的喜欢;净饭王为他建造了春、夏、冬三座宫殿,又给他迎娶了耶输陀罗(瞿夷),并生下一子罗睺罗。在常人看来,这是非常幸福的生活。但悉达多却没有感到幸福,当他外出巡游,看到世人无法摆脱四种痛苦,因此下定了求道的决心。在29岁的一天夜里,他离开了宫殿,做了一名苦行僧。

为了寻求解脱,他跟随多位名师,但都不得其解。悉达多在林中苦修六年,忍受饥饿痛苦,一次苦行中昏倒,获得牧羊女(书中为善生)给的羊乳后才恢复精神体力,他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于是在菩提树下禅定修行,觉悟得道。

悉达多说:“我现在知道,折磨自己的身体是无助于找到安宁或体悟的。肉体并不单是一个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我不会再修习苦行了。我会每天早上到村里乞食。”

悉达多得道后,被称为佛陀(书中是牧童们给他取名),在梵语中为“觉悟者”的意思,又称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佛陀得道后,向最初跟随他的㤭陈如等人传道,解说“四圣谛”。再到鹿野苑转法轮,此后,佛陀分别在舍卫城因祗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王舍城灵鹫山、那烂陀等地传道说法,最后八十岁时在拘尸那罗的娑罗双树下圆寂涅槃。圆寂火化后的舍利分成了八份,由各国国王建塔供奉。

佛教在释迦牟尼后向北传播,在汉代进入中国,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称为北传佛教。向南流传的,经斯里兰卡到东南亚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佛教目前信众5亿人,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二、佛教讲了什么

我们国人大多受过佛教的熏陶,虽然不是信徒,也通常知晓一些佛教的常识。比如不杀生、慈悲为怀、大彻大悟等。佛教典籍“经”“律”“论”三藏,流传下来的也有几千卷,佛教讲了什么,我上网查了些资料,总结一下,作为阅读《佛陀传》的补充。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也叫四真谛、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释迦牟尼悟得了四条人生真理,展示世人,四圣谛分别是苦、集、灭、道。用《佛陀传》中的话说,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

苦谛是说明痛苦的存在,要认识到世间的苦。佛陀总结人生有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最后的“五蕴炽盛”也就是“五取蕴即苦”,是前七苦的概括总结。五蕴就是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欲望)、识(结果),这些构成了身心各方面。

集谛是探寻痛苦的起因,集起苦因。佛教认为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主要是“贪、嗔、痴”三毒。

要去除痛苦,即要消灭产生痛苦的原因,这就是灭谛。消灭了痛苦的根源,就不再受三界内的苦恼,达到涅槃境界,也就是解脱。佛家讲“六根清净”就是消灭痛苦之源,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思想)。人的“贪、嗔、痴”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外界六尘的诱惑,因此“六根清净”,方能“一尘不染”。而六根只是我们身体上的部件,控制六根的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佛家讲究以“戒、定、慧”三学来修炼六识,守住六根,扫清六尘。

综上,认识到痛苦,识别痛苦的根源,破灭痛苦,这条修行之道即是道谛。道就是道路。佛教教育人要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将道谛展开为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种,分别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下面简单介绍下其中的四念处、四正勤和八正道。

四念处(也叫四念住、四意止),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即身、受、心、法。世人因为有四种执念,即四颠倒,执着于净、乐、常、我;而佛陀教育人们用四种方法来观察以破除这四种颠倒的认识,因此称为四念处观。通过四念处观的修行,从而断除贪嗔痴的烦恼。关于四念处和四颠倒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比如可以这样理解:以“不净”之法,于“身念处”,观身不净,来破除“净”的执念。):

四法  --> 四念处  --> 四念处观  --> 四颠倒

不净  --> 身念处  --> 观身不净  --> 净:执着身心是干净的
苦   --> 受念处  --> 观受是苦  --> 乐:执着世间有快乐
无常  --> 心念处  --> 观心无常  --> 常:执着内心的恒常不变
无我  --> 法念处  --> 观法无我  --> 我:执着万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四意断、四意端、四正胜、四断),也就是四种断恶修善的修行方法,具体如下:

  1. 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
  2. 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
  3. 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
  4. 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八正道(也叫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圣道、八圣道分):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1. 正见(正见解):即坚持佛教义理特别是四圣谛的理念。
  2. 正思维(正志):正确的思维方式,包括远离贪业(出离)、灭除嗔怒(无恚)、灭除残忍(无害)。
  3. 正语(正语言):正确的语言,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
  4. 正业(正行为):正当的行为,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作恶。
  5. 正命(正生活):正当的谋生手段,远离不正当的职业。
  6.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止恶修善、去恶从善,自觉努力。有四正勤。
  7. 正念(正意念):正念就是四念住。
  8. 正定(正禅定):即禅定。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去求道,因为他看见了世人所摆脱不掉的四种痛苦:生老病死。当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四圣谛来教化世人,因此形成了佛教。

三、本书的一些启示

本书作者释一行,人称一行禅师。出生越南,长居法国。 他写了很多书,最著名的就是这本《佛陀传》。本书原名 Old path white clouds:Walking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uddha, 翻译成中文是《故道白云》,新出版被改名为《佛陀传》。其实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而是从牧童出身的缚悉底视角讲述佛陀的一生,包含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解读。故道白云的意思是: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的脚下。读完本书,有一些俗世的启示:

  1. 发现问题。所发现问题的价值决定了成就的价值,历史上的伟人之所以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在于他们发现了人类的大问题。佛陀发现的是两大问题,一个是人类共同的问题:痛苦;二是印度社会的问题:种姓制度造成的不平等。去年年初读了改编自佛陀经历的小说《悉达多》,小说中的悉达多是在一生在探索,找到真实的自我。而《佛陀传》中的佛陀则是在用一生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佛陀以解脱之道解决世人痛苦的问题,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及行动(接纳不可接触者为僧,接纳妇女为尼)来解决种姓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的问题。
  2. 建立并完善思想体系,并用合适的方式和语言向他人传授。佛陀悟道,是因为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思想体系“四圣谛”,并且在他传道的过程中不断用隐喻、故事来阐述,使得普通人能够理解,并补充完善了八正道等禅修方式。而佛陀的语言艺术是很高明的,向孩童传道用吃橘子比喻来教育,跟㤭陈如等比丘用哲思的语言来点拨,对国王用治理的方策来说法。
  3. 建立规则,维护团队,团结众人。开始的时候㤭陈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因为佛陀的思想和人格魅力而追随他,当僧众人数超过千人并越来越多时,佛陀意识到需要建立规则来维持秩序。因此建立了一系列的戒律来约束团队。并且在僧众内部发生矛盾时,佛陀识别僧众是否在争论八正道这些教理,如果只是僧团体制和弘法方式等枝节问题上的分歧,佛陀认为是不值得忧虑的。当佛陀发现提婆达多在分裂僧团时,毅然决然将他剔除出队。

上述的这些启示更多是从佛陀的经历中得到,如果说佛陀或者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想上的启发,那就是“活在当下”,我在微信读书上读完此书给出的评语就是“觉悟之道就是活在当下”。以前我也看过佛经,特别是《金刚经》,那时候更多是对经文中辩证法式的句子所着迷,“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又有那句著名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时看来,佛教的这些看一切为空的见解显得特立独行。我也曾作诗来描述这种心境,只是当时还年轻,未能深刻理解其本意。而再读本书时,感受到的不再是看一切为空的虚无主义,而是活在当下的积极心态。佛陀认为,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快乐就是察觉当下发生的一切,比如我们在吃饭时,用心去咀嚼每一粒粮食,品味饭菜的味道,便是快乐。

佛陀说:“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参考

  1. 豆瓣: 《佛陀传》
  2. 维基百科: 四圣谛
  3. 百度百科: 四念处
  4. 维基百科: 八正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