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門-象山慶
淨土門-象山慶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淨慶.正玄--張火慶:博士/教授)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念佛永團聚-新版

父母子女皆念佛,彌陀淨土永團聚(慶’23.4.17) 

1.勸父母

問:我孩子從小被診斷有自閉症;我們不懂這個病,也沒因此讓他受特殊教育;或許,他可以有更好的前途,卻被父母及學校所耽誤了!

【慶案】: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也自己的業報與習氣,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父母可以養育他,陪伴他,卻不能佔有他、干涉他;盡心盡力了,就不必永遠把他背在身上、扛在心上。父母也是凡夫人,智慧.福德.能力都有限,很多事不懂、做錯了或耽誤了,也是必然的,卻不是故意的,兒女也有義務共同承受,不能只責怪對方(怨恨),或過度的自責(罪惡感);事後或日後,略作補償而互相體諒,最重要。想想,一個家庭裡住著幾位煩惱深重的凡夫,彼此之間經常性的摩擦、怪罪、傷害,都是難免,「眾生本來如此」,有些是親情可彌補或沖淡的,有些是人性所矜持而不捨的,做人父母的要先認清並放下,後半生才好過,也等於解開孩子的羈絆,彼此都鬆口氣;若即若離的關係,若有若無的親情,自他較無負擔,而細水長流。我們名義上雖身為父母,也未必比兒女聰明、懂事,甚至過了半輩子,還是不曉得如何教養孩子,而他們卻在我們的糊裡糊塗下長大了,真是謝天謝地,誰敢說眼前這個人是我們嘔心瀝血的成品? 慢工細活的傑作? 其實,他莫名其妙的長成這樣子,我們也不明就裡的承認這結果,或許只能說,一切都是業力在運作,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念佛人則進一步相信這全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安排,因此,如某禪師所說「傾宇宙之力,活在念佛一瞬」,「以念佛之心面對眼前之境」。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孩子啊,凡夫的爸媽盡力了,卻做得不圓滿,只能念佛將您託付給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也是百孔千瘡,乏善可陳,也只能仰靠阿彌陀佛的攝受,往生極樂,到哪裡家親眷屬永團圓,彼此相見無遺憾了。

阿彌陀佛是慈悲「為懷」,用光明包覆眾生,有如懷中的嬰兒,無微不至,又若無其事的,呵護一切念佛眾生,就這樣,牙牙學語(稱名)的孩子,在彌陀慈愛的注視下,日漸長大,成為念佛人。自信教人信,是以人格感化、人生關懷為方法,潛移默化,水到渠成。若急功近利做業績,終日在人耳邊聒噪,傳教,就難免給人壓力,引人反感,類似所謂的「宗教霸凌」。南無阿彌陀佛 

2.勸子女

    問:父親生前常念佛,且曾擔任義工,可說是虔敬的「妙好人」;為何連續出了兩次車禍?是業障深重,忘了念佛?或壽限已到而不能強求?

    【慶案】:一般人有這些疑問,也是正常的,但對於真心信受彌陀救度而念佛的人,多半不會有這樣的疑惑,因為他相信佛光隨時攝護他、保佑他,能為他做最好的安排,甚至超乎他個人所能想像、理解、希望的,不論表面上遭遇了甚麼看似不完美的狀況,對他本人而言,應當是可以承受且結局圓滿的。我們外人雖然不曉得他的身心狀況,但也不須為他擔憂、懷疑,或不平,因為「信佛念佛」是他生前的選擇,必然經過他的深思熟慮與親身實踐、且長期體驗而終於坦然信受,成為生命的重心與生活的常態;至於他本人可能與阿彌陀佛有某種的交心與感應,而不斷的強化其信仰與信心,這是我們所不能知曉,乃至他親口說了我們也未必信,因此,我們應站在他的立場、尊重他的選擇、隨喜他的信仰、祝福他的往生,從正面去看待這件事,才是做子女的孝心;而不是以我們自己的迷惑與懷疑,或負面情緒來猜測親人的信仰與善報,甚至因此干擾了親人的往生,辜負了彌陀的慈悲。這絕對不是我們做子女的本意,只因欠缺這方面的信仰與經驗,難免以世俗的想法及善意的擔心,來面對我們做不了主的生死大事。但其實不必如此多慮,只要我們確知親人生前並無大過失,且真信、切願而經常念佛,那麼,依常理及佛法,必有相應的圓滿結局,甚至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善報,也就是往生極樂而成佛,因為這是佛經所說,彌陀承諾的,無可懷疑。

   因果的道理是可以信解的,但業報的事相極其深細複雜,不是我們所能窺探、掌握;唯一可確定的是,「信佛念佛」對於個人消業障、增福慧、得往生,並徹底改善今生及未來的命運,絕對是正面、積極、更好的,不可能有任何反效果,這是古往今來數不盡的實例所證明的;也因此,您的父親及同修蓮友們都欣然信受,樂在實踐,並發心當志工翻譯淨土宗書籍,協助傳播「信佛念佛得大利益」的訊息,讓更多的人聽聞、啟信而行動、受益,我們身為子女的,或許該為父親的選擇、奉行及念佛安心、往生極樂而感到高興、隨喜,並祝福;更進而隨順父親生前的信仰,以他所喜樂的方式,陪他一起念佛、祈願並迴向,這就更能順他的意、滿他的願,也圓成子女的孝心。如此正向的情感與行為,必然獲得正向的回應與結果,對大家都更好。與其因為個人的不知不信而衍生猜疑或質難,沉湎於負面情緒中卻無所作為,徒令父親牽掛;不如勇敢正直的隨喜父親生前睿智的抉擇,讚嘆父親始終堅定的行持,為子女立下好榜樣,讓我們也追隨父親的腳步,效法父親的身教而同聲念佛,從其中體會父親的心境與感受,或許更能貼近父親的心與願,也算是「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的達孝了。

   或許父親生前曾因自己念佛受益,而希望親眷也了解其信仰而一起念佛蒙福,這是他對子女最後、最迫切、最極致的關愛與建議,將子女託付於他所信所賴的阿彌陀佛,代替他繼續照顧世間的親人,並等待日後的淨土團聚。因此,為人子女的也回應父親的念想,圓願父親的遺願。個人生前的遭遇及往生的狀況,只有彌陀與父親一體共曉,外人難知難測,雖然如此,寧可採取正向的心態,相信並祝福父親,因信佛念佛而現前受益並安然往生;子女能這樣託付父親於彌陀,而得安心,父親也更能了無牽掛的捨娑婆之業報而欣然生淨土,這樣豈不是雙贏皆好,一切圓滿?!心理學也告訴我們,真信能受益,猜疑全無益。

  經論與古德常說:世間最大的孝,是送父母往生極樂,永離六道輪迴之苦,並且繼述親長之志,自信教人信,這是世間與出世之一切功德無可比擬的。因此,願您能放心安心的體會父親這一生「信佛念佛,任佛安排」的至誠之信,以及如是懇切的祈願: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南無阿彌陀佛 

3.勸初學

問1:若想往生極樂,是否須憶佛、拜佛、練定力,較有把握?

【慶案】:淨土法門很單純,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重點在相信接受、發願往生,然後誠心的唸「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隨時隨處想到就念,或每天排固定的時間唸,十聲、百聲、千聲……都可以,就這樣唸成習慣,甚至成了生活的重心,就有基礎的穩定。每次唸佛之後,唸迴向文「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剛開始念佛,要喜歡、喜悅,唸多唸少看情況,不給自己壓力,才能持久成習。此外,就繼續正常的生活,用功念書,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與家人和樂………。初步的重點在安定、相續的「唸佛」,不須另外以「憶佛、拜佛」的方式練定力--這是為了「參話頭,求開悟」,而無關乎往生極樂。

問2:現在與一位朋友約定每天早、晚各念1000聲「阿彌陀佛」,同生極樂;若要「上品上生」,是否應先斷「我見」,甚至「開悟」?

【慶案】:1,最好是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語意較完整;2,與好友一起唸佛,相約往生,很好;既可互相提醒,必要時也可彼此「助念」;3,念佛越簡化、越單純,就越專一、持久,先別管「O品O生」的高低,也無須刻意「斷我見」,不要被這些想法(名相)搞複雜、或唱高調,以免「陳義過高」、「心力分散」,把自己逼太嚴而緊張,或做不到而氣餒……,就先以你現在的程度及本來的樣子,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平淡安詳的唸佛,不多想、不貪求的一句一句唸下去,唸久了,習慣了,或許漸有滋味與定性,身心自然轉變,成為純情穩重的唸佛人。

至於「品位」與「開悟」,是未來(往生後)的事,目前不必預想、掛慮,重點在唸佛的「現世」安樂及「命終」往生。願您們先安分老實的唸下去,不要多思雜想,瞻前顧後,耽誤了正(定)業(唸佛)。南無阿彌陀佛

結語:瞭解若能經常沈浸在佛號中,心裡也很清靜歡喜,能享受這種平靜的感覺。 

4.勸學者

   問:讀《印光大師法要》,甚得我心。但對於淨土法門,從未接觸,只是傻傻的念佛;行住坐臥,把握當下念佛,這是我所喜歡的,家人也支持我,夫妻和睦;因為工作的壓力,眼前這樣簡易的方式最合適。但我是讀書人,除念佛之外,還喜於讀佛經,了解經義……。

   【慶案】:依我的經驗,每天念佛,發願往生,是最安穩易行,且不出錯的方法。您就在家裡陪家人,傻傻地念佛~我現在也是如此,沒甚麼其他多說的。念佛之外,要讀經就讀,薰習心識即可,不強作解人。就這樣,繼續念,傻傻地念,也可對治讀書人的某些習氣。南無阿彌陀佛。《白居易 念佛偈》:「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也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這也是我現在的心情,單純,傻地念佛,此外,或許說甚麼都是多餘的。

   再問:念「阿彌陀佛」要一心,可我是看電視也念佛,開車,走路,睡覺……也念佛;沒特定時間、地點的念佛,能往生極樂嗎?

   【慶案】:「一心」可解為對「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信受與專注,而不兼修、不雜取其他法門;但未必要做到妄念不起的「定」功。隨時.隨地.隨心.隨境,開口就念,或默念,先不要預設各種限制。~~一段期間,熟悉、習慣之後,再看情況調整。我只管念佛,其餘的就交給阿彌陀佛;勿多慮~~繼續"傻傻"的念佛.....。

       知識分子(學術研究者)對宗教了理解,仍以讀書為主,可先找「淨土宗o史」及相關的史籍、論文以細讀,概觀掌握了「(中國)淨土宗」在全體佛法及佛教史的定位;以此通觀之視野,再深入淨土「歷代祖師」的著作,從中了解淨土「教理、行門」的開展及演變,乃至於最後的歸結與定型,在歷史中如何被不同層次的信眾所接受、奉行,有什麼可驗證的事蹟與感應,足以啟人信願;乃至於不同宗派對淨土教門的批評與融合……。教史、教義,行持、事證,完整的通讀下來,有了完整的思想架構,才不致被當今流行之一家之言、一派之說所局限,而坐井觀天,所見者小;卻輕忽了淨土法門之「事雖簡易,理極圓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猶如大海,普納眾流;亦如太虛,遍含萬象。盡法界眾生,無一人不攝其中;盡法界諸法,皆由此得其實際」,「為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三世諸佛之總持要道」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以上乃知識分子於淨土「解門」所須之廣聞、深思、明辨,以此既可安頓自心,並能為人解惑;當然,更重要的是「行門」之至誠信受,持續念佛,並發願往生,成佛度眾。初入淨土門,或思辨力較強的學人,不必故作「老實」「守愚」,而壓抑心中於教於行的各種疑問;可以邊學解、邊念佛,同時並行,「理明則信深」,信深則「願切而行專」。個人的相關疑惑,從古以來,淨土經論及祖師的著作中,多有解答,乃至於設問代答,幾以含括了凡夫念佛的一切疑慮,只須多用心思,於上述書中尋讀、思惟,必得適切的解答;日後甚至可發揮學者專長而通達於教理,為淨土門多一些教研成果,也是「自信教人信」的方式。南無阿彌陀佛 

結語--念佛不外乎情理

   蓮友A:我對人事物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解。就是What、Why、H0W。舉例說,為什麼有花燈?為了延續民俗傳統,花燈給民眾視覺娛樂之外,有何附加價值及意義?可能有:文化的認同、社區的特色及居民情感的交流、創作潛能的開發等。當然還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藝術之所以吸引人,因為是人類的另類語言,可與觀賞者的心靈,對話與交流。有人說:「看花不可太粗魯」,您能感受花朵在對您呢喃什麼嗎?世間法也可為佛法所用,高僧大德除了佛法的深廣素養之外,多有在藝術文學別具專才。凡事轉而對學佛.信佛.念佛有所助益的,都可以是方便法,應予以讚嘆、含容。

   蓮友B:「敬隔壁阿毛如佛,敬佛如隔壁阿毛」.智者如是

    蓮友C:疫情三年,關了三年,現在心中對香花美景,已起不了漣漪。

    蓮友A:也没關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想怎麼過生活,各隨己便,都好。

     【慶案】: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了解",這是很好的人格狀態,較富有"同理心",對"人事物"保持幾分"欣賞,隨喜",乃至"讚嘆" 的熱情,較能與人溝通,連結,再進一步,就可能是"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的四攝法。念佛人雖然厭穢欣淨,全身心嚮往淨土,但仍活在世間的一天,或許要對一切有恩於我的人事物,多些關注與體貼,讓他們也分享阿彌陀佛的慈愛,溫暖,與攝取不捨。如現代禪所說,「不要因為學佛了,就忘了做人的本分。」我們凡夫就是在娑婆世俗中念佛,而我們之所以能安穩的念佛,也要感謝世間一切人事物的成全啊!若不吝嗇的話,可以多勻出幾分心力去關懷身邊的人事物,讓自/他都感到滋潤,融通。南無阿彌陀佛 

    附錄1--<台灣民眾展現大愛!土耳其強震賑災捐款10萬多筆 金額直逼5億元>

    【慶案】:感謝台灣人們的響應與付出,雖然熬過漫長的新冠苦悶與經濟停頓,卻沒有磨滅我們的善心,這或許就是台灣人的可敬與多福。今天我們有一口飯吃,有一間屋可住,乃至有一份工作,一些娛樂,也有固定的眷屬共處,有常態的朋友往來,......這一切生活的優勢,都是遍在於世界各地一切人共同付出的成果--他們是社會的無名英雄,我們的生存依賴。生在這世上,既是共業果報,也是生命同體,今日他們有難,我略盡綿薄的捐助,也是處世做人的本分,佛教所謂報眾生恩,濟世間苦,與一切眾生結善緣,或許生生世世互為父母子女善友同事,還是要同甘共苦,同事利行,誰也不能遺世獨立,自絕於人。願您也能以同理心,做布施行。南無阿彌陀佛 

附錄2--<我們是妙好人嗎?>

【慶案】:慧淨法師這篇文章,有雙重意向,呼應善導大師的「機法二信」:

1.現實上,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乏善可陳、造惡多端,既比不上有為有守的一般人,更不如精進於聖道的修行人;這樣的人生魯蛇(loser),無益於世,也無力自救,以社會與佛學的標準,是不夠格被稱為「好人」。

2.然而,物極必反,如實了解自己的「無用、無救」,而能放下人我的身段,收起世間的智力,將此身心託付於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轉依於厭穢欣淨的信願持名,就這樣安心的融入阿彌陀佛光明攝受中,「不再是業報身的我,乃是正覺華的人」,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這種不可思議的轉換,是阿彌陀佛無邊功德所成就的,我只是受用現成。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眾生以穢質煩惱之三業(機),而「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應念即於極樂蓮池得蓮身,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所加持(法),所以說,至心念佛的當下,平生業成,以慚愧心(機)、歡喜心(法)而承受人中芬陀利華的「五種嘉譽」。

有人說:煩惱、苦,來自於無明、習性、欲貪。要斷煩惱、苦,當熄滅無明、習性,斬斷欲貪。而這些都是要依法修行的,不是說要斷就能斷的。而修行是自己的事,是人活著就要做的事情。故跟死後外力接引的「阿彌陀佛」是沒有任何一點關係的。【慶案】:世間惡緣太多,進一步,退九步,要想生生世世在世間修行,除非是大菩薩,否則是極難如願的。其實,有許多活佛、大菩薩在世間示現,也都示現求生佛國淨土,目的就是在給我們做榜樣,也要我們別再自不量力,妄想靠自力成就。[1]

又有人云:確實,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但你想過嗎?如果沒有佛,人豈會知道修行?沒有佛以正法指導,眾生怎麼往成佛的路上修?我們淨土法門就是求往生淨土,到阿彌陀佛的學校去求學,阿彌陀佛這個教授親自指導我們修行直到成佛,修行怎麼會跟阿彌陀佛沒有關係?【慶案】:講的好,就因為活著時做不到或來不及「熄滅無明、習性,斬斷欲貪」,所以放下"我能靠自己修行而今生斷煩惱,得解脫”的慢心,轉而”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以此信願而稱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一個清靜安穩的環境下,薰習佛智與佛德,自然法爾的淨化身心而成佛。這是俗說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或「國土淨則心淨」;而這一切施設,從始至終都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所惠賜,念佛人只是回應佛的呼喚,而成佛願力,稱名往生。因此,這個法門的確有些不同而難信,如《阿彌陀經》云:「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印光大師說:「若不明此義,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別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則其失大矣。」

又云:很多人都誤會唸佛的意思,以為是用嘴巴唸佛。錯了,念佛是要用心念。唯有用念頭來念佛,才能達到念念相續,以念佛的力量去影響自己的八識業力種子,淨化根除業力。也才能與阿彌陀佛相應,往生淨土。用嘴巴唸佛只是為了要度外面的人及有情眾生,這不是念佛的真義。『要知道念佛的真義,請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慶案】:以"信願"為心,而稱名以口,如此心口皆到,契理契機,攝眾最廣,有何不妥?

再云:問題是你能做到心口一如嗎?『有很多人嘴巴唸佛,心都在打妄想.』【慶案】:若論實際行持,口稱較易持續,心念很難相繼,這是經驗之說,您或可同意吧!

三云:看你有沒有耐力及執著心。我曾經只用默念(心念)不用口唸,從早上念到晚上睡前,能念念相續一整天。已達到淨土宗所說若一日念念相續不間斷,臨終必定往生淨土的條件。【慶案】:若果如是,則隨喜讚歎您的功夫,阿彌陀佛




[1] <最好的比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