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絮
杯絮

人生必然是風雨飄搖 只是我被怎麼搖跟你怎麼去搖 基本上完全兩回事

關於學程式,跟大腦學習事情的模式

「跟數學一樣,不會就是不會。」

但如果你會,你就會感覺到,重點不是會不會,而是如何組織思維。

思維這件事情,也是很有趣,每個人的大腦都有各自擅長的事情,相對的也就有不擅長的部份。有些人上完課可以立即使用老師講過的範例在練習上,但我就是上課聽過去,但下課自己要在花時間重新建立資料庫。我以前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我念學東西的方式,一開始是一底都不想學,聽過去就忘,但開始學的話,就要花一段時間很密集的重複訓練、重複架構,直到大概掌握六成五到七成,才有辦法說我大概知道這個東西在幹嘛。但後面的東西,要在提昇到八九成,就很懶了。唯一有再往上提的部份,大概就是考大學指考的時候了。

我覺得我一直都是一個很圖像化思考的人,對很多書面資訊的吸收,都會需要重新架構圖像,有點像二維文字轉二維圖像,或者再把二維圖像轉成三維,然後透過添加素材,把東西補進三維圖像裡。就是這個過程比較緩慢,因為課程的教學是單向且線性,但要把線變成面,需要再編織,這就必須透過重複思考跟測試來構築。所謂聰不聰明,或是先天頭腦的差異大概就是架構東西的快慢吧我想。

關於圖像化,我想起早上剛好看到的一篇文章,寫的內容是有關語言閱讀障礙影響英文能力,文中作者談到因為學校有語言畢業門檻,他個人的語言學習障礙差點讓他大學不能畢業,並討論台灣的環境仍然沒有把學習障礙是為議題來討論。讀這篇文的當下我也站在抨擊台灣社會不長進的立場,認為這些已被人體科學驗證的發現應該要趕快修正進教育程序規章裡,不過社會其實也是有在前進,只是很緩慢。我國中同學小學有考過學習障礙,那大概是兩千年前後的事,也拿那張證明加分進地方高中。我也有朋友的小孩重度自閉,三四歲都還不會講話,也不曉得後面該怎麼辦。這孩子在一開始就被發現有症狀,並歸入特教體系裡學習,雖然辛苦,但有特教體系,好過在普通班裡面折騰,其他上課的補助跟申請也都有管道。相比來說,其他在普通班的學生,如果看起來正常,但部分先天差異使得學習受限,該怎麼說呢,某部分來說也是必須承受外界與心理壓力,這部份的公平性,仍是有待實現。

那篇文後頭寫道:「重點不是逼所有人都要看原文書,而是應該想辦法寫出好的翻譯本,讓需要學知識的人有管道可以學,不是每個念大學的人都是外文系,一定要有多好的英文。就好像拿跑馬拉松當畢業門檻,不管是傷殘的、體弱的、氣喘的、心臟病的都要完成一樣荒謬。」

還是希望,在所有可能的不平等被認識後,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能快樂一些。

跟程式有關的其他新體會,之後再寫一篇為大家講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