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y
Gray

00後大陸女生,从體制內大學退學後選擇了創新學校;保持清醒,保持敏锐。 https://linktr.ee/grayyyin

一篇內心独白:坠入爱河的第5个月

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热烈地喜欢现在的伴侣,在这之前也没想到自己会比想象中要做得更好。今年三月,被第一任恋人分手,一切都突如其来,我原以为我的生活已经步入幸福的轨道,这件事一度让我整颗心跌入冰窟里,原本编织好的关于未来的画面直接破了个怎么补也补不好的洞。经过了两三个月的阵痛,这个打击带来的伤口才开始呈现出愈合的形态。不久后,目前的伴侣出现了,我们顺利地从date进入正式的关系。

好幸运,遇到了一个既让我藏不住眼里的喜欢,又能接住我的喜欢并回馈我、包容我的人。在今天这个明明有一堆即将due的paper和pre的夜晚(老拖延了~),我却决定把它们暂时搁置一边,记录下最近的小小念头,和最真挚的内心的独白。


你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最近又从潜意识的海洋里来到我意识的表层,追问我,为什么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为什么要谈恋爱,为什么选择眼前这个人。这个问题几乎是永恒并且每次回顾都会有新的领悟的,因为一个人的自我几乎永远处在流动的状态, 每个阶段的需要未必相同。

我回想到很早的时候,不到14岁,是一个性意识正在从孩童时的懵懂状态迅速抽离的阶段。从那时起,我审视自己的样貌、身材、性别认同、性吸引力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一些常见的表现是, 尝试更加女性化的服装,抛弃童装。身高一直是个不怎么关心的要素(小学就已经一米六),而对自己的身材过分在意,使体重保持在43kg左右(尽管“体重”和外形不一定有很强的联系),尽管如此,还是希望自己更苗条更符合“美”,常常浏览关于减肥、健身的信息。我会非常关注护肤,并痛恨自己时不时如熊猫眼一般的黑眼圈。

但这些都是很明显,很容易被看出来,并且也没什么争议的。一个不容易被他人察觉,并在女性身上其实并不罕见的是,想要吸引异性,并通过异性的青睐来证明自己的性魅力。学生时代,往往是男孩“招惹”女孩、想要获得女性的喜欢和青睐的多、明显,但并不代表女性没有这样的心理,只是表现形式内敛得多。还有,如果性别对调一下,女性有可能会被评价为“骚”。

记得在初中时,听见一群女生议论班上某个(长相被认为很好看的)女生被另一个(比较受欢迎的)男生摸大腿了,并且摸的时候女生还笑了,她们觉得这个女生很骚。同时,这个女生也被其他女生孤立了。作为一个在班上本来就不怎么合群的人,那个女生在孤立无援时找到了我,问我她自己真的“骚”吗。答案当然是“不”。

不过比“不”更有趣的是,我完全能理解甚至共鸣她的心理,因为我对自己坦诚。女性对于性并不是没有好奇、需求的(这里的“性”未必等于性行为),同时这个年龄的男女生还未明晰、确认异性之前的边界,“摸腿”尽管看起来是个很冒犯的行为,但至少在那个女生的心里确认了“那个男生对自己有渴望”,进而得出“自己有性魅力”。我觉得这完全可以理解。至于那些议论的女生,其实她们很可能有同样的心理诉求,但因为对女性更不友好的文化、同性之间的竞争关系,所以并未察觉,甚至通过这种似乎在“抬高自己”的方式掩饰自己没有那么“低下”的诉求。

想要在男性身上找到自己有性魅力的证明,也在我过去的经历中留下了痕迹。(有意识或无意识)推动一个人进入亲密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察觉”。这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一些人进入亲密关系的速度很快(包括过去的自己也经历过两次这种情况),一旦心动就想办法得到,一场如痴如醉的热恋过后,没过多久两人就因难以把握亲密关系、处理其中的问题而不得不分开,要么什么也没留下,要么就是留下了伤口或更深的寂寞、孤独。

这一次,和目前的伴侣,我比之前更有经验,并且更会观察、理解自己的内心了。我选择了严肃地对待亲密关系,不轻易进入,一旦进入,就决心无条件爱这个人,有意识地学习怎么处理亲密关系,学习怎么爱他人。

至于“我在亲密关系中到底想要什么”的答案,就保留在我和我的伴侣这里吧。


如果我们在一座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孤岛上恋爱,我们的关系会是个什么情况?这是一个突然闯入我的脑海的话题,我觉得在这个假设下,两个人的关系当然是更简单、好处理的,关键就是,在孤岛和在庞杂的社会中,到底有什么不同?

小时候听说过一些有关结婚的故事,大致讲两个人本来很相爱,有结婚的打算,于是去见父母并把这个打算告诉了父母,没想到父母死活不同意这桩婚事。结果,两个人最开始明明并没有想着非得结婚的,父母这么一闹,赶紧去把婚结了。这样的事迹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罕见,而且不只发生这一个场景。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人群、社会中,我们的某些心理机制更容易被激活,驱动我们做出似乎“反常”的决策。

处在社会网络中的人们,即使是两个人的恋爱,牵涉到的实际上未必只是两个人。例如,我会在意对方的朋友怎么看我,因为对方的朋友的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视角。当然,如果都不带伴侣去见自己的任何一个朋友,那比一个“不好的视角”还要奇怪。还有,怎么看待对方的前任们、初恋,也是很多人面对过的问题。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一点点不安、焦虑,反而会让关系更加刺激、持久。比如,不经意地向伴侣展示自己的竞争力、对别人的魅力,然而同时又声称自己只对伴侣一人有兴趣。这可能会造成伴侣的轻微的不安(不安在于“自己的伴侣是个对其他人也很有吸引力的人,ta有可能喜欢上别人,自己可能失去ta),但这种不安一般来说还是基于安全的,这反而能通过激活某个心理机制让关系变得更加刺激,更想要去珍惜对方。

在性别文化下,恋人们也有许多需要察觉的地方,毕竟我们处在社会,而不是没有人的孤岛。例如,需要买单的时候,一定要AA制或男方买单吗?以及,为什么女性总是更难直接讲出自己的需求?我发现一些情侣闹别扭,很多时候是由于男方未满足女方某些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小到“一定要发晚安才能睡觉”这样的事)而女方生气。可是女方并未提前直接讲明白自己的需求,即使讲了,也仅仅是用了比较含糊的暗示、提示,男方未必get到了。


我们该怎样处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这几乎是我觉得最棘手的一部分。首先,正常的亲密关系,必然会有冲突。反过来说,如果两个人几乎从来都没有冲突、矛盾,那很可能说明这两个人“相敬如宾”,从未真正走进对方,他们之间的爱也是一潭死水。

有矛盾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怎么处理矛盾呢?我觉得,“纠结错在哪一方”一定是最不必要的,谁对谁错有那么重要吗?在经历过一些冲突后,我发现,我应该去识别我自己、对方在非理性时的心理机制和模式,观察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当我们生气、难过、恐惧时,我们会使用怎样的语言?我们的身体有哪些不自觉的反应?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脑回路?

然后呢,双方共同建立一个消化矛盾的机制,给矛盾找到一个顺利流通的管道、出口,那么这个矛盾到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升华两个人之间的联结、契合度的东西,反而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好了。

这一部分我还在尝试,暂且写到这里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