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Lee.PT
JamesLee.PT

一位熱愛籃球的物理治療師, 在這裡分享我的故事、經歷, 希望透過文字傳達故事裡的溫度。

我不信命:Chris Paul 命運多舛的籃球人生 | 命中註定的膕旁肌傷勢分析與統整 (Ⅱ)

本篇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淺談 Chris Paul 膕旁肌受傷的機轉,並從球風分析容易受傷的可能原因。藉由和其他球員的比較,來看他的獨特與強大,也看他那宛如命中註定的傷勢。
兩位受膕旁肌傷勢困擾的球星 (Chris Paul and James Harden)


作者:李卓諭 物理治療師


[重要的煞車系統:膕旁肌群]

膕旁肌群就是我們俗稱的腿後肌,主要由三條肌肉所組成,分別是股二頭肌、半腱肌與半膜肌,分別由坐骨連接到小腿的腓骨(股二頭肌)、脛骨粗隆(半腱肌)、脛骨內側髁(半膜肌)上,橫跨了兩個關節(髖和膝),負責做髖伸直與膝彎曲的動作。除此之外,膕旁肌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在我們邁步向前時產生張力,扮演煞車系統的角色,避免我們的腳無限制的往前邁開,然而如果在競爭激烈的比賽中,運動員為了搶快不小心過度向前伸展時(突然邁更大步或斜向的跨步),便可能超過煞車系統的負荷量,導致膕旁肌張力過大而拉傷,而Chris Paul 的3次膕旁肌拉傷都發生在為了搶快而斜向或變向的大跨步,一次是抄截後撞到對手而導致大跨步(面對馬刺)、另一次是為了搶快變向而斜向大跨步(面對熱火),最後是西決切入時的大跨步轉身(面對勇士)。

據研究顯示,膕旁肌是運動員最常拉傷的肌肉,在所有運動員的下肢傷害裡,膕旁肌拉傷排名第二,僅次於膝蓋扭傷。其中股二頭肌經常在快速衝刺或快速踢腳的運動中拉傷,如田徑、籃球、橄欖球、足球等,世界最速男Usain Bolt在生涯最終戰時受的傷就是膕旁肌拉傷。

膕旁肌一旦拉傷便需要很長的修復時間,而且非常容易復發,文獻指出有1/3的膕旁肌拉傷患者會有復發的現象,而拉傷患者再拉傷的機率會是未拉傷者的2~3倍,尤其好發在剛回到賽場的前2周內。在復原方面,即便是頂尖的運動員,受傷後經過專業復健訓練,最少也要3周以上的修復時間,由此可知,一旦球員遭受膕旁肌拉傷,想要繼續在高強度的賽事上奮鬥都會相當困難,何況是在二級拉傷的情況下,關鍵第六戰面對勇士這樣分秒必爭的賽事;即使拉傷程度較輕,像2015年面對馬刺的搶七大戰,Chris Paul經過治療後依然回到場上奮戰,但從上述資料顯示,這需要賠上相當高的復發風險與變嚴重機率,等於是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在作戰,這種精神實屬不易,但身為治療師,看到這樣的行為,也只能先為他祈禱...。

2015年膕旁肌拉傷後投進致勝絕殺球

[一再倒下:這是命嗎?]

     回顧了Chris Paul的生涯,真的會讓人想把他一連串關鍵時刻的傷病、三次膕旁肌拉傷的原因都歸給「命運」,歸給他就是這麼不得老天寵,就是這麼的衰,但其實膕旁肌會容易拉傷還是有一些常見的風險因子,包括 (1)較老的年紀 (2)曾有過膕旁肌拉傷病史(受傷組織仍有沾黏或肌肉延展性仍差) (3)大腿前後側肌群肌力不平衡(前強後弱) (4)骨盆軀幹穩定性不足(核心肌群無力) (5)髖屈肌或股四頭肌緊繃 等等,都會導致膕旁肌容易拉傷以及再復發的可能。除此之外,打球方式也會是另一個受傷的淺在可能,同樣是後衛不同球風對同一條肌肉的需求就會不同,而Chris Paul的打法和其他人相比,對膕旁肌的負擔確實不低,下一段會針對這個部分進行分析。至於很多人會好奇,身高、體重、BMI較大這些會不會增加膕旁肌拉傷風險?研究證實是無相關的。

Chris Paul第一次膕旁肌拉傷是在2015年,當時他30歲,以NBA來說正值當打之年(沒有明確定義,但28-32歲通常是一位球員經驗和技術的巔峰,身體素質也會達到一定程度),並不算老,但2018年的兩次復發時,他已經來到33-34歲,在NBA已經算是狀態下滑的晚年,雖然兩次受傷不同腳且間隔了7個月,但拉傷後身體的動力鍊會隨之改變,心理因素加上身體肌力的落差,會讓身體尋找好用的地方使用,讓他較少使用西區決賽上拉傷的右腳,而這會使左腳的負擔變多,進而埋下後續左腳也拉傷的種子。兩腳的膕旁肌在4年間輪流受傷,沾黏的情形、肌肉的延展性都可能變差,如果沒有確實改善前後側的肌力不平衡以及骨盆的穩定性(核心),讓大腿前側肌群容易過度緊繃,就可能在未來繼續發生拉傷膕旁肌的悲劇。

嚴重膕旁肌拉傷會有瘀血的現象
膕旁肌傷後基礎復建內容 (photo from the article of Askling C )

[命中註定的傷害:從球風分析原因]

     如果仔細觀察Chris Paul的打球方式,會發現他有2個習慣會讓膕旁肌負擔較大,而這是其他控球後衛較少有的模式。膕旁肌的連接點是從坐骨連接到小腿肌的內外側,當一個人在站立時,作出彎腰、或是屁股往後身體前傾(如下圖左)的動作時,就會把這條肌肉繃緊讓他張力變大,如果肌肉本身的柔軟度不好、「彎腰的策略只使用髖彎曲」(Chris Paul就是如此)、或是因為疲勞使用,導致離心收縮能力失常(煞車系統壞掉),一個加速、過大的跨步瞬間就有可能導致這條肌肉被拉傷。

圖片繪畫者:沈佩玟


[習慣1:身體前傾過多、只使用髖關節彎曲]

Chris Paul是屬於身高較矮(183公分)的控球後衛,他打球時為了讓重心放更低,更有效的加速並突破比他高的對手,總是把「身體前傾許多、屁股向後推變成一個ㄑ」(另似硬舉的動作/或者學術上我們稱為髖關節鉸鍊),而且「沒有彎曲腰椎的動作模式,只使用髖關節作彎曲」,無論是盤球、擋拆過人或者加速切入,都可以看到他為了過人而壓低身體變成這樣的姿勢,加上因為身高較矮腿較短,想要在擋拆瞬間突破經常需要把握時間搶快,作出許多變向與大跨步的動作才有辦法獲得出手機會,而維持相當前傾的姿勢再作出大跨步,便是把膕旁肌的兩端延伸到最長,這樣的習慣動作都一再讓他的膕旁肌負擔較大,如果跨步時踩的方向是斜向,或是做出準備轉身的旋轉動作時,骨盆若不夠穩定,便會把這條肌肉的張力拉到更大,加劇受傷風險。

圖片繪畫者:沈佩玟


同樣跨步,前傾過多與相對直立的差異
影片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_D_2eDsQfk 小片段 (有興趣可以去看原作者影片)


[習慣2:擋拆切入向前突破尋找中距離空檔]

Chris Paul是出了名的中距離殺手,關鍵時刻擁有超凡的中距離跳投能力,因此和其他控球或是得分後衛比起來,除了「較矮」讓他切入本身就必須「大跨步搶快」以外,他擋拆之後經常向前運球,會一直變拍跟變向煞車,找到空檔後帶一步「急停煞車出手」,煞車的動作越多越緊急、變拍變向的動作越多,軀幹的穩定要越好,否則膕旁肌的負擔就會越大,而其他控球後衛例如Russell Westbrook(191公分)、Kemba walker(183公分)的中距離出手沒有他那麼穩定,因此擋拆後經常選擇硬是向前切入上籃,上籃的起跳動作通常是和跑步動作連結,力量是向前向上傳出,因此會有較順暢的力量傳遞,不會有那麼負擔的煞車動作;其他實力強大的控球後衛,如Kyrie Irving(191公分)雖然運球過人變向動作也很多,但多是上籃;身體雖然也會壓低,但不會一直維持壓低、Rajon Rondo(185公分)多是擋拆後精準傳球或是切入上籃,身體較少壓低那麼多,至於Damian Lillard(185公分)因為也屬較矮的控球後衛,擋拆切入時也習慣將身體前傾壓很低,但他更多是選擇突破上籃,或者擋拆後使用他拿手的後撤步三分球,向後蹬的動作是屬於膕旁肌的向心收縮,較不會導致張力過大而有拉傷的情形。因此比較之後可以發現他的打法讓他異常強大,但冥冥之中也讓他的膕旁肌經常處在受傷的風險之中。

影片取自 https://youtu.be/fq6CMes_sns 片段 (有興趣可以看原作者)


最後,要分析2018、2019年和他同樣在火箭搭檔的難兄難弟James Harden(196公分),2021年季後賽組成籃網三巨頭的他,本來相當有機會問鼎總冠軍,但因為突如其來的膕旁肌拉傷,而導致他不是缺賽就是無法正常發揮,最終導致球隊輸球的Harden,和Chris Paul一樣,打球時也非常喜歡把身體前傾壓低許多,不論是單純進攻前的跨下運球或者是切入動作,他都習慣這樣打,而且他的身高高,觀察起來格外明顯,會覺得他經常「坐著打球」(也就是比一般半蹲的進攻或防守還要蹲的更低身體更前傾許多),可見這個習慣動作著實讓他們的膕旁肌在日常中就承受許多張力,何況是打一休一,無法讓身體有效恢復的高強度季後賽上。

不過和Chris Paul 相比,Harden的彎腰策略相對還是會用到腰椎來作彎曲的,因此雖然他也非常喜歡前傾身體來壓低突破,但使用的關節較Chris Paul多,風險會比Chris Paul要來的少一些。

Harden運球前進姿勢 

以上分析了6位後衛的習慣打法,他們在切入過人時也都會有壓低和前傾身體的動作,但就是「一拍或一瞬間的加速」,不會是「一直」保持這樣的姿勢,也沒有Chris Paul和Harden「前傾那麼多」,因此和他有類似「打球姿勢」的James Harden也同樣遭遇了膕旁肌傷害,雖然部分分析非論文證實,但就我的臨床經驗來說,站姿或是動作中呈現此姿勢的患者,確實容易讓膕旁肌緊繃,或者在跑步後出現腰痠、大腿及髖部前側緊繃,難以使用臀肌發力等情形,長期累積的結果就可能變成膝蓋痛、腰痛或是膕旁肌拉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