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rey
Jeffrey

Web3、AI、人文歷史、女性主義、哲學、全部包起來的人。 ⚡鏈閃 BD/小編 ,創了一個讀 bar,可以進來一起玩! 與我相關:https://linktr.ee/jeffrey0102

福佬沙文主義?檢視一下自八零年代以來的母語復興…

你的母語是甚麼?語言對你來說又有甚麼意義呢?

讀Bar電台 :

羅文裕,《南下列車》(台語、客語)

我七十來歲,從日據時代、光復到現代,在不同的政權下,我深刻體會到做一個台灣人的悲哀。日據時代講台語、要在太陽下罰跪。光復後也一樣,我的兒子憲文、媳婦月雲在學校說台灣話,也曾被處罰脖子掛牌子。我為甚麼這麼了解這種情況,因為我常去鄉下和他們聊天,他們也都活在歷史上,我想最可憐的台灣人,想要為自己打拼也打拼不出來,日本時代是這樣,光復後也是這樣,我對這個感受很深。(頁232,轉引李登輝 1994.04.14 受記者訪談)

一、官方語言政策及其結果

(1)國民黨的語言政策與意識形態

國民黨的官方政策為推行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其他如客語、閩南話等都被貶低為方言。此舉影響最大的即為那些以台語為母語的人,只要提倡或者講台語都會被視為反抗國民黨的行為。

其次,以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讓國民黨在爭奪所謂「正統」中國的合法性與正當性能夠站穩立場,並依此自視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傳承。

政策的實行反映在各式各樣的官方場景皆只能講國語,包括了學校的教育體制。其次在傳播媒體如電視同樣只能透過國語進行放送。在外省人身上依舊也能看到政策實行的影子,來自中國各地的不同「方言」逐漸的也喪失了凝聚與繼承。本屬不同族群的人皆被同質化的成為了「說國語的中國人」。

(2)被壓迫的本土語言:台語

  1. 日治時期喪失的台語文讀系統幾乎失傳,原本被視為高雅文化的傳統台語逐漸沒落,甚至日常的台語詞彙也有丟失。失去了文化生產與再生產的功能。
  2. 年輕人不再講台語,使用國語的機會比台語高太多。北部的語言同化最為成功。
  3. 語言階級被建構,台語在大眾心中被視為一種「方言」並代表落後與低俗。

(3)台語:族群象徵與復興

隨著黨外運動的興盛,台語逐漸成為反叛與團結黨外人士的象徵。起初黨外人士對語言問題所做的努力並未引起大部分人的關注,直到1987年,立委朱高正於立法院以台語質詢時,人們才發覺那些年邁的外省官員不僅聽不懂台語,多年來也不曾想要了解本土的語言。

此舉引發了大眾的注目與討論,在浪潮聲中台語逐漸的在嚴謹的國語政策下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民進黨也隨即展開了推動教育體制加入「母語」課程的努力。儘管過程艱辛(找不到老師、預算被刪減等)但最終台語的復興還是緩步的展開了。



二、確保民族語言

(1)台語的命名

台灣民族主義者大部分為福佬人,因此本土語言的復興在眾多脈絡下皆指稱台語的復興。他們拒絕將台語視為一種方言,而是將之視為語北京官話平起平坐的漢語支系,甚至是比漢語更能體現中國傳統與特性的語言。但回過頭來,本土語言中的客語則受到了忽視,造成客家與福佬兩族群的緊張關係。

(2)台語書寫系統與台灣民族主義

早期,國語提倡者認為台語缺乏書寫系統。30年代的論爭展演的正是一場有關台語書寫系統的戲碼,最終成為頭大如虎,尾細如蛇的鬧劇。無論是以漢字亦或是羅馬字母都無法完全的推廣與實施。

1987年左右,逐漸有一部分的知識分子開始使用並倡導以台語寫作。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的餘波逐漸在八零年代下半開始發酵,人們對這樣的問題愈來愈感興趣─鄉土若不用鄉土的語言,怎麼能稱作鄉土呢?

林宗源於《笠》詩刊上發表〈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自己的文化〉一文即圍繞以上的論點展開,並提倡以漢字進行書寫。但另一些人則認為漢字書寫台語過於艱澀,因此反對以漢字書寫。

八零年代上半,一些作家開始創作台語詩。並隨著政治的激烈,語言政策逐漸不如從前嚴苛,台語作品也得以流傳。其中包括《台灣文藝》、《笠》、《新文化》等刊物皆有刊登台語詩以及台語作品。而這些作品一方面以台語進行書寫,一方面也吻合自鄉土論爭以來的現實主義脈絡。

作者於此梳理了當時四種建立台語書寫系統的構想分別如下:

  1. 以拼音系統書寫。
  2. 完全以漢字書寫
  3. 結合以上兩者,因為絕大多數皆可以用漢字表達,剩下的則以羅馬拼音註記。
  4. 將漢字與韓國的諺文共同表達台語。
相較之下(被漢字困擾的作家們),那些致力於建構獨特的台灣文化、在八零年代末以來主張書寫台語的提倡者,幾無例外的都是台灣民族主義者。他們大部分不再執著於漢字,並且自由的將某些台語詞素轉為羅馬拼音。將台語羅馬拼音化不僅讓台語寫作更容易,也促進了台與文學的發展。拼音文字的採用,代表著中國所主宰的古老表意文字地區(包括中國周邊國家)中,走向地域民族主義的歷史一大步。(頁264)

一套台語書寫系統,標舉著反抗國民黨所挾持的「漢文化正統」的文化政策。知識分子透過台語書寫的論爭場域中起身共同抗擊著中國民族的大敘述。

1980年代下半葉《台灣文藝》刊登的台語作品,資料來源:《重構台灣》頁259。




三、台語文學與台灣文學的重新定義

隨著八零年代以台語寫作的人漸多,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定義「台語」,以及台語與台灣文學之間的關係。台語是否是專指福佬話?若是的話,是否表示其他族群如客家人、原住民等的語言都不能以「台語」自稱?其次,台灣文學是否包含著客語文學?

台語的復興表意著對於國民黨專政下的語言政策的反動,另一方面也完善了台灣民族主義多元的面向。儘管如此,福佬話成為受矚目的語言依舊造成了其他族群的不滿。當台語成為台灣文學時,客家人所引起的反彈聲相當之大。

對外的國族認同以及對內的族群認同兩者所引起的矛盾與漣漪緩慢的在「台灣民族主義」的論述下彼此碰撞並發酵著。

(本文為讀Bar讀書會摘要內容)


讀書會議題討論:

  1. 你的母語與生活慣用語分別是什麼?
  2. 語言對人的意義是什麼?語言的使用是否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模式?
  3. 如何針對台灣本土語言凋零的狀況進行保護或復興,又如何在多元發展中取得平衡?
  4. 前立委陳柏惟案例探討:在國會問政時使用母語的正當性與意義。

歡迎大家進入社群或者在留言區進行討論喔!


參考文獻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無情工商:

讀Bar建構中,歡迎一同打造共學社群!加入我們一起互相監督,互相學習!

讀Bar的Discord,內有學習會影片討論回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