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flam0529
jflam0529

在华语社区聚焦华人项目,每天一篇Web3项目分析!

HOOH:下一代Web3社交产品 Fi for Social

Mem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指出,Meme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单位”,相当于一种文化基因。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兴起,Meme作为新一代GenZ的语言,...

Mem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指出,Meme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单位”,相当于一种文化基因。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兴起,Meme作为新一代GenZ的语言,他们将文字、图片,甚至是音频、视频等,按照一组简单规则,彼此组合,衍生,流通,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去中心化的“复杂系统”。

Meme的以上特征,使得Web3成为运转它的最佳土壤。而不计其数“亟待增加流动性”的NFT艺术品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最佳组件,CC0协议和版税制度构成了经济系统的基本原则。

最著名的Meme NFT当属Cryptopunk,其代表了加密OG,而BAYC代表了一种颓丧、mfers则代表一种自嘲。

前阵子如果是冲浪和吃瓜第一线的朋友,应该都会看到一张V神和一个女生的礼貌合影,迅速成为全网知名的Meme并广泛传播,并且很快第二天就有网络嗅觉极其灵敏的网友发行了vitalik pump的Meme NFT来赚钱。

截至目前,该项目交易量达到了167e。

NFT让价值得以在网络上自由流通,Meme则得以让文化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如同Vitalik Pumps,我们见证了两者结合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带着Meme的PFP NFT普遍受到流动性不足的困扰。

其背后来源于Meme较短的时效性。中心化项目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不断炒热话题,亦或者通过不断地空投制造财富效应来让持有者hold住。

在笔者看来,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并且也不够去中心化。

最近笔者发现一个项目叫HOOH也许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在HOOH上,用户可以通过优质的Meme制作工具,帮助用户Meme to Earn。

除此之外,HOOH为NFT创造各种应用场景,让社交关系更好的被服务,在笔者看来很可能是非常新颖的社交产品形态。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Meme to Earn是怎么回事。

我们重构刚刚vitalik的例子,“首先我捕捉到了Vitalik Pump的Meme价值,然后快速制作了一系列的Meme模板图,并作为NFT上链,来证明是我创作的。

伴随着Meme的热炒,大批的用户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使用我的Meme模板进行二次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Meme NFT的创作者,收益除了来自网友一次性支付的模板费之外,还有利用这个模版做的Meme,被浏览、点赞、评论等等获得的影响力收益。”

这些影响力收益的数据恰恰是可以证明创作者NFT资产是有价值的——那么未来有一天如果想要出售手中的NFT Meme模板,那么这些影响力数据也是强有力的证据。

讲完如何通过HooH平台来实现Meme to Earn之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出一个足够破圈的Meme NFT,就得先找到高效的制造工具。

这里笔者就不得不提一下HooH的前身【鲱鱼罐头】,是创始团队在Web2发展的非常成熟的产品了。

【鲱鱼罐头】以其精湛的Meme神器著称,通过输入文字,软件会自动生成一系列的图片供用户挑选,并组合成Meme图。

中间的文字排版、图片整合都由软件自动处理,非常的高效便捷。

目前【鲱鱼罐头】的用户量大约为400万,并获得了中国所有主流应用商店(小米、华为、VIVO和OppO)的顶级奖项。

最近,还与NEAR亚太区团队紧密合作,尝试将Web3理念落地于真实用户当中,并在6个月内创建了10万个NEAR钱包用户注册的记录。

最近,团队发现Web3的新土壤非常适合Meme文化的传播,团队也将最精华的Meme神奇功能移植到了Web3的产品HOOH上了。

在图片生成上,目前是靠图片tag+内部翻译引擎去匹配多语言。但是团队未来计划通过AI去学习用户的行为,自动为创作者更好的推荐,让图片也能“读懂”语言,实现更好的Meme图效果。

除了制作Meme图和语句创作,HOOH为了鼓励创作能力不强的用户作为“策展人”的角色,在新的叙事或主题下策划基于他人作品和NFT的展览,与创作者和NFT 拥有者同享影响力收益。以及通过AI工具帮助更多用户实现创意。

除了Meme to Earn之外,HOOH还希望从真实的用户体验角度去思考产品。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社交产品构建了我们生活中的社交关系。

例如Twitter通过“自由的言论”构建的社交关系、Instagram通过“视觉的共鸣”来构建社交关系、Tiktok通过“活力四射的生活”来构建社交关系、LinkedIn通过“职场”来构建社交关系。

而HOOH则是通过Social PIN一种NFT来记录下这些社交关系。

如果说上帝具有神力通过时间让一切历史尘埃落定,那么HOOH则希望利用区块链赋予我们记录一切的能力来将社交关系NFT化。

如同人无法抹去自己的记忆,时间无法倒转,历史就是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

每一位用户在注册伊始,就需要设置Social PIN样式,当用户相互关注时,会自动触发,彼此交换。因为具备稀缺性,它也是一种可交易的流通资产。

用户可阶段性调整样式以控制自己某款Social PIN的稀缺性,并区分粉丝等级及管理权益。

每一个Social PIN都对应着某一个用户的一段时光,所以天然是具有背后的叙事性的。

想象一下,如果出名前的“玛丽莲梦露”给她最好的朋友们发了一个Social Pin,并标记为闺蜜。那么某一天玛丽莲梦露出名了,这些社交价值对应的NFT也极具收藏意义。

又比如,一对情侣在他们每个关键的节点,都铸造一段新的Social PIN,从而记录他们相伴彼此的各个人生阶段。如情侣、夫妻、父母等等,这些钻石般隽永的人生时刻就应该记录在永不篡改的区块链账本上。

笔者一开始看项目以为Social Pin就是目前市场上普遍流行的Pass。但思考一番之后,就会发现Social Pi就如同千条万缕的人际关系,Social Pin的玩法可以谓是无穷无尽,还等大家一起共同探索。

最后一向以真实用户体验角度为切入的HOOH团队,还创造了一款活的SBT —— Hermmon。

在当前SBT(Soulbound Token)的定义下,SBT代表个人某段经历和声誉,且不可转让,因此可兑现某些特权。

但人的经历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虚拟世界中的影响力和声誉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能期待这种“一次性”的SBT能够具备更持久的效用。

在 HOOH 中,系统为每位用户创建了一个“活的”SBT — — Hermmon。

正如真实世界中的孩子们多喝牛奶就会长的更高,多运动就会更强壮,好好学习就会戴上学士帽一样,Hermmon就是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的分身。

用户在HOOH里的各种行为产生的数据、积累的荣誉,发表的内容等有意义的行为,都会促使Hermmon的外观不断“进化”以及“随机变异”。

Hermmon作为SBT,依然是不可转让的,这确定了虚拟身份的可信度。但是HOOH设定Hermmon上特定的组件和道具,是可以流通的(比如来自于某个广告主的抽奖活动)。

与现有大多数Web3 社交产品致力于将分散在链上各处的个人信息聚合并分发有所不同,HOOH作为一款新的社交产品形态,是希望从真实用户体验角度切入,构建一款用户增长和粘性均能实现可持续的社交产品。

相比于Social for Fi,HOOH的产品是Fi for Social,重心是Social——首先是一款好玩、好用、丰富的社交产品,然后通过Fi来为它赋能。

从上面的产品描述中,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了HOOH的用心。通过Meme To Earn去破圈、引流,通过Social PIN来沉淀和记录社交关系,最终通过Hermmon是记录个人成长。

SinoDAO,点燃中国Web3,有兴趣参加DAO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