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慧
香港記者
香港記者
30天繪畫計劃 - Day 3 : 我多麼想成為你的鹿

還未見識過奈良的鹿,可是當天結伴一起去鹿公園的有一位是日本女生,她說丹麥的鹿比日本的能跑XD
這樣看來,若有機會與奈良鹿見面,還是不帶食物為上策。

謝謝!總覺得我畫的鹿胖胖的XD
謝謝!總覺得我畫的鹿胖胖的XD
Instagram與Facebook的隔行大法

我查一下,因為多半用網頁版不太清楚 /.\
我查一下,因為多半用網頁版不太清楚 /.\

同意。畢竟Facebook Status現時還是不支援Heading等功能。其實Facebook Notes是有相關的功能的,只是不太普及,因為讀Notes不像Status般按閱讀更多就可以展開,而是會跳到另一個頁面,在刷Status的時候跳來跳去還是不太方便。
同意。畢竟Facebook Status現時還是不支援Heading等功能。其實Facebook Notes是有相關的功能的,只是不太普及,因為讀Notes不像Status般按閱讀更多就可以展開,而是會跳到另一個頁面,在刷Status的時候跳來跳去還是不太方便。
版權、臨摹、挪用、二創、藝術

(拋磚引玉一下)現在大概是進入了一個「臨摹作品有沒有藝術價值/臨摹作品的藝術性質何在」的討論?目前看來雙方主要爭執的觀點有二。對於認為該幅畫作有藝術價值的人認為(我猜劉仁顯是比較接近此觀點):「只要轉化了媒介/藝術形式,已能算是個人創作。」反對的人認為「畫家是抄襲別人的意念,無論他在形式上如何轉化或再現也好,技術再高明也好,始終是來自他人的意念,是次於他人的原作。」
就此可以繼續引申以下的討論。
一、何謂藝術價值或藝術性質(例如作者意圖的份量/表現vs再現)
二、抄襲/模仿是否屬次等(這個也是台北故宮博物館正在處理的事,現有明代仿畫展《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就是想重新審視「仿作」等同「粗製濫造」、「次等」的觀念。博物館去展出「偽物」,是件很突破的事。可讀: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4009965)
三、版權(何兆彬有詳講相關例子,可讀:https://www.facebook.com/rrroundmidnight/posts/252005135399737)
不過我也不是很熟悉,也請其他朋友指教指教了
(拋磚引玉一下)現在大概是進入了一個「臨摹作品有沒有藝術價值/臨摹作品的藝術性質何在」的討論?目前看來雙方主要爭執的觀點有二。對於認為該幅畫作有藝術價值的人認為(我猜劉仁顯是比較接近此觀點):「只要轉化了媒介/藝術形式,已能算是個人創作。」反對的人認為「畫家是抄襲別人的意念,無論他在形式上如何轉化或再現也好,技術再高明也好,始終是來自他人的意念,是次於他人的原作。」
就此可以繼續引申以下的討論。
一、何謂藝術價值或藝術性質(例如作者意圖的份量/表現vs再現)
二、抄襲/模仿是否屬次等(這個也是台北故宮博物館正在處理的事,現有明代仿畫展《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就是想重新審視「仿作」等同「粗製濫造」、「次等」的觀念。博物館去展出「偽物」,是件很突破的事。可讀: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4009965)
三、版權(何兆彬有詳講相關例子,可讀:https://www.facebook.com/rrroundmidnight/posts/252005135399737)
不過我也不是很熟悉,也請其他朋友指教指教了
【其實我並不是想要說一個「邨民貪小便宜」的故事】

(我也把Facebook Post上留下的留言轉過來好了,多多指教)
第10段與第11段其實相當值得反思。我們每次提到「蛇齋餅粽」,很容易慣性將此組字過於簡化成利誘的意思,以為派這個派那個便可以籠絡人心,但其實過程中有更多事比起獲得資源更為重要,而此亦成為居民投票給他們的重要考量。除了你文中提到的「被認可感」之外,就自己觀察,還有從中建立人際網絡(透過活動認識其他居民,一起去玩)、貢獻社區(做義工讓他們增加對社區的投入感),繼而建立親密感等。單純以蛇齋餅粽作為攻略,其實很難作為動力去讓人投票。(例給,不會有人為了端午節有區議員派粽而特意在放假時去投票吧?)但若從中建立了以「朋友」相見稱的關係後,那種動力反而說得過去。
至於最後一段關於社區報的,我也常在反思社區報的運行該給何定位是好。至少以貢想為例,定位肯定不是單純的社區報,而是同時在辦活動去與居民連結的組織,像是也會有回收、工作坊等活動,運作上與一般語境下的「報章」不同。在社區新聞工作坊時,導師亦曾批評大部分社區報皆展現了「濫情」的性質,大概就像是Lynn所說的「人情味的好人好事」。我們慣性是盡量寫些他們好的一面來吸納居民,一方面是想鼓勵他們行動,另一方面也是想親近一些、包容一些。但是正如導師所言,這樣的文章其實沒有人想要看,只覺煽情與庸俗。其實我想,這大概也是每個地區報人的掙扎。與一般記者不同,社區報的人在報導以後,仍是需要與這群人繼續在同一個空間裡共存,這樣會讓人卻步不要去得那麽盡。正如前面所言,目前社區報的定位不再僅僅是報導,還有籌辦活動、連結居民。我們確是明白現在的做法不足,卻知易行難,但同時也深知我們繼續這樣的寫法只會固步自封,把感受困在自己的世界,無人有興趣讀下去。不過當然,如果我們對社區是有要求的,為甚麽我們對居民的尺度會刻意調低,為甚麼要麽煽情式的慘情,要麽無止盡的褒獎,為甚麼我們會不自覺地有這樣的傾向?也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共勉~
(我也把Facebook Post上留下的留言轉過來好了,多多指教)
第10段與第11段其實相當值得反思。我們每次提到「蛇齋餅粽」,很容易慣性將此組字過於簡化成利誘的意思,以為派這個派那個便可以籠絡人心,但其實過程中有更多事比起獲得資源更為重要,而此亦成為居民投票給他們的重要考量。除了你文中提到的「被認可感」之外,就自己觀察,還有從中建立人際網絡(透過活動認識其他居民,一起去玩)、貢獻社區(做義工讓他們增加對社區的投入感),繼而建立親密感等。單純以蛇齋餅粽作為攻略,其實很難作為動力去讓人投票。(例給,不會有人為了端午節有區議員派粽而特意在放假時去投票吧?)但若從中建立了以「朋友」相見稱的關係後,那種動力反而說得過去。
至於最後一段關於社區報的,我也常在反思社區報的運行該給何定位是好。至少以貢想為例,定位肯定不是單純的社區報,而是同時在辦活動去與居民連結的組織,像是也會有回收、工作坊等活動,運作上與一般語境下的「報章」不同。在社區新聞工作坊時,導師亦曾批評大部分社區報皆展現了「濫情」的性質,大概就像是Lynn所說的「人情味的好人好事」。我們慣性是盡量寫些他們好的一面來吸納居民,一方面是想鼓勵他們行動,另一方面也是想親近一些、包容一些。但是正如導師所言,這樣的文章其實沒有人想要看,只覺煽情與庸俗。其實我想,這大概也是每個地區報人的掙扎。與一般記者不同,社區報的人在報導以後,仍是需要與這群人繼續在同一個空間裡共存,這樣會讓人卻步不要去得那麽盡。正如前面所言,目前社區報的定位不再僅僅是報導,還有籌辦活動、連結居民。我們確是明白現在的做法不足,卻知易行難,但同時也深知我們繼續這樣的寫法只會固步自封,把感受困在自己的世界,無人有興趣讀下去。不過當然,如果我們對社區是有要求的,為甚麽我們對居民的尺度會刻意調低,為甚麼要麽煽情式的慘情,要麽無止盡的褒獎,為甚麼我們會不自覺地有這樣的傾向?也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共勉~
還未見識過奈良的鹿,可是當天結伴一起去鹿公園的有一位是日本女生,她說丹麥的鹿比日本的能跑XD
這樣看來,若有機會與奈良鹿見面,還是不帶食物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