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kindaichi

@kenkindaichi

斯德哥爾摩林地公墓(Skogskyrkogården)

林地公墓 (photo by the author)我不太記得當初我是如何得知林地公墓(Skogskyrkogården)這個地方了。我猜是因為我想去參觀Avicii的墓,所以我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訊息; 其中一則資訊告知,他是安息在林地公墓 (後來證明是錯誤的訓息)。

The Garden of the Women@奧爾斯多夫公墓(德國漢堡)

圖1: The Garden of the Women (photo by the author)許多台灣人對於墳墓總是很忌諱,包括我在內。也因此,除非要探訪至親好友,通常沒有人會想在裡投或是周邊逗留。相反地,對我來說,歐洲的墓園則顯得不是那麽可怕。

哥德堡群島(Göteborgs skärgård)的聯想

圖1: Hönö一隅 (photo by the author)因為某些私人因素,再加上疫情的緣故,整個博班生活在今年春天後進入一個奇怪的狀態 : 我必須到處尋找短租,不然就是得流浪投靠朋友或是沙發主。在因緣際會之下,9月中的時候,我來到了瑞典第二大城哥德堡(Göteborg)。

柏林蒂爾加滕(Tiergarten)

秋天的Tiergarten一隅 (photo by the author)蒂爾加滕(Tiergarten)在柏林是相當知名的公園。其面積在德國是排名第三大的都市公園,再加上一些知名景點就在不遠處,諸如國會大廈、布蘭登堡門、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勝利紀念柱、甚至是中央車站。

波蘭羅茲(Łódź): 眼花撩亂的後工業轉型盛宴

圖1: 羅茲壁畫 (photo by the author)羅茲在波蘭是座相對年輕的城市,它可說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蓬勃的紡織工業吸引大批人潮湧入淘金,使羅茲一度被稱為應許之地。也因此,大量的工業地景為現代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商家提供了絕佳的舞台。

波蘭羅茲(Łódź): 巴沃提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Bałuty)

The children of Bałuty, 2021 (photo by the author)羅茲(Łódź) (波蘭文發音較接近「沃區」),波蘭第三大城,對於外國遊客來說,吸引力似乎遠遠不及其他大城市,譬如華沙、克拉克夫、格但斯克等等。

戰學校

母校一隅, 2015前一陣子,因為瞥見了關於目前高中錄取標準的文章,一時興起去查了目前中部地區的排名,除了看見母校二中的排名又往後了一些,也發現學校之間互戰的文化依然歷久不衰。二中在我有升學壓力的記憶以來,就已經是「墮落」的象徵。這種說法可能誇張了點,但二中(當時的)形象就是聰明...

呂德斯海姆(Rüdesheim)的羈絆

Rüdesheim, 2019一直到我爸過世後,我才聽說,他覺得他前世是德國人。我不清楚他自己是如何推論的。但從我的角度來看,他的一些特質,確實多多少少符合德國人被外界所賦予的刻板印象: 守時、嚴肅、做事一板一眼、熱愛足球。總之,他的遺願之一,就是要將一部份骨灰,撒在這座前世家園。

用50字寫一個故事: 城市記憶

台中 2016天外天的外表並不得我的緣 但當我想回憶它的模樣時 才驚覺相片已跟著立面一起消失 成了終將褪去的過往雲煙

北國舊冰箱

舊冰箱附近, 2010以前我在瑞典的時候,曾經住過一個八人共居的房子。我的房間是由車庫改建的,但它並未與房子相連,因此我基本上是住在另一棟只有睡覺與讀書機能房子,想要盥洗或是煮飯,就必須走一小段戶外通道,才能進到主房室內。也因此即便這個房間最為寬敞,但並不搶手,而我是最後一個經朋友牽線入住的學生,所以只能「淪落」至此。

巴爾幹「壯遊」: 寫在10年之後

Kotor, Montenegro, 201110年就這樣過去了,當初想寫的遊記也(不意外地)半途而廢,許多片段早已消逝在記憶的洪流中,因此僅能以此文做一個簡短匆促的總結。2011年夏天,在巴塞隆納完成為期兩周的summer school、接著又在朋友家鬼混了兩周,我才搞定到斯洛...

暴風雨前的柏林日常

去年九月中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即將離開柏林,所以我決定趕在那之前跟他吃個飯,順道參加一個聲援難民的遊行。我們約在同志聖地Nollendorfplatz附近的一間泰式餐廳。這是一間熱門的連鎖店,適逢周末,室內室外均人滿為患。一開始我們坐在室外靠近大門的位置,但由於那個點的人群密度有...

疫情爆炸前夕的布拉格

Prague 2020本文擴充改寫自我在另一處個人部落格所發表的文章疫情爆炸前夕的布拉格 由於二房東決定到非洲與她的真愛結婚,在3月德國第一次封城前夕,取消了房子的合約,我只能待在該住處至五月底。由於法蘭克福是租屋的一級戰場,要找到合適的房子可說是非常困難。

遺憾的追尋與遠眺

Øresund Bridge上, 2017有一個大學學弟,前前後後在歐洲待了將近7年。最近他在臉書上寫到,與剛來到歐洲的時光相比,現在他旅行的目的地與當初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我不清楚是甚麼造就了他所謂的不同,但就自己的經驗來說,我也有類似的轉變。

重新(?)拾筆的新人

大家好,我是新人Kent。來自台灣,目前居住在因肺炎疫情水深火熱的歐洲。其實我在將近10年前,就曾經打算在部落格上寫一些東西。但後來因為懶惰以及一些因素,使得寫作的計畫就這樣被擱置了。一直到最近,才又重新拾起這個想法。希望這次能真正持之以恆XD。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