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師的魔法手札
治療師的魔法手札

夢想當個動畫家,平常自稱創作者,實際上是個物理治療師。 Dreaming as an animator, living as a creator, working as a physiotherapist.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magicianpt945

手札隨筆|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

(编辑过)

上週四 (2020.12.3)挑了一個平日空閒的時段,被一位大學同學揪去逛了醫療科技展。本來因為入場有點被動線及意義不明的換證氣到,不過進去後隨著映入眼簾的新奇,無奈的情緒算是馬上一掃而空。

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醫療科技展,也是第一次以醫療人員的身份參觀展覽(物理治療師+陽明碩班在學生),可以說不管是哪個領域的醫療人員都能看到與自己領域相關的科技,算是收穫不少。

從入場到出場逛了5小時左右,即使已經略過了一些比較沒辦法理解以及比較沒興趣的部分,像是基因檢測、影像判斷、手術技術、口罩布料科技之類的,但還是逛了很久。(雖然可能花了不少時間在走重複的路lol)

事前沒做任何資料收集,全程都是隨意逛,也許是因為這樣所以一切對我來說都蠻新鮮的。除了各種醫材的公司,幾乎聽過的所有大醫院(台大、新光、國泰…等)以及醫學大學也都有自己的展區,內容大致上是自己醫院系統的AI系統及研究技術,算是我比較意外的點。此外,展出的東西也是從牙線棒結合牙間刷的小設計到影像掃描或手術機台的大型展示,算是蠻過癮的。

這次主要聚焦在跟自己物理治療專業稍微有關的展覽,以及部分自己覺得比較有興趣或新鮮的部分做介紹。


運動相關

這次的醫療展,如果要舉跟物理治療最相關的,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的合作攤位大概會是其中之一。整場逛下來還是屬這邊的交流最多。

[線上體適能平台]
可搭配市面上Apple Watch或Garmin手環的WONDERCISE健身平台,而他們自家也有開發內建九軸(加速規+陀螺儀+地磁計)的手環,目的是用來判定肢段的動作。簡單來說,照著平台上的運動影片做動作會有積分,做得越正確積分越高。跟朋友只有配戴單手手環後體驗了太極的運動。目前如果只靠著感測器的方式去試圖捕捉人體動作感覺會蠻受限的,感覺至少要四肢各配置一個,不然應該不容易讓系統判定動作的正確性,但這樣又失去結合現有產品的優勢,勢必得額外再買該公司的感測器裝置(也不太確定Apple Watch的市占率高不高),想想好像還不如買個Wii或是Switch的體感遊戲來的有趣。然後也好奇為什麼國產平台的教學影片全是外國人,可能也想拓展到國外市場?又或是能讓別人覺得包裝起來更有外國進口的品質?(笑)

[真醫運動醫學中心]
第一次接觸這類的運醫中心,體驗了一下他們的步態分析系統。然後和讀中國醫運醫系的前輩們稍微小聊了一下自己的步態及足弓,被提醒到重訓時要多留意1st MTP的觸地情況,據說與大腿內收肌群的活化有高度相關。然後也聽聞了一些運醫產業的甘苦談(笑)。至於步態評估系統也不是第一次體驗過,以前上台日足部輔具課跟輔具展時就有試著體驗過了。主要是以足壓去分析步態的不對稱性,但老實說用科學的方式分析當然好,然而也不能太依賴而忘記身為物理治療師自己的慧眼跟邏輯能力就是。畢竟步態跟下肢的問題真的是蠻複雜的。

[Circuit訓練]
由RINGOAL設計的一系列智慧化器械訓練,可以用QRcode辨識使用者的資訊。以往在文獻看到的Circuit training居然能看到產品及應用,真的是沒想過。寫文章的當下稍微查了一下文獻,目前2019的meta analysis也是指出能有效減重及降低BMI,雖然印象中一次結合有氧及重量訓練的元素印象中對增肌不太有利,但畢竟主要族群應該是為了瘦身及提升活動量,我想這樣多元素的訓練反而會是好的,並且有運動的夥伴也是可以增加對運動的依從性。跟負責介紹的台中同鄉業務姐姐小聊一下,本來是外文背景的她來從事這工作這個也是出自於喜歡運動,再跟她分享我印象中的文獻資訊後她也希望我可以把相關資訊寄給她。我覺得願意瞭解到這地步這樣也算是蠻敬業的吧。(可以參考 這篇文獻

[其他]
在YouTube及發展手機App提供免費的認知功能衛教影片的WaCare平台;KinMAS整套式的10組IMU,用以推估各個關節ROM作為評估,目前正用於少部分的機構推廣(雖然我覺得感覺仍有困難);由FREE bionics生產,第一次看過可以執行等速、等張訓練的輕便式的肌力訓練機,目前正在跑醫材審核,感覺如果再發展完善一點應該有機會普及而可以使相關的研究更普遍(目前該公司有產過給SCI使用的助行設備,已經運用於臨床了)。基本上這次接觸不少跟物理治療或是運動產業蠻有關係的產品跟服務,有種看到平時瀏覽的不少paper都具現化的感覺,蠻新鮮的。

VR、AR、MR、XR

這次VR跟AR的展覽也是不少,尤其是看到一些新創公司跟台灣智慧眼鏡產業協會的展區,收穫不少。

[XRSPACE]
首先不得不提一下台灣VR新創公司開發的XRSPACE MANOVA(跟統計學無關lol),一套感覺會有前景、蠻新鮮的VR技術與虛擬交流平台。他們的主要攤位是跟運動醫學學會配合的,是這次逛展時很前面看到的產品,加上我其實對htc跟Oculus以外的VR公司完全不熟,所以印象蠻深刻的。外觀上像是無線的VIVE加上Leap motion的深度攝影機,雖然精細動作的感測看起來沒有Leap motion那麼精確,不過能做到簡單的手勢偵測應該目前也是足夠。再者就是內建的平台,印象中這樣的子建立虛擬角色做交流平台應該不是首創的概念,不過內部還有一些可以做為復健或是訓練的小遊戲,我想理想中應該是可以建立出一個包裝成度假勝地的VR的復健中心(?)不過會比較好奇目標受眾到底是老年人或是包含年輕人,而且不太確定在台灣的接受度高不高。

[台灣智慧眼鏡產業協會]
老實說第一次知道這個名稱,當下看到還以為是眼鏡類的輔具展區,結果居然是VR與AR的HMD(笑)。展區內由幾個小攤位組成,還有提供一個小區域給人坐下來聽演講。剛好蠻幸運地在高雄榮總研創中心主任楊宗龍醫師的演講開始時拜訪到攤位,就索性坐下來聽了半小時。主要內容是稍微介紹VR、AR、MR的差別及應用,雖然是醫師但講得蠻清楚的,感覺真的對這塊有愛也有研究。演講的最後介紹到即將在高榮有數位圖書館的開張,也許將來有機會可以去看看。展區內還有不少小展區,最重要的我想應該是Microsoft Hololens與5g科技的遠端醫療應用,從Demo影片看來應該已經有用在部分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區域。簡單來說就是可以透過醫師親自到個案家中,透過戴著Hololens將看到的影像即時回傳至醫院,再由接收端的醫師給予資訊,即時投影到Hololens的螢幕上,達到給予診斷或是處方的成效。自己是有在Lab玩過一下Hololens的MR遊戲,但對於其應用還很不了解,也許之後可以多留意看看相關的文獻跟應用。(可以參考 這篇文獻

其他攤位有包含長庚的手術用全息投影AR技術,可以添加額外的資訊到固定的開脊椎、開腦手術時的視野,不過前提就是目標物不可以改變位置;再來也在成大的XR store平台的攤位逗留了一下子,主要是第一次聽過有平台是專門媒合國內VR、AR供應端廠商跟臨床或是教育的需求端,覺得蠻有用的,平台還有提供一些課程,要不是加入平台的費用偏高不然實在有點想多了解看看。

[醫學解剖、手術教育]
展場裡面大概有看到2–3個以上的展區,有提供VR應用於手術教學或是解剖學習的展覽,如KYALIO,最簡單的是在執行手術時就使用360度的相機全程錄影。再者有些則是使用VR的技術建立平台去模擬開刀,(目前其實也有遊戲surgeon simulator了),或是將MRI之類的影像,用如Mimics之類的軟體建模,如智捷生醫,讓人(尤其是個案及家屬)更容易了解病灶。


行動輔具

行動輔具這次看起來不太多,簡單講一下比較有印象的。

[健走杖]
有個展區介紹了健走杖(剛好還是陽明畢業的學長), 第一次知道有日式健走與北歐式健走的拿法區別,適合的族群也不太一樣,前者手杖較垂直於地面,提供較多正向力,比較適合有需要減低膝關節受力的老年者,後者則是提供較多推進力,適合的族群較不限,也可以用於登山幫助前進。(可以參考 這部影片

[助行車]
助行車有看到兩家,wistron的產品可變行電動載具,有點像電動的助行車,平常可以當助行車,有收納功能,但也可以坐下來以後以電動的方式操控,比起助步車感覺更像電動輪椅一點,但實際上又沒輪椅穩,感覺定位有點模糊;另一家城紹科技公司的產品是上下坡可以用電動馬達輔助加減速的助行車,剛好跟同學的研究有點像所以有稍微問細節,然後發現游老師的名聲也不小。


鞋墊、枕頭

不意外地這次也有一些鞋墊跟枕頭類的產品。老實說個人對鞋墊一直是有興趣但也認為是治療的一種,需要有很妥善的評估及必要性才給比較好。這次展場裡主要只有一家富足康,但並不是治療師在顧,本來是想詢問一些產品的內容,不過問不到什麼還一直被無腦推銷,真的是很無奈(跟產品好壞無關啦);至於枕頭則是有掛名鄭雲龍,號稱可以對頸椎服貼的枕頭。平常比較少看到這樣的產品,目前除了有治療師開的睡眠顧問以外沒怎麼接觸過,感覺之後可以多留意這類型的產品。


照護機構

展場之中也有不少為了機構照護設計的東西。有些蠻新鮮的,挑一些有印象的來講。

[年長者室內移動軌跡追蹤系統]
在不少展區都能看到的AI攝像追蹤,能藉由深度攝影機的3D畫面捕捉簡單的人物骨架及地面,再藉由轉換成平面的方式去記錄空間內人移動的軌跡。(參考acer的攤位展示的demo影片,別的展區的我想原理及功能大同小異)個人覺得是還不錯,acer的系統還能判斷行走軀幹的活動程度以及由表情判斷情緒。此外有些有能偵測跌倒後自動通報求助的功能。印象某個展區是以偵測跌倒後患者舉手10秒為觸發,但我覺得跌倒後失去意識或情況緊急的機率不小(例如:心肌梗塞或是中風),實在不太有餘裕舉手才對(更何況還要10秒),既然能偵測到骨架,應該能有更直接的跌倒判定(之前看過的是沒動作超過數十秒即通報)。

[互動遊戲]
對於「枕頭戰」觸控式枕頭印象蠻深刻的,只需要在一般的枕頭內放入壓力感測器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搭配平板的遊戲可以用來互動或競賽,利用枕頭作為媒介也不用擔心可能因為長者認知功能不好而接受度差。


5G展覽

這次以5G為主題的基本上是電信公司,如中華電信、遠傳。因為5G可以傳輸更大量資料且不延遲的優點在,因此能應用於前面提到的遠端醫療及緊急救護,特別適合在醫療資源較不夠的偏鄉。在中華電信的攤位稍微詢問了一下,不同的電信公司基本上差異會是在合作的對象醫院為主,技術面沒有差太多。


3D列印

3D列印的攤位其實比想像中少一點。跟台科大的3D列印Lab聊了一下,看到蠻多粉床式噴墨(Jet Fusion)的作品,顏色蠻漂亮的,然後也有跟對方小聊一下振昇老師Lab的專長。還有一些公司跟大學研究生物列印以及手術輔助模型的,因為不是第一次看過所以沒特別覺得新鮮。


手機App

手機理所當然也是醫療科技很好發揮的平台。簡單的App像是創意數位科技公司的「RightTime — 即時」,整合了不少診所的掛號查詢系統,覺得真的蠻實用的,不曉得有沒有機會推廣到全台灣。再來還有可以判讀肺音的ARIMOD,利用錄音把波形呈現到螢幕上,讓濕囉音、乾囉音等等類型的肺音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去分析。還有一個是成大團隊開發的新冠肺炎的自填問券App,主要特別在於支援臺語的語音判讀,雖然當下沒demo到但真心覺得蠻可以推廣這個技術的。


其他

最後補充一些有趣的發現。

[數據化把脈]

在逛展時其實第一個逛到的是脈搏計。由郭育誠醫師累積大量的脈搏數據作為資料庫,發展成可以即時根據的量測脈相給予診斷。平常沒怎麼接觸過中醫的東西,但關於脈搏可以數據化並且分析這件事倒也不太意外。只是第一次有人在現場demo還是會覺得蠻新鮮的,而且的確比起西醫,相信中醫的人也不在少數。若將來脈搏計也能普及到如血壓計一般常見,能藉由脈相去檢視健康狀況,也許在預防醫學上也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防疫相關]
因為今年的疫情,這次進駐的展覽大概感覺有1/5跟防疫有關,例如口罩相關的科技就是一大宗。不過逛展還有看到一些藉由感測器運作來避免觸控的防疫用機器,如院內的繳費機,算是我覺得蠻新鮮的,想不到也有人注意到這塊。這學期剛好有上感測器的課,以現有的感測器要取代觸控我覺得絕非難事,靠著雷射或是紅外線感測應該很容易做到手勢的辨別。若是能因為這次疫情推了一把這種院內的防疫科技發展,我覺得也是一件好事。

[藥物攝像]
藥物辨別的電腦視覺也不算是很新鮮的科技了,不過一樣現場親眼看到還是會想瞭解一下。這家譜鉅科技公司是利用鹵素燈發射的雷射光所反射的程度來辨別藥物的形狀、顏色及上面的文字。目前建立的資料庫好像只有高血脂的藥物,我覺得總有一天搞不好可以進步到手機App也做的到這樣的辨別也說不定。


總結

第一次逛這種大型展,比較沒有拍照記錄。總結一下這次逛展的心得,主要是相對於輔具展而言有不少沒看過、領域內外的新鮮事物,而首次以醫療人員身分參展的經驗也很特別,基本上只要一讓人知道你是醫療人員,負責介紹的人就會用尊敬、謙虛的態度詢問你的意見。我覺得這種專業上交流挺棒的。此外陽明碩班的名聲也是不小,可惜目前還沒有在任何場所工作,無法提供名片或是把一些有趣的科技引入工作的地方,不過我想明後年應該還是會願意來逛逛。

附上一張口罩網美牆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嗇按下5次「Like」,將可以免費贊助我的文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