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開開
腿開開

程式設計師 / 奇蹟學員,喜歡健身、哲學、心靈、宇宙奧秘。「 你是心靈,活在天心之內,純粹唯心,永遠無罪,一無所懼,只因你是出自愛的創造。」

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馬太效應是什麼?|開開讀經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馬太效應由美國社會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後,被廣泛使用在經濟學領域,也在社會心理學、化學及圖書資訊學等被引用。多數人怎麼解讀聖經這則寓意?J兄又是怎麼在《奇蹟課程》教導這個觀念的呢?

大家都聽過經濟學的馬太效應,也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架構下,富者總是能錢滾錢,越來越有錢。而窮人只能用有限的時間跟勞力換錢,又因為富人已建立起了資本密集的門檻,讓窮人處於資訊不對等,導致越來越窮。

這也是一種累積優勢 ,所以富人的小孩,有很高的機率也能成為下一個富人,造成了貧富的兩極化。如果有看過《窮爸爸富爸爸》的話,可能更熟知的是 80/20法則,道理也是類似的。

心理學家Jordan B. Peterson也在他的近作《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提到,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能夠用馬太效應概括的例子。

  1. 城市人口:少數主要城市占了多數的人口。
  2. 天體質量:少數星體占了大多數的物質。
  3. 字詞頻率:每一個語言中,9成的溝通用語只需要500個字。
  4. 龍蝦配偶:雄性龍蝦透過彼此打架產生少數的優勝者。優勝者不只大腦網路改變成利於日後戰鬥的型態,更能夠吸引大多數的雌性交配。

這也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心,因為我記得我有在《奇蹟課程》看過馬太效應引用的段落。我翻了好久,才終於在補編裡找到這段話。只不過我們可以先來看聖經原文寫了些甚麼。

耶穌在馬太福音說了個饒富深意的故事,來比喻信徒要怎麼運用神的恩賜。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國王突然說要去遠行,所以把他的三個僕人叫來,賜給他們每人一枚銀子,吩咐他們去做生意。

等到國王回來後,第一個僕人說他已賺了十枚銀子,國王很高興,立即給了他十座城邑獎勵他。第二個僕人則賺了五枚,國王也獎勵了他五座城邑。

最後一個僕人說,我把銀子包在毛巾存著,怕丟失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非但沒有以仁慈的方式鼓勵這位僕人。反而把他銀子拿回去,又賞給了第一個僕人。看到這邊,我想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震驚的。甚麼?那個象徵神的國王,根本就是M型化的幫兇啊。

耶穌接著結語: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福音 第25章第29節)

查找了下一些基督教網站,他們對於解經似乎並不一致。有的資料主張神的想法與人不一樣,人總是期待被公平對待,但神則是希望有能力者才有更多機會能夠管理。如果連一枚銀子都賺不了錢,又何來管理城邑呢?這好像比較像是管理學吧?難道我們去天國也要幫神管理甚麼資產嗎?

另個資料則認為,這段故事並不好解讀,他認為「凡有的」到底是有甚麼?其實是在說「凡有在聽的」,比喻怎樣聽對於領受的人才是重點。認真小心地聽,神才會供應資源。這篇我每個字都看得懂,組成句子全然不知所以然。

最後有個資料,乍看跟《奇蹟課程》有點像,骨子裡完全不一樣。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神的恩賜,但我們有沒有付出呢?如果收藏起來不付出,可能就會失去,連你所有都要拿走。牧師接著講到好比教會分配工作,有些人不情願,能閃則閃,就不是很好。能者多勞應該多勞才是,不要抱怨。似乎聽起來有些權威感。

看到這裡,真是佩服人的智慧。同樣的一句話,也帶給人們許多不同的啟發。通常我們對於甚麼事情或是現象,比較關注的時候,就會產生相對應的心得。聽起來其實都有他的道理。

而J兄在補編的心理治療裡是這麼說的:

福音中有這麼一句話:「富有的,還要給他更多。」這話說得真好。因為他有,所以能付出。因為他付出,所以得到更多。這是上主的天律,而非人間法則。這正是上主療癒工作者的寫照。他們能給,不只因為聽到了上主的聖言,且已領悟了其中的深意。(奇蹟課程 P-3.III.5)

依舊是純粹一體,最究竟的形上觀點。不管是愛、寬恕、療癒、救恩,在無形無相之境,他們都是能夠被分享的觀念。當我們能夠給出去越多,分享給更多人,反而更強化了我們的觀念,更能感受到我們擁有這樣的觀念。

由此可知,同樣的比喻在《奇蹟課程》裡,與聖經還有馬太效應最大的不同就是天律裡,無形資源是無限的、能夠被分享的,而且越給還能得到越多。

這也是很微妙的地方。我們對枕邊人,說句我愛你很簡單,但要給他一幢房子或一輛車子,卻變得極為困難。為什麼呢?

這個物質世界中,金錢有限,時間有限,勞力更是有限。在人間法則下,我們必須爭奪有限的資源,因為不是我的,就只會是你的。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越來越吝於給予。

深怕自己擁有的還不夠。如果我們把受限的能力誤認為是真正的創造力,我們就成了總是感覺不足的窮人。

好比說我們公司旁邊就是菜市場,人來人往總是有行乞之人駐足街角。每每經過那些流浪街頭的人,都會想說我要不要施捨金錢給他呢?

當我們給出金錢而感覺有所損失,或是覺得可能被欺騙時,其實就受制於了人間法則,我們感受到自己給出後就失去了的匱乏感,因為我們把資源有限給當真了。

而J兄想喚醒我們的記憶是,我們給出去什麼,反而能感受到我們有什麼,而且真正是什麼。

如果我們認定自己沒有能力給予,給錢,或不給錢,又或該給多少錢,已然不是重點。行為並不重要,而是我們用什麼心態去「想」又或去「看」給予這件事。

我們給他錢,是同情他的窮困潦倒,還是想證明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呢?不給他錢,是因為不想幫助懶惰的人,還是憤慨自己不能跟他一樣,要到白吃的午餐?又或是嫌惡他的存在,視而不見就能避免他的遭遇發生在己呢?

當我們看清了自己內心的種種判斷,還有判斷後面緊接而來的分別取捨,反而更能知道自己到底要到是什麼。我們都想感受到愛,想感受愛的流動與富足。如果給予毋需理由,也毋需割捨掉什麼,我們還會不肯給嗎?

如果我們原本就是富足之人,「給予」,只不過是放棄那自認為不足的荒謬想法。既然我們的源頭是上主,「給出去」難道還會困難嗎?

「施與受是同一回事」。給出時,反而接受到了,這樣無形的力量,能夠同時祝福雙方,也彌合了我們與弟兄的間隙,而且形成了富足的循環。這也就是跟人間律完全不一樣的天律。

然而這邊有個誤用是,難道我們明明自身難保,還要給予別人嗎?

這種案例常常出現在親戚欠債跟我們借錢,還有去醫院照顧重病的家人等等,以及各式各樣的情緒勒索。還有,我們有「一定」要幫助別人嗎?不在形式上幫又會怎樣呢?

我們一定要記得J兄指的是心靈層次,不然又會產生奇奇怪怪的問題。諸如我該把全部存款拿出來幫嗎?或把全部時間拿出來都不用上班也沒關係嗎?

或著是,難道遇到每一個街上的乞丐都要捐錢給他們嗎?遇到每一組喜憨兒餅乾,都要買一包幫他們嗎?這些都屬於層次混肴的後遺症。

只要我們能選擇用聖靈的思維去看,在心念上不排除任何人。相對應的金錢也好、照顧也好,都是我們有限身體在無常世界裡的呈現方式罷了。

小我擅於幻化出各式各樣賺人血淚的劇情,讓我們落入無能為力的窘境,與自怨自艾的匱乏。幫不上忙,給不出來,還會被那內咎感追著跑。

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交託給聖靈吧。在心靈上認清了「不足以給予」的無意義,然後退讓下來,交託給聖靈,請祂修正我們心念上的錯誤。最後,讓祂告訴我們,該怎麼盡力、符合邏輯的去做。

如果我直覺的掏100元出來幫助他人,那很好,如果沒有,也罷。

畢竟,沒有一個弟兄跟我們是真正分離的。把他們放在心裡,當我們的看法變了,就能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褔足。

《奇蹟課程》非宗教組織、非新時代、非外星怪談、也非唯一的課程,卻是純粹一元論、必修的寬恕法門,有興趣可以在Play圖書找得到喔。
拙筆若您喜歡,還望支持∼∼∼
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不吝賜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