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秋
王立秋

一个没有原创性的人。 In the world of poverty, signlessness is best, in the story of love, tonguelessness is best. From him who has not tasted the secrets, Speaking by way of translation is best. (Jami, Lawa'ih)

怎样做文学编辑?

做好文学编辑的八个原则


秘密作者/文

王立秋/译



Secret Author, “How to be a literary editor”, The Critic, March 2022, https://thecritic.co.uk/issues/march-2022/how-to-be-a-literary-editor/。译文仅供学习交流,请勿做其他用途。


在做得好的情况下,书评前所未有地重要。



虽然有过一段漫长而多样的自由职业生涯(期间多次沦落到给国防采购制造商写手册、写期权交易的地步),但秘密作者从没当过文学编辑。


三十年前,他认为文学编辑都是卑劣、不可靠的家伙,这些家伙在蹭成名人士名气的同时,决意不让任何值得读的东西在他们负责的版面上出现。如今,在一个纸媒陷入绝境,大多数作者勉强才接受纸媒访谈的情况下,他的态度发生了一个180度的转弯。现在,他认为,文学编辑是我们文学文化的救星——他们是品味和眼力的统筹员,嘲笑他们对我们来说没好处。

另一方面,秘密作家对普通文学编辑的欣赏,并不妨碍他对这个行当的原则感兴趣。基本上,只要遵守以下原则,每个入行的人都能把活干好。

1)记住你的受众

大多数看纸媒(如果他们还会阅读的话)的读者都不是愿意花钱买书的人,他们只是对文学还有点兴趣,想从中找点乐子而已。最重要的是,你要保证:写书的,是他们听说过的作者,书里写的,是他们听说过的主题。精明的文学编辑会从,比如说,马克斯·黑斯廷斯写二战的东西,而不是尤托赛特大学的德罗恩教授关于普鲁斯特书信的论述开始。聪明的东西以后再说。

2)少放水

许多报纸和杂志有不得罪自家人的臭毛病。近来,形势少有宽松,但在过去大约二十年里,《卫报》上是不可能出现对伊恩·麦克尤恩或萨尔曼·拉什迪不敬的东西的。同样,你也不会在《伦敦书评》上读到对特里·伊格尔顿的嘲弄。就事论事,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样你才会赢得客观的好名声。在某位大人物写了一本垃圾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把这个事实告诉他。

3)用特立独行的人

对这一行来说,靠谱的、可预测的书评人写的靠谱的、可预测的书评是最没劲的。因此,要保证你用的人里至少有一个怒目少年敢跳出来说那本700多页的、被整个伦敦文学界誉为杰作的“星光灿烂”美国小说是垃圾,或萨莉·鲁尼烂到无药可救。读者喜欢并希望看到这种和潮流反着来的做法。

4)精神,就是一切!

已故的奥伯伦·沃(其时代最恶名昭著的书评人,文学经纪人帕特·卡瓦纳曾说,他一看到白纸就会想写点什么)曾坚持,评判书评人首先要看他的反应是不是生动。所以,要鼓励你的书评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必要时要敢开玩笑,面对装逼犯、“天才”和自以为牛逼的作家要绝对地不留情面。记住,就像过去马克思主义者常说的那样,文化是平凡的,在文化领域劳动的大多数人也如此。

5)不是什么书都值得评

面对一个写同一种东西已经写了30年的老油条的第17部小说,文学编辑完全可以说不。选评我们总是听人谈论的有才华的新人的首作会更好。另一方面,大佬还是大佬(参见原则一)——要是连新的尼克·霍恩比也给拒了,那就太过了。

6)读者想要基本的信息

从死忠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可悲的是,抽样显示,到书评专页来看小说书评的人关心的两个问题是:这本书好不好?它值得我花16.99英镑吗?书评可以有这种痛苦的纠结(老式的泰晤士文学增刊上的书评就这样,有时甚至到最后一句话也没有把话说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书评人应该给出自己的判断。文学编辑还应该阻止书评人写那种不把书放到首位,只顾自己开脑洞,或借题发挥自说自话(他们可能会大谈自己上一部作品的主题,哪怕被评论的书只和他的东西沾边)的小作文。

7)吵一架也没什么不好的!

最好不要没事找事,但你要是有两位真的互相看不顺眼,又能在争论中管好自己的大佬的电子邮箱,那鼓励其中一位让另一位下不了台,然后再约另一位写回应也没什么不好。

8)要让年轻人说话

任何一个称职的文学编辑都应该雇几个认为所有现代文学都是垃圾并对业内资深人物心怀怨恨的愤怒的年轻人。信不信由你,他们才是未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