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justsoso
ijustsoso

墙内人

2009-2018旧作

见老友

一杯浊酒半日闲,故友相逢笑谈间。

夜漏频闻还尚早,冬风乍起不觉寒。

2009-2-2


踏莎行

家距市近,有闲宅地一方,或可筑小室几间,闲时居此读书,可为一乐事也。

小院一方,疏竹篱菊,树荫花下闲几许。

诗书掩卷静无声,微风了似邻家语。

黄叶碧天,落花听雨,雪来炉暖青州曲。

若如小舍避光尘,陶公何必归田去。

2009-2-5


论人难

论天论地论人难, 盖棺宜须待百年。

少俊汪家真壮士, 身前周某骂汉奸。

现代史的史家不好做,记事尚可公允,论人却难持平。自古以来,论人就是一件难事,圣人都叹道“患不知人也”,何况我们这些愚夫们呢。盖棺定论这件事,大概是不可靠的,白居易就说过这种观点,他曾问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虽然论人难,但总不能不论,不然,史家们岂不是要多了很多无聊的闲愁,我等俗人们也少了很多八卦的谈资了吗?据我看来,要论定某一个人,应该等他入土为安后再等百来年,这样就会稍微靠谱一些。因为,一人刚刚归西,他的儿孙朋辈们却仍然活蹦乱跳,我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老念头自然会掩盖甚至歪曲某些事实,这样自然就影响人们的判断。特别是对一些有权有势的名人们来说,这种影响会更大。所以,对于当前还活得不亦乐乎的名人们的“自传”“他传”来说,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姑妄看之罢了。而这里我提出个百年的时限,是因为百年后大概此人的儿孙辈朋友辈们应该大都盖了棺了,这样少了顾忌,很多被刻意隐瞒的事实也自然就会浮出水面,我们也就更能客观全面的评价此人了。当然,百年的时限也不是绝对的,可视情况缩短或延长,如某些政治家政客们的资料,非等到改朝换代不能示人,这个时间就不好说了。普通来说,对于一个人,知其平时所言,观其平生所行,听其熟人所评,也就能八九不离十的知其何许人了,前提是拿来判断他的言行评价的资料必须是可靠的,如没有十分把握,那我们只好耐心地等个百八十年,等待时间的过滤,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到那时再来判断了。当然,那时候,判断的人不是你我,而是你我的孙儿辈了。

2009-02-13


戏题

衰世多出大奸邪,何必痛打文怀沙。

聪明人寻聪明道,昏妄众信昏妄夸。

好戏本可就剩饭,拆台无从伴凉茶。

春来花开池水暖,或可别日听虾蟆。

自注:衰世——“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淆而五声可铄也,似治世之希声;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戮之权不告于君,不告于大夫,不宣于司市,君大夫亦不任受。其法亦不及于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才者自度将见戮,则蚤夜号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则蚤夜号以求乱,夫悖且悍,且睊然眮然以思世之一便己,才不可问矣。向之伦,聒有辞矣。然而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2009-02-25


仿杨公宪益体二首

莫言

自古文人不自由,强争自由砍尊头。

承平盛世沉疴久,且做愚公看冠猴。


两会

八方富贵又登临,洗耳恭听具美文。

百姓难寻三代表,千金易进九华门。

谁说地产加天价,总怕公仆减日薪。

阔论长篇终述毕,倏忽四散待明春。

2009-03-05


戏题六首

弹琴

士人爱雅乐, 群处喜拂弦。

清琴多难做, 高调容易弹。


口疮

目赤腮红口长疮, 妙语翩翩今犯难。

熟读马列革命著, 不如牛黄解毒丸。


海派

今朝盛世有奔头,国语无妨洋话溜。

怎奈乘桴叹古今,难得镀金争先后。

特级芝士爱楲包,高等华人宠物狗。

大好青年弄海潮,无能老朽喝陈酒。

注:芝士:cheese。爱楲:LV。


酒肴

河蟹真美味,下酒最合宜。

酒过人消散,只留满地皮。


俎肉

涂炭生民如奔狗,盛世乱世皆俎肉。

从来杀贼不杀王,哪见鄙者堵枪口。


政策

红朝气象新,廷庙多能臣。

照章办私事,依法治国民。

2009-03-07


何满子 记重逢

四十年来家国,岁华匆过难寻。

对霜月几回涕泪,又谁人可听闻。

陋室青灯独对,小窗残叶相亲。


再见早成鹤鬓,老来依旧乡音。

一片相思无限恨,怎消悲泪沾襟。

无奈只余尘梦,觉来何处销魂。

注:先祖父1948年去台,1987年回乡探亲,整四十年,1989年3月间去世。父亲早年诗中多次流露思念之情,无奈而悲切,如今是二十年祭日,特做此以纪念。

2009-03-13


晨小雨忽又雪

岁腊邀君君未至,春花欲放见君来。

非为锦绣着心做,只是蝉纱任意裁。

2009-03-24


豪门婚宴

春池渌水影悠悠,贵邸新人乍见羞。

乞米民工夹道看,几家欢乐万家愁。

2009-03-28


春夜雨

幸有楼高可避喧,诗书斗室远尘樊。

潇潇洒洒三更夜,郁郁沉沉百舍园。

素幔倾身听万籁,孤灯弄影满阑干。

谁人共赏钧天乐,梦里罗衾尚耐寒。

2009-03-30


闲钓

巨野河边困欲眠,清风无意动鱼弦。

偶听云雀三两次,暖翠春烟亦可怜。

2009-04-05


读书

少小冲闲老大催,春风去岁愿重来。

安身尚有提鸡力,系命从无贯斗才。

梦里虽然青箬笠,生平恐怕老书呆。

谁人洞晓三千界,一物微知亦快哉。

2009-05-04


哀汶川

如何不能忆旧姿,春去无处寄相思。

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垂泪到今时。

2009-05-12


高莺莺骨未寒又出邓玉娇,一叹

巾帼一怒刀还耻,天下士夫羞欲死。

未了息氏又聂罃,新朝依然写旧史。

2009-05-17


拟五古

丸丸高崖松,遥遥望平原。

清风相与语,云鸿过长言。

盘根无沃土,难为枝叶繁。

遗世当独立,岂可慕庭园。

峭壁无佳处,看尽断残垣。

2009-05-18


初夏暴雨

暗无天日溽暑蒸,万里当时若噤声。

霹雳忽从风暴至,人间暂且会清明。

2009-06-19


秋风清

秋凉落,似伤神,云看天尽处,书读有情人。

才听帘外豆花雨,忽忆江南鲈与莼。

《荆楚岁时记》说:“八月雨,谓之豆花雨。”白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写道:“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萧条“。

2009-09-13


小室

小室尘喧难避隐,经年雨晦到如今。

清风冷月三秋夜,黄卷青灯一素心。

2009-10-15


无题

桂子飘香梦五更,依稀景色画难成。

残枝叶落春伤早,万籁空蒙昼未明。

子敬琴音调不就,长干竹马去无声。

耽眠醒素寒侵帐,且待朝阳暖古城。

2009-12-07


观《南京气温骤降 外来民工冻死于地铁桥洞》有感

其一

少陵悲秋已千年,今得广厦万万间。

可怜门门皆朱色,天下寒士无欢颜。

其二

万厦千阁耸碧霄,金陵王气未曾消。

后庭玉树今犹在,且把新朝做旧朝。

2009-12-17


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无耻有滥言,苦心谀尧天。

忽而塞茅厕,可笑只数年。

2010-01-18


南歌子

卧听窗外雨,

更深不忍眠,

江南淑景忆年年。

应梦里重归去,

水波烟。

2010-01-20


过山师

路过山师,游校园,见音乐系前一玉兰,花开满树,又听琴声杳杳,满面和风,真觉春来也。

琴声寄风杳如真,白玉镶成一树春。

先圣从学师襄子,弹曲亦知作曲人。

2010-03-30


常识救国

我曾经读《资治通鉴》,有一个记载至今印象很深,原文如下:“自隆安以来,中外之人厌于祸乱。及玄初至,黜奸佞,擢俊贤,京师欣然,冀得少安。既而玄奢豪纵逸,政令无常,朋党互起,陵侮朝廷,裁损乘舆供奉之具,帝几不免饥寒,由是众心失望。三吴大饥,户口减半,会稽减什三、四,临海、永嘉殆尽,富室皆衣罗纨,怀金玉,闭门相守饿死。”《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四》是说当时三吴之地遭受孙恩卢循之乱,人口大减,经济崩溃又加上政府腐败不堪的社会场景。历史功过不必评论,但“富室皆衣罗纨,怀金玉,闭门相守饿死”,这一句却颇震动我心。这句话从侧面给我们一个提示,那就是,即使经济再发达,没有最基本的粮食保障,一切都是空谈。反观中国现在之景况,已经到了需要引起我们警觉的地步了。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可谓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刺激的人人都骚动不安。但细看我们经济,繁荣的多是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昌盛的多为国有企业而非民营企业。这样的经济繁荣如同一个多彩的肥皂泡,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破裂。我这样的论断,肯定会有很多主流经济学家驳斥,如果我们从最基本的常识开始推论一下,那就一目了然了。

常识一: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保障生存,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是粮食。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一个国家若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是要有足够的粮食保障。

常识二: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衣食住行等相关物质生产的发展。

当然,这里不涉及那些境界极高的人,已经脱离物质束缚而能幸福生活的高士们,毕竟他们人数极少,不影响总体推论。另外,也先不涉及精神层面的需求。第二个常识告诉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生产的提升。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都是由实体经济产生的。由此可推论出,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一个例外就是房地产的发展,现如今,房地产已经不能算是实体经济,而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投机市场,可归到虚拟经济里面去了。对于非投机的住房用户来说,为了住的需求不得不拿出毕生积蓄投入到这一虚拟经济中,而且毫无回报,从这一点来说,其生活质量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大大降低了。另外,又由于权贵资本家的巧夺豪取,中国绝大的财富集中到了极少数家庭手中,平民百姓在财富并没有绝对增加多少的情况下,还要受经济泡沫带来的盘剥,这几十年来能说百姓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吗?

对于中国的现状,我们仅仅先从这两个最基本的常识来进行分析,其他诸如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高层次的诉求先不涉及。从两个常识来推论,中国经济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粮食安全保障问题,一是实体经济发展薄弱问题。

先看中国的粮食保障,现在已经有目共睹,粮食安全问题早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年年强调18亿亩红线,开始粮食补贴以鼓励农民种粮,种种行动表明中国的粮食生产并不安全。耕地的流失,生产设施的落后,生产效率的低下,加之种粮的无效益,种种因素都是严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大问题。而看现在国内资金投入的结构,大部分资金都流向虚拟经济和房地产、基建等行业,投入到农业的资金比例微乎其微。有一则财政部的新闻说“2003年至2008年的6年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894亿元。”这些钱与投资在房地产的资金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西南大旱就暴露出我们的粮食安全保障是多么的脆弱,这与以色列的农业正好成鲜明对比。

第二大问题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十年来,中国的虚拟经济大大发展,资金多流向虚拟经济,很多从事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企业感到无利可图,也纷纷将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中来。中国的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投机经济,金钱的价值与实际的产品价值逐步的分离开来,巨大的金钱量已经不能代表相对应的物质量,也就是说经济出现了巨大的泡沫。存在巨大泡沫的经济繁荣实际是一种虚假的经济繁荣,冰岛的国家破产正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如果这两大问题不解决,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推论出来,虚拟经济越来越繁荣,投机行为越来越多,从事实体生产的越来越少,粮食越来越没有保障,国愈富而民愈穷,最终当经济泡沫被戳破之时,不乱则已,一乱就是大乱,那时候,“怀金玉,闭门相守饿死”的场景也就不远了。

2010-04-02


外来和尚定律及其条件

我们有很多古老的智慧通过谚语流传下来,历经很多年代依旧闪烁着光芒,“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便是一例,在现代的学术界有很多的例子可以验证它的正确,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海龟”与“土鳖”在评定职称上的差别对待,“海龟”要容易的多。还有现在很多大学的引进人才制度也是在职称评定上偏向于引进的博士和博士后,一来便授予副教授的职称,而对于本校相同研究业绩的博士和博士后则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和条件进行评定。对于某个共同体重视被接纳为内部成员的外来者甚于内部成员的现象,我们可称之为外来和尚定律。何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悖,因为已经成为内部成员的人所具有的社会资本(通过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源——林南)要远远大于新来者,按照逻辑来说应该更容易获取地位和声望,何以不如新来者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外来和尚定律”要成立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上来了,凡是定律成立,总需要些必要条件,外来和尚定律也一样,我细细想来,大概以为需要下面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外来和尚原来所处的寺庙的声望要高于新进寺庙的声望。这样一来,新寺庙的人便会对外来和尚产生积极的期望,认为他会比新寺庙的和尚强。(虽然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心理,其实却是犯了典型的层次谬误Ecological fallacy的错误,即基于群体的统计数据对其下属的个体性质作出推论的错误)

第二个条件是新进寺庙的人没有获得外来和尚完全的个人信息(品行与真正念经水平的信息)。英国有个谚语“No man is a hero to his valet(仆人眼里无英雄)”,《圣经》中也有类似的话,“A prophet is not without honor,save in his own country and in his own house.(先知不无荣光,只要不在故乡)”,是说在熟悉的人的眼中非凡之人的卡里斯玛式的“神性”会荡然无存的。所以说,如果外来和尚是新进寺庙所熟悉的人的话,就难以产生积极的期望,即使外来和尚带来一个光鲜的履历。而不熟悉的话,光鲜的履历就会加强这种积极的期望。

第三个条件,也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就是不存在完全客观的评价念经水平的评价体系。假如存在这样的评价体系的话,就可能不再有积极的期望的产生,外来和尚和本寺和尚的念经水平会很容易的作出比较,只有外来和尚的念经水平真正高于本寺和尚,新寺庙才会欢迎和重视外来和尚,否则即使外来和尚来自名寺,师从名师,也不会获得积极的期望,自然不会得到重视了。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对于人的评价中,这样完全客观的评价体系并不存在,所以奠定了外来和尚定律成立的基础。

当然,外来和尚定律是存在时效性的,只存在于新寺庙接纳外来和尚使之成为本寺庙一员的过程中,当外来和尚逐渐被新寺庙的和尚所熟悉了的话,原来的积极的期望或者能实现,或者成为失望,外来和尚定律也就失去效用了。

2010-05-21


无题

且做江湖散漫仙,扁舟醉卧自安眠。

云来云去轻轻雨,水落水起淡淡烟。

欸乃歌随朝雾至,竹枝曲与桨声连。

正逢一刹真世界,何必诗书度残年。

2010-05-25



被建构的生活和被异化的人们

许多的中国人对卢安克的生活选择迷惑不解,甚至一些有着龌龊阴暗心理的人不怀好意的妄加揣测。我不相信卢安克的解释所有人都能理解,卢安克似乎也不指望被理解,他只希望不被关注,然而,这一点在中国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因为他的生活选择实在是违背我们的“常理”。

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无时不在被一种“好的生活标准”所包围、所劝说、所鼓动,这些标准我们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只有达到这些标准的人才是成功的,才是优秀的,才是被羡慕的,才是应该得到尊敬的,这样的人理所当然应该是幸福的。所以,作为“正常的”和“优秀的”你,就应该遵循这样的标准而努力。卢安克之所以如此广泛的被关注,就是因为他大大的违背了这样的“标准”,从而激起了国人无尽的好奇,好奇是热情的动力,所以有了人们持久的探究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实在是我们畸形社会的反射。

我们的社会,既经历着现代科技的冲击带来的物质现代化的转型,又牢固的维持着反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文化和心理。这样就形成一种奇异的景象:日益繁荣的物质生活之下是日益被异化的人们。在物质的现代化中,却是人的退化。大众逐渐失去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逐渐模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变得像疯狂的赌徒,红着眼睛躁动不安的去追求物质带来的快感。在这样的大众集体的狂欢中,一个“好的生活标准”被建构出来了,权力、金钱、美色、房产、存款、车子......这一切成了生活的全部。口耳相传、热烈讨论和大众传播,各种的手段都调动起来,来为这“好的生活标准”大力鼓噪,这一标准已然成为这畸形社会的共同认知,特别是越“文明”越发达的地区,这样的认同更加强烈,“文明”生活中的人们认为追寻这样的生活才是正确的选择,才是“理性”的选择。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智者在百年前就开始忧虑这种“工具理性”带给人们的并非是幸福,而是不可挣脱的枷锁。枷锁中的人们却是不自知的,反而怜悯起没有枷锁的卢安克的自由了,这实在是只有畸形社会才有的笑话。

现今的中国,大众的生活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被建构成固定的模式,批量的生产,可怜的孩子们从睁开眼开始,就已经预备好被推进做好的铁笼之中,而我们的政治制度,正是这流水线上强劲的推动力,推动着我们的社会走向畸形和异化。在异化的社会中,正常者便成为了异类,生命的思考者便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还好,主流并不等于全部,异化的社会中总还有正常的人们。他们已经开始反思我们的生活,已经开始思考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古人的智慧和外人的智慧被拿来作为思考的土壤,其中小小的思想种子总会长成参天的大树。那时,人们在这样的大树下听着啾啾鸟语,闻着馨馨花香,内心安乐平和,大概谁也不会再想起卢安克了。

2010-05-29


学术作为志业的生活

如果将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看作是一段有限长度的极细的管道的话,那么人类总体的生活轨迹就是一条无限延伸的巨大管道。个人生活的千姿百态,自然反射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大体一类的生活是相近的颜色的话,那看这个巨大的管道,也同样是五彩斑斓的。而以学术作为志业的人的生活,在这管道中一定是最不显眼的部分。你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就选择了一种孤寂的、冷清的而自我具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普罗大众式的,只能是极少数的人所能拥有。而稀少并不等于高贵,也无须羡慕,它仅仅是一种自具特色的生活形态而已。九十年前马克思·韦伯在给青年人的演讲中就提到:“学术生涯乃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当年轻学者要我对他们进大学教书作些建议时,我几乎没办法负起鼓励之责。”他在这次名为《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中,以近乎无情的客观道出了这种学术生涯的局限性和个人之于整体生命的无力感。自然的,每个人之与宇宙都是一粒微尘,无论你生命如何光辉绚烂,在宇宙洪荒中却无限小到近乎没有。但韦伯又说,当一个人将学术作为精神上的志业,发自内心的献身于学问,那么,他将获得一种“人格”,能够提升自己达致“高贵与尊严”。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所拥有的精神境界,这不关乎所从事研究学问的深与浅、真理性的高与低,这是一种生活的意蕴。也因如此,以学术为志业的生活注定是冷清与孤寂的,它与世俗的喧嚣、热闹无缘,它的精神是独立的,思想是自由的,它凌驾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之上,它质疑世俗所习惯的,探索世俗还未知的,它获得的快乐并不多于世俗,但它精神的苦痛却大大少于世俗。它所要的物质需求,不超过能够保持机体康健和工作顺利进行的需要之上,而世俗所渴求的名利,却是它的一种负担。当你真正以学术做为志业的时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无时不羞愧于自己的局限和无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真理的化身”和“至上的权威”皆不是你所扮演的角色。这也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生活,简单到纯粹的地步,外人看来好似具有了清教徒般的宗教色彩,其实是一种误解,它一样具有世俗生活的温情,一样不缺少悲喜爱恨。它并不高于其他的生活,它仅仅是人类生命洪流中的小小支流,它忠于所选者,也被所选者所忠。

2010-05-31


后悔的痛苦

生活的复杂在于人生道路上充满了岔路,而岔路的选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就是在一个个的选择过程中,向着自己的幸福或者不幸的生活前进着。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的痛苦,有时候便来源于对于过去的选择的假设,总以为如果选择了未选项会达致更好的生活。这些多是对眼下的生活不满的人常见的痛苦之一,这是一种后悔的痛苦。人生的幸与不幸,生前总不好判断,就如蒙田所说的:“不论命运女神对他露出怎样美丽的面孔,人决不能自称是幸福的,只有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才见分晓,因为世事变化无常,稍有波动情况立刻起变化,与以前迥然不同。”人生的幸福活着时候虽然不好判断,但对于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的好与坏,却有一个大体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对于走过道路的后悔的痛苦的多与少。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自己人生之路应该是满意的,他的人生中应该很少后悔的痛苦,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的夫子自道就表明了这点,这也是人们熟知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然大多数人是达不到他这种境界的,自然免不了这种后悔的痛苦。有这样的痛苦并非全是坏事,因为后悔的痛苦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后悔是因为自己的懈怠、懒惰或者分心而导致现在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目标而消极的后悔是这样的,认为因为过去的某一个选择的不正确,使自己失去了垂手可得的富裕体面的生活。这样的痛苦中多包含着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积极的后悔可以鞭策激励今后的人生,消极的后悔会使得今后的人生更加消极。

有着坚定人生信仰的人很少后悔的痛苦,他们的信仰在人生长路上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在每次人生的选择中,都是依照同一个信仰的标准去选择的,即使遇上贫敝困厄,一样安之若素,烟雨任平生。信仰如此重要,可使得贫而乐,富而好礼。惠特曼就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信仰正是消除后悔的痛苦的最佳良剂。后悔的痛苦的根源实际是人的欲望不满足的痛苦,超出自然生命的欲望是这些痛苦的根源。信仰则会限制过度的欲望,中国的圣贤告诉人们“过犹不及”,西方的圣贤教给人们“恒久忍耐”。当我们有了选择的自由的时候,生活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何减少后悔的痛苦,如何过上满意的生活,或许先人们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生活的复杂在于人生道路上充满了岔路,而岔路的选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就是在一个个的选择过程中,向着自己的幸福或者不幸的生活前进着。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的痛苦,有时候便来源于对于过去的选择的假设,总以为如果选择了未选项会达致更好的生活。这些多是对眼下的生活不满的人常见的痛苦之一,这是一种后悔的痛苦。人生的幸与不幸,生前总不好判断,就如蒙田所说的:“不论命运女神对他露出怎样美丽的面孔,人决不能自称是幸福的,只有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才见分晓,因为世事变化无常,稍有波动情况立刻起变化,与以前迥然不同。”人生的幸福活着时候虽然不好判断,但对于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的好与坏,却有一个大体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对于走过道路的后悔的痛苦的多与少。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自己人生之路应该是满意的,他的人生中应该很少后悔的痛苦,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的夫子自道就表明了这点,这也是人们熟知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然大多数人是达不到他这种境界的,自然免不了这种后悔的痛苦。有这样的痛苦并非全是坏事,因为后悔的痛苦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后悔是因为自己的懈怠、懒惰或者分心而导致现在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目标。而消极的后悔是这样的,认为因为过去的某一个选择的不正确,使自己失去了垂手可得的富裕体面的生活。这样的痛苦中多包含着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积极的后悔可以鞭策激励今后的人生,消极的后悔会使得今后的人生更加消极。

有着坚定人生信仰的人很少后悔的痛苦,他们的信仰在人生长路上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在每次人生的选择中,都是依照同一个信仰的标准去选择的,即使遇上贫敝困厄,一样安之若素,烟雨任平生。信仰如此重要,可使得贫而乐,富而好礼。惠特曼就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信仰正是消除后悔的痛苦的最佳良剂。后悔的痛苦的根源实际是人的欲望不满足的痛苦,超出自然生命的欲望是这些痛苦的根源。如丰特奈尔(Fontenelle)说的“A great obstacle to happiness is to anticipate too great a happiness.(通往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对幸福的苛求太多)”信仰则会限制过度的欲望,中国的圣贤告诉人们“过犹不及”,西方的圣贤教给人们“恒久忍耐”。当我们有了选择的自由的时候,生活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何减少后悔的痛苦,如何过上满意的生活,或许先人们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2010-06-06


蝜蝂情结说

柳宗元写过一篇小寓言,叫做《蝜蝂传》,原文第一段这样写的“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他写这篇寓言本是讽刺当时那些对于财富贪得无厌之人的,但现在看来,我却觉得不仅仅是那些贪婪之人,而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种蝜蝂情结。

那何谓蝜蝂情结呢,就是一个人对于某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的贪求。如葛朗台之于金币、唐吉珂德之于荣誉、秦始皇之与永生、汉武帝之于武功、唐太宗之与名声......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不落后。当不是对于名利的贪求时候,人们把这种情结宽容地称之为“癖好”,如书虫买书、收藏家购文物、发烧友升级音箱之类。由于物质财富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是匮乏的,某些人占用的太多就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生存,所以在人类的集体进化过程中自然演化出来对于人类集体的生存和延续有利的文明成果,那就是对于物质财富以及与之相关的名声权力过度贪求的批判,这样的文明内涵无论中外都是一致的。这样人作为个体所具有的贪婪本性就被文明以及从文明中演化出来的道德、风俗、禁忌(taboo)所制约,避免因个体的贪婪导致整体的覆灭。所以,因为有了这样的文明环境,我们对于贪求名利者是鄙夷轻视的,而对于追求其他事物的人却相对宽容,甚至赞赏。所以“贪欲‘这个词语,多是对名利的贪求的特指。其实无论贪求名利还是其他,都是一样的蝜蝂情结,只是文化赋予了不同的道德解读。

相对于其他文化类型,佛教是最为出世的,如此也对于人生的解读最为透彻。佛家把“贪”视作“三毒”之首,“十恶”之一,把“求不得”看作是人生八苦之一。“贪”就是蝜蝂情结的根源,人或多或少总有,由此也就产生出人的境界高低之分。贪欲之大小与道德之高低的关联,也是基于人类整体生存理性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在此文化熏陶之下,人们已经认为是想当然的,并不深究其根本,所以常常看到“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而感到莫名惊诧。当然,也不是说看清了人的蝜蝂情结便可以肆无忌惮的去求名求利,实际上对于名利欲望的克制反而会提升自身的生命品质,容易获得相对幸福的生活,此已超出本文的议题,不再多说。

2010-06-07



南歌子 初夏夜雨

楼高轻黯淡,云浓压语声,

难得细雨伴长更,一点青灯欢喜带愁生。

笑语传瓜架,清凉透豆棚,

韶光唯有梦求成,枕畔微风低语伴遐征。

2010-06-09


含蓄及其不合时宜

在现在这样一个速食面的时代,含蓄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就如拉面馆里挂出鱼翅的菜单。

含蓄是一种文化特质,也是审美的标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这就是含蓄之美。达西不动声色地解决了伊丽莎白的妹妹乔治亚娜私奔的问题,并不向心爱的伊丽莎白透露分毫,这就是含蓄的文化特质。达西的表现是西方的贵族文化,虽然传统中国没有西方的贵族制度,但在文化中却有相通的贵族精神。圣经里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里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不都暗含着含蓄的精神吗?

然而含蓄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标准,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合时宜了。伟大的红朝,在前三十年,成功的割断了中国文化的命根;在后三十年,又成功的将“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温、良、恭、俭、让”的做人标准打翻在地,踩上几脚。文化的颓废,生活的加速,使得人们再也无力和无暇去品味欣赏含蓄之美了。沈复和陈芸已经无人再提,而拜金女和炫富男成了流行时尚。男女的相会,第一次亲吻,第二次上床,第三次打胎,颇符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妙理。而那些恪守旧道德的人们,则被潮流推上了岸,只能站在岸边望洋兴叹。含蓄被异化成了虚伪,而虚伪却美化成了内涵。于是乎,大师之泪、唱鬼之诗蜂拥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如今的红朝,欲望在赤裸裸的涌动,丛林法则在畅通无阻的运行,它们源于动物,却低于动物。动物只是遵从遗传的机制、自然的法则,是无意识的追求,而人却是撕开文明的面纱、捅破社会的规范,是有意识的掠夺,难怪《疯狂的石头》里面道哥悲愤地喊着:“禽兽不如!”

2010-06-10



读陈寅恪先生书信集

乱世书生太惨怜,徒然宝剑未成篇。

寒云冷夜单飞雁,骤雨狂风一束烟。

有意如何长乐老,无情怎可地行仙。

才如大海难安处,贫病交侵泣杜鹃。

李商隐 (唐)《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拟古

小室独自卧,悠然是心闲。

更喜窗外雨,帘幕听潺潺。

暂忘光尘苦,无忧世事艰。

神游八荒地,胸藏万壑山。

床头展黄卷,谈笑皆古贤。

当生不满百,覃思度万千。

可笑凡夫子,痴羡负郭田。

宝玉无永时,虚名如云烟。

不见黄金屋,白骨只一廛。

2010-07-25


夜读《吴宓日记续编》第一册

甲子相逢会往贤,三更雨伴不知眠。

如狼改造真惊怖,类犬卑恭太憯然。

圣主天威销草命,神州士气断余弦。

偶观室外凄凄色,两代犹同一片天。

2010-08-24


步全国青联委员、民建中央文化委员王孺童居士韵

佛家居士喜迎春,趋步琼林染世尘。

菩萨何须空异色,氍毹即是戏中人。

诗心冠冕昭明月,忠胆堂皇掩北辰。

太乙山居延命寿,此生定可做党臣。

2011-07-01


贺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祖国繁荣遍地春,知恩难忘感前尘。

开天辟地九十载,德政泽民亿万人。

构建和谐昭日月,科学发展耀星辰。

此生纵有千年寿,尽献苍生作党臣。


王庆卫兄步韵

友党非为营苟计,比邻幸有几家村。

收拾肝胆勤相照,打叠心意奉一尊。

座上何须称假子,堂前久已作灰孙。

欣逢四海升平日,唱罢红歌面有春。

2011-7-1


初雪

无意新寒起三更,清晓白素未织成。

羔裘暖衾高堂卧,不闻人间凄瑟声。

2011-11-29

论大片

雷同大片年年演,影帝艺术不新鲜。

现时盖棺已定论,何须蓍蔡待来年。

自注:两会今天结束,温总理照例记者会。

2012-03-14


夏至

暑酷难消夜与晨,昏昏世界满埃尘。

清风乍现皆痴念,澍雨来归妄费神。

后羿无心追赤日,苍生有意待阳春。

何如暂避深山去,也做观棋断斧人。

2012-06-23


打酱油

敌进咱就退,掏光来养秽。

君子只动口,说到他羞愧。


批判很严厉,精神咱胜利。

演出到此止,明天上新戏。

2012-09-11


无题

十载无潮湘水流,湘妃点点意悠悠。

忽闻小女盈盈语,扫却人间几许愁。

2014-02-11


5月27日,因待遇发放问题,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教师集体讨薪,事件在网上发酵后,引发大量关注。

五洲撒钱友邦仍惊诧

六安讨薪家奴莫唏嘘

2018-05-29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