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班
學院掃地機器人
學院掃地機器人
時代遊戲
中共倒了才能有針對各種議題的運動,各種社會改革運動的空間才會被撐開。但如果到天天要站隊,我相信你應該是會站對隊的人。
作者不斷地強調詢喚運動的意識形態非常重要,並且認為遊戲化以及去中心化是運動“右轉”的原因。針對第一個問題(意識形態是否重要?)以及第二個問題(運動“右轉”的機制),我必須說很難同意作者的觀察。
首先是意識形態是否重要,作者認為重要的原因是這會在世界史的脈絡下留下痕跡並且讓右翼更為張揚。但我們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到底左翼/右翼是在指什麼?當任何人指摘左翼運動的無差別暴力,並且以日本赤軍作為例子時,“左翼”的回應總是說這是右翼語言去簡化了各種在地左翼。同理,要說香港的運動右轉其實是受到某種世界性的右翼運動的影響,這說法對我來說跟說香港運動是被美國CIA支持差不多可疑。在運動劇碼上的拿來主義與挪用不等於某種意識形態的轉向,更不要說到底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運動,作者這段沒有說服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運動是左翼的能保證什麼嗎?比較容易成功奪權嗎?可以在奪權後產生比較平等、良善的體制嗎?還是這只是運動者或是理論家們自己的道德潔癖?我當然同意意識形態重要,因為這關乎到運動之後對政治權力的想像,但用美國/歐洲討論的右(種族主義/anti-antifa)與左(到底內涵是什麼我根本不知道)來界定一個從市民權利運動(以作者的標準來說可能超右的)而起的全社會革命,到底要達到什麼正向的批判效果?
第二個是機制的問題,如果說作者想討論的右轉是針對JP Morgan banker的“返大陸”嚎叫與丟傘或是舉個美國旗。我覺得這要討論的其實是運動劇碼的激進化以及市民對於激進化拒馬的接受度。線上世界的討論或許重要,但在地面發生的,成天被警察拉、吸催淚彈這類具體的身體感受才是激進化的主因。那種被警察揍的恐懼感是會烙印在身體上的,這種恐懼會讓人接受各種攬炒法。這篇讓我最不滿意的是討論意識形態右轉什麼的,但關注點都只放在運動者(以及國際右翼)的論述與劇碼。觀察這些東西當然只能得出這種“香港很右,所以運動很右”這樣的結論。說得直白一點,人都要被打死了還管左右真的是不太道德的事。
至於最後說香港的左翼式反省可以為印尼、伊拉克的運動帶來啟發...這種直接針對政權正當性而來的革命情境如果真的要有什麼啟發的話,那就是香港人做對了大部分的事 - 找強權、尋找地緣政治缺口以及讓對立的政權看起來像是瘋了般。要說這個說法是一個"no alternative"的說法倒也是沒錯,蘇聯的左翼革命都是在德國刻意放行共產黨人來削弱沙俄在一戰上的能力而有突破口的,運動到了這種程度要不去倚賴強權間的破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吧。
但最後,我可能少數跟作者有的共識就是:中國共產黨不倒,運動不會好。
作者不斷地強調詢喚運動的意識形態非常重要,並且認為遊戲化以及去中心化是運動“右轉”的原因。針對第一個問題(意識形態是否重要?)以及第二個問題(運動“右轉”的機制),我必須說很難同意作者的觀察。
首先是意識形態是否重要,作者認為重要的原因是這會在世界史的脈絡下留下痕跡並且讓右翼更為張揚。但我們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到底左翼/右翼是在指什麼?當任何人指摘左翼運動的無差別暴力,並且以日本赤軍作為例子時,“左翼”的回應總是說這是右翼語言去簡化了各種在地左翼。同理,要說香港的運動右轉其實是受到某種世界性的右翼運動的影響,這說法對我來說跟說香港運動是被美國CIA支持差不多可疑。在運動劇碼上的拿來主義與挪用不等於某種意識形態的轉向,更不要說到底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運動,作者這段沒有說服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運動是左翼的能保證什麼嗎?比較容易成功奪權嗎?可以在奪權後產生比較平等、良善的體制嗎?還是這只是運動者或是理論家們自己的道德潔癖?我當然同意意識形態重要,因為這關乎到運動之後對政治權力的想像,但用美國/歐洲討論的右(種族主義/anti-antifa)與左(到底內涵是什麼我根本不知道)來界定一個從市民權利運動(以作者的標準來說可能超右的)而起的全社會革命,到底要達到什麼正向的批判效果?
第二個是機制的問題,如果說作者想討論的右轉是針對JP Morgan banker的“返大陸”嚎叫與丟傘或是舉個美國旗。我覺得這要討論的其實是運動劇碼的激進化以及市民對於激進化拒馬的接受度。線上世界的討論或許重要,但在地面發生的,成天被警察拉、吸催淚彈這類具體的身體感受才是激進化的主因。那種被警察揍的恐懼感是會烙印在身體上的,這種恐懼會讓人接受各種攬炒法。這篇讓我最不滿意的是討論意識形態右轉什麼的,但關注點都只放在運動者(以及國際右翼)的論述與劇碼。觀察這些東西當然只能得出這種“香港很右,所以運動很右”這樣的結論。說得直白一點,人都要被打死了還管左右真的是不太道德的事。
至於最後說香港的左翼式反省可以為印尼、伊拉克的運動帶來啟發...這種直接針對政權正當性而來的革命情境如果真的要有什麼啟發的話,那就是香港人做對了大部分的事 - 找強權、尋找地緣政治缺口以及讓對立的政權看起來像是瘋了般。要說這個說法是一個"no alternative"的說法倒也是沒錯,蘇聯的左翼革命都是在德國刻意放行共產黨人來削弱沙俄在一戰上的能力而有突破口的,運動到了這種程度要不去倚賴強權間的破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吧。
但最後,我可能少數跟作者有的共識就是:中國共產黨不倒,運動不會好。
在線討論香港住屋權與土地大辯論的前言
那個研究是針對香港的。我覺得這種把土地當成一種階級流動的希望這點,其實是漢人社會的普遍現象。只是香港由於各種制度性原因(例如港府的收入一大部份是仰賴土地相關的收入,從賣地到交易印花稅)造成低價抬升到讓中產夢成為不可能,地產轉變成為一種後危機的救命索。
至於在台北成家立業這點,很明顯的趨勢是往新北還有桃園轉移。這從人口變化趨勢就可以看出,台北市人口是在減少的,新北跟桃園在成長。
那個研究是針對香港的。我覺得這種把土地當成一種階級流動的希望這點,其實是漢人社會的普遍現象。只是香港由於各種制度性原因(例如港府的收入一大部份是仰賴土地相關的收入,從賣地到交易印花稅)造成低價抬升到讓中產夢成為不可能,地產轉變成為一種後危機的救命索。
至於在台北成家立業這點,很明顯的趨勢是往新北還有桃園轉移。這從人口變化趨勢就可以看出,台北市人口是在減少的,新北跟桃園在成長。
「過了一天來收割」
我覺得@黎恩灝 比較想強調的側面,也就是affordable resident在台灣其實都不是公共討論的重心。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這對居住於台北的人來說不算是大問題,對於不是居住於台北的人來說還算合理。而房子買不起這點當然是個問題,但是要把買不起房跟住的窩囊還是不一樣的事,一個月薪三萬(台幣)的大學畢業生,大概可以花8000跟別人合租到一個還算不錯的地方,在這樣的條件下,普通市民的居屋權利要成為一個討論熱點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香港的住房問題,我前陣子有聽過在北卡大學讀傳播博士的曾仲堅分享他研究的成果,他認為70年代以後房屋在文化論述上成為一個「成為中產」的證明,也提供了香港人一個希望。換句話說,霸權性的論述是,在香港這個自由市場的開放社會下,房屋是一個基層爬向中產的階梯。即便到了今日,大家明知房屋買不起但還是抱持著只要有下一波SARS來,我還是可以爬上這個階梯。一方面,房屋以往是一個成為中產的希望;現在房屋成為將人擺渡過危機的希望。講這個文化面的東西是想要表達,在普通市民的眼中,住房從來不是一個普世的權利,反而相反:住房是一個成功的證明也是一個危機時的保命索。或許該問的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轉化這種文化論述,進而讓住屋權成為一個feasible的論述策略?
「過了一天來收割」
我覺得@黎恩灝 比較想強調的側面,也就是affordable resident在台灣其實都不是公共討論的重心。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這對居住於台北的人來說不算是大問題,對於不是居住於台北的人來說還算合理。而房子買不起這點當然是個問題,但是要把買不起房跟住的窩囊還是不一樣的事,一個月薪三萬(台幣)的大學畢業生,大概可以花8000跟別人合租到一個還算不錯的地方,在這樣的條件下,普通市民的居屋權利要成為一個討論熱點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香港的住房問題,我前陣子有聽過在北卡大學讀傳播博士的曾仲堅分享他研究的成果,他認為70年代以後房屋在文化論述上成為一個「成為中產」的證明,也提供了香港人一個希望。換句話說,霸權性的論述是,在香港這個自由市場的開放社會下,房屋是一個基層爬向中產的階梯。即便到了今日,大家明知房屋買不起但還是抱持著只要有下一波SARS來,我還是可以爬上這個階梯。一方面,房屋以往是一個成為中產的希望;現在房屋成為將人擺渡過危機的希望。講這個文化面的東西是想要表達,在普通市民的眼中,住房從來不是一個普世的權利,反而相反:住房是一個成功的證明也是一個危機時的保命索。或許該問的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轉化這種文化論述,進而讓住屋權成為一個feasible的論述策略?
香港暴動案辯護的重要性
但陪審團可以決定最後要用甚麼法例嗎?還是那是控訴方才能主動決定,陪審團只能被動的決定是否成罪。
但陪審團可以決定最後要用甚麼法例嗎?還是那是控訴方才能主動決定,陪審團只能被動的決定是否成罪。
另外是個人對於"批評法庭"的一點意見。之前做研究跟寫評論時找過好些香港法學者的法律論點,我有個很明顯的感覺是,不論那個學者的觀點如何的自由派(例如陳文敏或是戴耀廷),他在做法律論述時不會明白著批評法院(特別是CFA)的見解。像是劉港榕案中發展出的人大常委有"全面且可隨時自由行使"的釋法權力,這個意見基本上不會被法學者所挑戰。
相比起同樣是普通法系的英國或是美國學者,這種服從法院論理的特點我真的只有在香港學者身上看到;更不要說整天引用德國美國論點來攻擊法院判決的台灣了(在台灣的公法跟刑法學界,服從法院判決論理的學者有很大機會會被看不起)。這點上,我覺得這是法律人作繭自縛,連菁英之間的論戰都不敢挑戰法院權威了,在公共討論上當然是更窒礙難行。
另外是個人對於"批評法庭"的一點意見。之前做研究跟寫評論時找過好些香港法學者的法律論點,我有個很明顯的感覺是,不論那個學者的觀點如何的自由派(例如陳文敏或是戴耀廷),他在做法律論述時不會明白著批評法院(特別是CFA)的見解。像是劉港榕案中發展出的人大常委有"全面且可隨時自由行使"的釋法權力,這個意見基本上不會被法學者所挑戰。
相比起同樣是普通法系的英國或是美國學者,這種服從法院論理的特點我真的只有在香港學者身上看到;更不要說整天引用德國美國論點來攻擊法院判決的台灣了(在台灣的公法跟刑法學界,服從法院判決論理的學者有很大機會會被看不起)。這點上,我覺得這是法律人作繭自縛,連菁英之間的論戰都不敢挑戰法院權威了,在公共討論上當然是更窒礙難行。
感謝詳實的介紹,我有一個簡單的訴訟程序問題。請問下香港的陪審團可以影響到量刑嗎?還是主要影響的方式是來自於適用法例的差別(例如暴動罪與聚眾滋擾罪的法定刑期就差很多)。
感謝詳實的介紹,我有一個簡單的訴訟程序問題。請問下香港的陪審團可以影響到量刑嗎?還是主要影響的方式是來自於適用法例的差別(例如暴動罪與聚眾滋擾罪的法定刑期就差很多)。
关于中国内地高校学生打破沉默的成本及最近相关事件,首先需要做一个分类和梳理
其實這工會一開始是因為減薪而開始的,組織起始的人大多是法律跟社科這類導師跟學生關係比較不緊密的科系,也著重在校園勞動跟不當解雇等等勞權議題。一開始還常常被組織內的生理女性說這工會有點性別盲LOL
其實這工會一開始是因為減薪而開始的,組織起始的人大多是法律跟社科這類導師跟學生關係比較不緊密的科系,也著重在校園勞動跟不當解雇等等勞權議題。一開始還常常被組織內的生理女性說這工會有點性別盲LOL
重新思考「新聞自由」如何適用到「囧星人大戰UDN」
其實你寫得很清楚了啊,新聞自由就是拿來面對政府的一個武器而不是拿來說自己可以用任何方式寫任何議題的權利。用任何方式寫任何議題的權利是言論自由。
而相同的,傳統上言論自由也是面對國家時主張的不被審查不被禁止的自由(題外話,臉書審貼文這事件帶出的是私人公司如果壟斷公共言論場域到某個程度後,是不是需要如同政府所設立的公共言論場域一樣不可以限制內容)。私人本來就沒有任何強制手段可以把人逼到侵害發表言論的自由。如果有,應該主張恐嚇罪。顯然囧星人沒那個能耐要聯合報交出稿,這題跟新聞自由或言論自由根本沒關係。不給看稿的理由是行動自由,而不是言論自由。
那囧要求看稿怎麼了嘛?我覺得也沒什麼,他應該要受訪前就講好訂個契約之類的,現在就可以提告求償了。
其實你寫得很清楚了啊,新聞自由就是拿來面對政府的一個武器而不是拿來說自己可以用任何方式寫任何議題的權利。用任何方式寫任何議題的權利是言論自由。
而相同的,傳統上言論自由也是面對國家時主張的不被審查不被禁止的自由(題外話,臉書審貼文這事件帶出的是私人公司如果壟斷公共言論場域到某個程度後,是不是需要如同政府所設立的公共言論場域一樣不可以限制內容)。私人本來就沒有任何強制手段可以把人逼到侵害發表言論的自由。如果有,應該主張恐嚇罪。顯然囧星人沒那個能耐要聯合報交出稿,這題跟新聞自由或言論自由根本沒關係。不給看稿的理由是行動自由,而不是言論自由。
那囧要求看稿怎麼了嘛?我覺得也沒什麼,他應該要受訪前就講好訂個契約之類的,現在就可以提告求償了。
中共倒了才能有針對各種議題的運動,各種社會改革運動的空間才會被撐開。但如果到天天要站隊,我相信你應該是會站對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