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o
Marino

夢想成為瘋子的凡人,IT低級代工白領。 喜自言自語、閱讀、作夢,以及有規律的事。 馬特宇宙檔案館志願研究員

香港 2020 網上書展 :Marino 願望書單 (Part 1)

由於疫情失去實體書展的2020 ,但還是可以在網絡上暢遊書海,支持香港出版,珍惜所餘無幾的言論自由。

以下書單以香港出版、香港本土思潮文化為主。

大部份沒看過/未到手,也沒有任何合作,不能為內容或質素背書,只作為 2019 - 2020 的一份參考記錄。


亮光出版社

拼命無恙 林夕

做一個有用的好人,先要拼命無恙,只要對自己人生沒有失望,對世界就不會絕望
——獻給此時此刻「心痛,因為心肯痛的人」。
當我為那些恐怖直播令眼睛紅著入眠,為陌生得何其熟悉的逝者傷逝時,我最親的至親忽然離世。
個人白事與眾人大事交集一起的痛,都因為愛。
愛,提醒我們曾如何死去活來,所以要努力過活,拼命做人。
在非常時代,更要保住生活日常。
那麼,直到現在此刻,我痊癒了嗎?還沒有,不著急,也不忍心痊癒。
身為《拼命無恙》的作詞者,我會說,我不會做個放下「她」的我。
身為這《拼命無恙》這本書的作者,我記錄了「你的力量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的第一手體驗,也體會到「無力感」的力量、愛與痛並存共生的真相。
想保無邪之軀,還是必須好好過下去。

我所痛愛的香港|再版 林夕

作者書中的序,已把此書的主題,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007年出過一本書叫《我所愛的香港》,當時有朋友說這書名改得不好,為什麼?那人呸的一聲,都沒有人愛香港。噢,即是說,這書名不合時宜。
其實,自2003年之後一直發展下來:守護、捍衞、爭取,都是愛之所致,十年一瞬間,今天怕得不到的真普選,怕終將失去的價值觀,正應了那句: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登什麼對,不就是港人與港的生死契闊與子偕老?
2014 年,是我城關鍵年,崩壞已經開始,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書名《我所痛愛的香港》,再也不能說不合時宜了。愛前加個痛字,與什麼屈原體的憂患意識無關,千 萬,別;說坦白點,只是為了劃清界線,別讓人誤會是愛港力愛港之聲之流出的愛港文宣。今時,愛港愛國都別有深意,說不好,聽不得。」……
我城,2014,我所痛愛的。
有時候,有時候,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崩壞如是,痛愛亦如是。

老實說想看/擁有書是因為作者,能寫下這樣多引人共鳴的歌詞的人,文字也一定有他的魔力吧。

不愛,就不會痛,人如是,香港如是。

那動人的時光:我在反送中運動的信仰記錄 陳韋安

二零一九年,對香港人來說是特別的一年。
這一年的社會運動,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呢?
《那動人的時光》記錄了陳韋安於二零一九年反送中期間所寫的文字、信仰的記錄。
陳韋安認為:「作為有信仰的人,過去不只是消逝的歷史,它在上帝的手中成為我們今天生存的力量,以及將來的想像
我們雖然不能改寫過去,也對將來模糊不清,但是信仰的文字卻叫『過去』成為今天的力量,並為將來帶來基督的盼望。『那動人時光不用常回看』是我在二零一七年雨傘運動三周年培靈會的講道題目。是的,我曾說:『那動人的時光(kairos),不用常回看。』面對眼前的當下,遠比回味動人的過去更重要。不過,在基督的時間下,往事卻有它回味的價值——只要我們確認自己活在主耶穌基督的當下。
如今,又另一個三年。我們仍然站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沒有方向。『一年了,香港轉好了沒有?』此刻,我們似乎仍看不見。沒有答案,沒有結局,沒有可見的將來。
不過,盼望卻猶存。
我想,這就是這份信仰記錄留下來的目的。」

作者陳韋安是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臉書專頁的主編,這個專業是作為一個前基督徒的我,難得看得下去的宗教專頁之一。也是流堂 Flow Charch 的主辦人,致力把離教者帶會教會(雖然不包括我 XD

也是 寫給你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 的聯合作者,這本書對我過去的信仰疑惑,是有解答一部份,也是我喜歡且印象深刻的書之一。

選擇這本書,多少是因為對作為 (非主流 )基督徒的作者,在 2019 對信仰有怎樣的理解多少有點興趣吧。

不認真香港圖鑑

《不認真香港圖鑑》結集了Nothing Serious對香港日常生活細微的觀察,以具風格的畫風將生活在香港的點滴記錄,可能是描述與家人的相處、朋友間的共識、成長的掙扎、青春的回憶、打工的無奈、追求夢想的激情……

就插畫,喜歡的會很喜歡,我是喜歡的那派。 作者專訪

消失中的香港|新版

此書為《消失中的香港》新版。
面對著城市飛快的發展,事吉茶記雖然深感畫畫的進度追不上拆卸的速度,但仍努力以城市寫生記錄香港。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關心這個城市的香港人,眼見近年自己成長的地方中,好些舊社區和值得保留的舊建築因發展而相繼消失,難免感到十分惋惜,想到如果把它們畫下來,就算無法在現實中保存,也至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把它們存留在紙上,作為這些『有故事的石頭』曾經存在過的見證,也希望觀眾在看到我們的畫作後,會多點珍視我城的種種風貌和故事。」

在回憶中,以為一直不會改變的香港已漸漸變成書中的記錄和影像,那也只好多收藏這些記錄吧。

有情香港故事 梁科慶

作者在流轉的歲月裡,活在風雨飄搖的時空,以短篇小說,給香港的星斗小市民,並香港做了一個文化記錄,展現一個個很地道的香港故事集,讓現在的你我他,更明白這個城市的過去,或許會看到她的未來。

一些關於香港的、細碎的故事。


蜂鳥出版

《社運心理學》 Lo’s Psychology

承蒙蜂鳥出版於8月時的邀請,Lo’s Psychology有幸出版第一本書籍 — — 社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Movement)。這本書籍主要用真正的心理學知識簡單解釋在社運環境下發生的社會現象,希望為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社會運動。

如果關心香港社運也對心理學有興趣,這本書應該會是有趣的參考讀物。

《警國論》 林慎 (San Lam)

「國本為警,警為本國。」──林慎
現代警察跟主權國家相輔共生,
唯警察的認受性不是與生俱來的。
當警察認受出現危機,社會秩序與文化文明如何維持?
當「警察淪為國家機器」一說成為主流,我們到底正面對甚麼問題?
由古希臘到十七世紀的法國,
再到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出現「警察」一詞,
警察的角色至今理所當然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惟其功能在歷史中不斷演化,未見止息,使人容易渾忘它的前世今生。
從社會學角度觀看,警察延伸自公權力,演繹合法武力,
但武力的使用何謂恰當?何謂不當?
若使用武力時欠缺正當原因,「沒有警察,何來治安?」一說還是否正確?
警察人數及裝備提升、警權擴張,將為社會、人民帶來甚麼影響?
從文化角度觀看,
《無間道》到《毒戰》,警察亦經常出現在本土文化意象中,
我們可以怎樣理解警察在虛構及現實中的意義?如何與他們的認受性扯上關係?
劍橋大學法律學院犯罪學家林慎以分析哲學的框架,建立正統遊戲,再從合法性、程序公義、分佈公義和表現四個層面切入,重塑警察正統論,放諸世界各地以至今日香港都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他帶領讀者對警政活動、公權力作深邃思考甚至主張,抵抗成為文化庸人的命運。

也是一本裝備自己的理論讀本,畢竟只有憤怒作為反抗過如單薄。

夢繪書店

年初一紀事相集-修訂版(合作項目) - 90後社會紀實

90後社會紀實在2016年時,出版了《年初一紀事》,事隔兩年後,我們再版,希望再一次重現真相。
2016年年初一至年初二黑夜,旺角發生一場衝突。
人類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模糊,主流媒體提及的「真相」佔據所有的記憶。
在這本相集,我們嘗試不給予文字描述,只是展現照片、時間、地方,把當晚身處於旺角的兩位攝影師眼前的年初一事件,一一重現在大家面前。
Over the night following the Lunar New Year in 2016, chaos broke out in Mong Kok. As the people’s memories fade over time, the “truth” reported by the mainstream media has occupied their minds.
By showing the photographs with time and location but less words, we try to reveal what our two photographers witnessed through their eyes during those dark hours in this book.

不想真相被歷史埋藏,就必需一直重複述說。
2014 如是、 2016 如是, 2019 也如是。


突破

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 譚蕙芸

2019年6月,因著一條準備修訂的法例,引起了一場從來沒有人預計、如此波瀾壯闊的反修例運動。
一個週末接一個週末,一百萬人遊行,二百萬人遊行,一百八十萬人流水式集會;至後來一日接一日,不同的晚會,各區的連儂牆,手牽手的人鏈活動,午飯時的「和你lunch」,聚集各個商場高唱反修例歌曲──數以萬計的市民以不同方式向政府吶喊,表達自己的訴求。
政府最終撤回了修訂《逃犯條例》。然而,撤回以外,警方發射了萬計的催淚彈、橡膠子彈、海綿彈,布袋彈以至實彈,對白衣人衝入港鐵車廂襲擊視而不見,有警員走上車廂胡亂揮棍,甚至進攻大學校園;很多示威者被捕、受傷,甚至在示威現場受重傷後離世──很多人恐懼、流淚,晚上睡不著。
這是很多人看報導、看直播知道的。
身為記者,也是大學講師的譚蕙芸,走進了不同的示威的現場,觀察雙方的行動,記下了重要的歷史時刻,但筆下寫得最多的不是衝突的大場面,而是那些鏡頭不會聚焦的小人物──他們或者是陪著兒女出來遊行的父母、為了支持黃店而改變生活習慣的退休夫婦、大腹便便仍然參加遊行的準父母,又或是因社會運動而收入大減卻繼續抗爭的勇武、衝突之後開車送年輕人回家的義載司機,甚至是不懂誰對誰錯卻又無法置年輕人不顧的的士司機。
面對無盡的黑夜,看似暗昧的眾星,越發閃亮。最終讓人無法忽視。

偶然會從轉發中看見作者的文章,也會忍不住轉發的衝動。
有時候,就是文字比影像更鮮活。

失聲香港 阿果

二〇一四年之後,社會瀰漫著一股無力感。這種無力,來自個人,也是源於集體,延伸至各個層面。有人覺得荒謬的事接二連三,反對之後既然一切如舊,就心灰意冷,拋下一句這裡已經不是我的地頭,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模式 。
走入本應多元開放的流行文化世界,商業決定一切,愈來愈單一的路線,已經容不下半點的曖昧。曾經被萬人追捧的明星,變成了官方代言人。有些發表自己意見、呼籲粉絲登記做選民的藝人,因著被攻擊,首先刪文,繼而道歉。在主流的路愈見狹窄的同時,有人離世,有人金盤𠺘口。眾聲喧嘩,彷彿只是一個想望。
回望媒體,依然是大眾的詬病,為了追求點擊率,常常八卦當新聞,小事變大事,樂此不疲。與此同事,又有些媒體,堅持宗旨,做好節目,卻一再被有心人攻擊,直至停止製作。
過去的幾年,因為無力,所以沉默。很多人聚眼於小生活,不理大時代。
直至二〇一九年,情況不同了。有些人開始尋回屬於公民的聲音,在各方各面東奔西走。有些人在滿佈禁區的工業中,不甘走上大路,另闢蹊徑。有些人不再把記者與狗仔隊混為一談,視記者是公民社會的第四權,良心的象徵。
無論社會、流行文化,抑或媒體,一切迥然不同。曾經閉口的,今日發聲;曾經暗淡的,今日有光;曾經遠離的,今日重新走近。
這無疑是值得興奮的時刻。然而,這樣的日子,未必是常態。時勢分秒變遷,甚至往往向我們期望的反方向前進,但過去的一段日子,很多人都以行動說明,日子或者從不容易,或晴或雨,或明或暗,香港人的聲音從不微弱,站在旁邊的,亦不只一人。
「雨過天晴」、「守得雲開」這些字詞,從不適用於現實中的香港,但即使沒人知道今後路況如何,至少我們可記住前面那些失聲的時刻、開聲的興奮。然後,我們仍要找回力氣,重新上路,還得靠自己勤練聲線,練好肌肉,以及不忘初衷。──阿果

此時此刻,香港已全然失去免於恐懼說話的自由,那也只好回頭望望,事情是怎樣發生的。

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 陳嘉銘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動物?──簡單以喜歡或不喜歡說明,抑或有其他方法?
無論喜歡、不喜歡,抑或害怕動物,不容置疑的是,人類與動物同為這個地球(或者城市)的使用者。然而,一直以來,我們有意無意把自己與動物分開,僅看寵物為城市的一員,而其他的看他們為城市的入侵者,所以遇見野豬要報警,在西貢看見了牛會驚叫。
我們忘記了怎樣與動物共處,更以一個奇怪的目光看待動物。是以,我們最常「看見」的動物,來自報章上一幀幀血肉模糊的照片──有人虐殺貓狗、有車飛撞野生牛、僅有的中華白海豚受傷……
其實不止於此。若然細心,我們身邊常常有動物的蹤影──家裡的寵物(主要貓狗)、城市動物(西貢牛)、野外/野生動物(熊貓),甚至每日餐桌上吃的。也就是,討論動物,其實不限於喜歡不喜歡,牽涉的還有很多日常。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率先談「論述」,有了論述才會知道之後所討論的是什麼。除了討論切身的動物議題,身兼影評人的作者,更藉著影像、報導等媒介,了解動物如何透過媒體再現。

身為地球的一份子,關心社會的同時也應該關心動物吧。

突破也是 Breakazine 的出版社,雖然有基督教背景,Breakazine的選題也很別具一格,最近因為國安法而停刊,十分可惜。現在過期刊物依然能在網上購買,推薦大家購入有興趣的題材支持一下。


玻璃樹文化

中信圍困日記 中信圍困團隊

有人說612揭開了整場運動的序幕,亦有人說612是大規模警暴的開始。究竟612事件當日發生了甚麼事?為何中信圍困事件的當事人會稱當時是生死一瞬間?到底612當日中信大廈裏面是甚麼景況?我們收集了超過30名612當事人,以日記形式,還原真相。

也是關於某一天,某些人眼中,值得被記錄的真相。


格子盒作室

《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 周家盈

《書店現場──香港個性書店訪談札記》 周家盈

「期許人們關注香港書店的生態而非疲態。」──周家盈/《書店現場──香港個性書店訪談札記》

好像是2019 年才開始更了解一些小店老店,包括書店。
覺得每間獨立書店都是寶藏。

觀城記 天航

近觀、目睹、鳥瞰、眺望,他既隔岸觀火,又親眼見證......
天航以十五個短篇故事,道出城市繁華背後的一些事與一些情。
置身繁華城市,紙醉金迷,浮光掠影,唯有自己的感覺才是最真切的。
──你快樂嗎?
──生活壓力大嗎?
──你對未來充滿希望嗎?
人活著最大的荒謬,就是有錢而不快樂。鍍金的金,只是表面好看,並不是真金,一遇紅火,頃刻熔滅。我們都不要「鍍金的繁華」。
《觀城記》[增訂版]
加量收錄天航兩篇新著文章〈白色巨債〉及〈島嶼天哭〉,同時留存初版十五篇寫於二〇一二年的短篇故事。
書內每篇文章的書寫念頭,均由作者有感於城市裡某種現象而起,都曾經是城裡人們談論過的新聞話題,哪怕事情都已過氣成舊聞了,那些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當下看來,仍然鮮活。
既是香港人,也是台北人,且看看天航抒發愛恨一個城市的理由。

喜歡香港,也喜歡台灣,很好奇故事會帶給我什麼感受。


上面的推薦跳過了幾間出版社:

  • 白卷出版社:流行讀物為主,也有本土文化,比較好入口
  • 熱血時報:不論立場,出版物有值得參考之處
  • 手民出版、香港文學館:偏文學/文化研究,不太吸引後天理科腦
    香港文學館的《方圓》雜誌有點吸引
  • 創造館:《香港重機》繪本對男生應該挺吸引的
  • 香港中文大學、城大出版社:有很多寶藏
  • 次文化堂:有一種微妙的不吸引年青人看的風格,有陳雲大師(? 
  • We press:有點貴但的確精美
  • 升出版/Levelling Up:很多李怡的書,但我實在不熟李先生
  • 美藝畫報社:喜歡編畫作品的簡約童趣

如果喜歡這篇書單,歡迎給Like。
如果希望推薦書籍給我或有其他感想,敬請留言交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