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zan
Makzan

我管理世界職業技能競賽之網站技術項目、舉辦本地設計與開發賽事、開課分享技術心得。一個用網頁來表達自己的作家。

資訊工作枱處理(前)與工廠庫處理(後)

大家有沒有試過,當工作遇到未想通的問題時,放下來,然後會在散步時、洗澡時、或在進行另一項活動時,腦海會突然閃過突破解決的靈感。這就是在大腦內被動思維在工作。我們往往在被動思維時,能有較大的思考突破,又或者在睡眠後頭腦變清醒時,大腦內的思維突觸能有突破性連結。在被動時,那些大腦內的突觸不再只集中在微觀區域,而是更大範圍的點亮,從而有更大機會觸發跨域跨越的連線,得出突破所需的靈感。

我日常處理不同的資訊/雜訊,大致會想像他們在兩個狀態之間游離:前與後,工作枱面與工廠庫。

前,物理上就像我們的工作枱,生理上就像臨時記憶。輸入和輸出都在這𥚃發生。

後,是工廠庫,庫即作為儲存,不是靜態的儲存,更像混凝土攪拌車,或潮汐般將海床的礦物向上帶般,是會持續發酵的。

工作枱(前)與工廠庫(後)

輸入

我們每天有很好不同的想法,有用的我稱為靈感,沒用的我稱為雜訊。而靈感可能和當下的工作有關,亦可能和當下的工作無關,無關的,我稱為分心

輸出

臨時工作枱,除了作為輸入外,亦作為資訊處理,處理過程是前,處理後,如果向外發送,就是輸出;處理後,如果向後儲存,就是工廠處理過程的一部份。像機器學習的 EPOCH 般,完成一次更新處理紀元,我稱為一次處理迭代

儲存不靠人腦記憶

數據,在經過分析處理後,才成為有用的資訊。當每天不同的想法、靈感、構想,未能馬上進行時,我們便需要一個工廠地方來儲存它們。而這個儲存,不應是人腦的記憶,因為人腦不擅長記憶,人腦擅長思考。

工廠庫的被動處理

資訊放在工廠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這些資訊被動地在腦內發酵。我們的思考,分為主動思考被動思考。兩者亦呼應資訊處理的前與後。

當我們在主動進行某事時,屬主動思考,資訊亦放於工作枱前處理,此時我們的集中區域是眼前的工作,微觀地能處理好,但視野會集中在眼前。而當處理完後,資訊便放回工廠庫,大腦亦開始被動地運作,工廠庫啟動起來。

大家有沒有試過,當工作遇到未想通的問題時,放下來,然後會在散步時、洗澡時、或在進行另一項活動時,腦海會突然閃過突破解決的靈感。這就是在大腦內被動思維在工作。我們往往在被動思維時,能有較大的思考突破,又或者在睡眠後頭腦變清醒時,大腦內的思維突觸能有突破性連結。在被動時,那些大腦內的突觸不再只集中在微觀區域,而是更大範圍的點亮,從而有更大機會觸發跨域跨越的連線,得出突破所需的靈感。

主動思考(集中)及被動思考(跨越)

第二腦袋 Second Brain

但資訊放到腦內做被動運作,也會有大腦不可信的問題。即在背景運行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因其他前台的分心雜項而使此背景思維慢慢淡忘。又或者重新將資訊從工廠庫取得放回前台的過程,需要大腦努力回想,做成 Context Switch Overhead(我稱為工作環境切換損失

這亦是現時流行的第二腦袋(Second Brain)所針對解決的議題,近年有不同的研究使用一個或多個筆記軟件作為筆記儲存的方法。

於我來說,我從十年前使用 Evernote、至 DEVONThink, Bear, Roam, Obsidian, Logseq 等,甚至自行撰寫了八個版本的自用筆記軟件後,悟出以下道理:

軟件不重要,長遠能儲存的格式及使用它的思維才重要。

軟件只要符合功能及喜好需求,符合自身習慣使用便可。但思維,則是知道現時當下能集中的,只有前枱的現有資訊處理,而其餘的,應能安心放在工廠庫中。

安心

安心很重要,這是為甚麼當我的 Apple Notes 三部機都顯示同步完成但總筆記數量不同時,我就知道 iCloud 不是能安心存放的地方。這亦是為何最重要的資訊,我都會放在 Basecamp 的原因,那個不易被更改,並有 Until the end of Internet 的承諾,兼十五年前的 Basecamp Classic 仍然在運行的承諾兌現,讓我安心將其成為我的工廠庫。

— 麥麥寫的 麥誠 Makzan,2022-01-25。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