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泥
豆泥

分散式自治實踐與研究者,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喜歡討論,請別客氣與我討論。

何謂韌性內容生態?快評 Matters 遭受 DDOS 攻擊事件

Matters 的韌性內容生態,成功抵禦裴洛西訪台期間的駭客攻擊。分散式儲存與應用服務,是台灣目前數位發展立即可見的需求嗎?誰必須扮演激勵角色。

Matters 是一個部落格服務,主打去中心化寫作社群與內容生態,使用者以中文書寫為主。根據共同創辦人劉果與官方文章資料,Matters 從 7/28 開始到 8/5 受到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經由團隊努力維護,網站服務還可使用。


8/3 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訪台,各大社群平台出現大量協同性發文攻擊,政府網站遭受 DDoS 攻擊,甚至台灣公共場所電子看板被駭客入侵,相關文章請參考劉致昕於報導者於 8/5 發表的《網軍現身──裴洛西來台揭開台海網戰序曲,「混合戰」將如何發生?平民與企業如何應對?》

這與 Matters 有何關係? Matters 由於分散式儲存特色,吸引許多敏感言論至此發表文章。最近熱門的文章為《客观评价习近平(四万字,慎读)》,這篇由化名「方舟與中國」於一月發表的文章,總閱讀累計時間已超過 1,000 小時。一般文章閱讀累計能超過 1 小時已經能上熱門了,1,000 小時在該平台歷史紀錄上名列前茅。

實在很難不將地緣政治與駭客攻擊聯想在一起。根據劉果文章,這次 DDoS 攻擊 IP 來自世界各地,且均匀分布。劉果表示:「虽然 Matters.News 历史上遭遇过几次 DDoS,但这一次时间最长、流量最大,前后持续9小时,峰值达到每五分钟五千万次请求。」

黑熊學院與台灣民主實驗室的沈伯洋日前於臉書貼文表示:「駭客攻擊很少成為資訊攻擊的『終點』,他大部分都是戰爭的起點,甚至戰爭爆發前3-4個月的事情。」為何看不見的政治力量非得在此時攻擊內容新創?這是重要議題,但我沒有能力討論。在駭客攻擊稍微停歇的今天,我想要討論何謂韌性內容生態,Matters 的案例不啻是台灣這個數位島嶼接下來即將面臨的日常前奏。


Matters 目前使用兩種分散式服務,一為 IPFS(星際文件儲存系統,背後為 Protocol Lab,且有 FileCoin 代幣經濟),一為 LikeCoin 區塊鏈。官方文章載明,「IPFS 的去中心化的內容存儲及分發系統,令創作不受制於任何平台,獨立性得到保障」,而「LikeCoin 以寫作者創造力為衡量的加密貨幣,以收入的形式回饋給作者。」

此前多數使用者因著 LikeCoin 獎勵而來,因 LikeCoin 幣價由於Cosmos 生態系統性崩跌離開。不可否認 LikeCoin 與上頭的最大應用 Matters 高舉著「創作有價」的大旗,吸引許多的「數位新移民」理解 web3 原生精神,我也因此投入運用 web3 新興科技實踐於數位公共場域。

這一年來我從 Medium 跳槽到 Matters,累積寫了十四萬字。選擇 Matters 而非其他部落格,主要原因不是因為 LikeCoin 激勵措施,看的是 Matters 背後的 IPFS 儲存服務。這次 DDoS 攻擊正好驗證了分散式儲存的韌性。

Matters 替文章儲存於 IPFS 節點中

駭客(或網軍)DDoS 的目標不可能是分散式儲存節點,這太耗費成本,所以只能攻擊 Matters 的前端服務。在此情境下,使用者不必擔心自己的文章消失,只要你有儲存指紋,隨時可以回去 IPFS 找到自己的文章;且最近 Matters 整合了 LikeCoin 的 ISCN 服務,理論上我們可以可簡易的透過檢索尋找文章。如果不懂 ISCN 的人,可以將 IPFS 文章視為「書籍」,ISCN 視為「ISBN 國際書碼」,視為元宇宙的書籍元資料(Metadata)。

LikeCoin 與 FileCoin(IPFS)有不同的去中心維護機制,不在此詳述。Matters 橫向運用多鏈多樣性,創造多元宇宙(Purality)特性,讓整個文本存取的技術系統極富韌性,被惡意騎劫的成本大幅提高。

在後人類世,我相信社群文化是被其底層技術大大影響的,Matters 的中心化寫作社群與內容生態正在被這些底層技術與「事件」給塑造著,駭客推了生態一把,這只不過是 Matters 使用者在接下來漫漫長路的一次「資安演習」。

既然去中心化的文本無法攻擊,駭客只好攻擊 Matters 的「中心化」前端服務。Matters 由於是新創企業,無法做到大企業的多伺服器維護狀態,所以容易因刻意針對而產生遲緩。這正是劉果在《关于 DDoS 与去中心化的碎碎念》文章中想要強調的事,如果連前端介面都能做到去中心化,駭客便很難得逞,但使用者並沒有短期誘因付費使用,這不是一個商業需求。

Matters 曾嘗試過去中心前端服務,如 Hypha Desktop,現下也有 IPFS Desktop (使用者端/本地端)或 Planet(可以看作是 P2P RSS 服務)可以造訪,儘管已經是圖像介面,但此刻並非友善到一般使用者能輕鬆使用的狀態。

類似的案例可以參考去年年底 Tezos 區塊鏈上的 NFT 平台 Hic Et Nunc (HEN) 關站事件,這是很值得參考的韌性( Resilience)治理案例。

HEN 並非被駭客攻擊而關站,而是主事者無預警關閉,好在 HEN 前端也是開源內容,資料被 IPFS 儲存,元資料被 Tezos 區塊鏈儲存,所以鏡像網站在志願者的努力下,不到一天就重新上線了。目前這些鏡像網站也因為關站事件,誕生了全新更茁壯的 TEIA 社群。而 Tezos 的 NFT 交易量也早就超越當時的規模。

以上總結,公開且開源內容、多治理模型、分散式節點是創造韌性的有效形式,但誰來激勵以上實作,是資本市場、政府補助還是民間第三方贊助?


從科技/社會演化來看,儲存與檢索資料的去中心化已經成熟,交換/交易的去中心化已經在大規模發展,而展示、前端的去中心化需求還在被體驗且驗證著。未來網路使用者必須適應數據付費,正如同《激進市場》的數據即勞務章節闡明。這並非是叫你成為精明的行銷人,寫了文章下廣告;而是將自己的生產內容置於環境險惡的網路生態下,多方衡量內容的價值。自己(或他人)願意為「內容」付多少錢,維護其存在本身。

正如劉果所說,在大部分情形下,使用者並不在意去中心化,只有在這種極端情況,分散式/去中心精神才能顯示其優越之處。而台灣此刻面臨的威脅情境,正讓你隨時處於「極端」而不自覺。Glen Weyl 的文章《為何我是多元宇宙人》,分別以台灣與 web3 為案例,分析韌性從何而起。這是因為台灣與 web3 總是動蕩不安,太常面臨治理攻擊。此文我以 Matters 為案例討論何謂韌性內容生態,正好 Matters 兩邊都沾了點。


最後想引用台灣校園民歌《小草》歌詞作結,

大風起,把頭搖一搖,
風停了,又挺直腰。

大雨來,彎著背,讓雨澆,
雨停了,抬起頭,站直腳。

不怕風,不怕雨,
立志要找高,
小草,實在是,並不小。

韌性的內容生態,韌性的台灣何嘗不是這樣呢?


Ref:

  1. Matters 關於緊急維護的官方公告
  2. 关于 DDoS 与去中心化的碎碎念
  3. 網軍現身──裴洛西來台揭開台海網戰序曲,「混合戰」將如何發生?平民與企業如何應對?
  4. 沈伯洋有關駭客攻擊的臉書文章
  5. 《為何我是多元宇宙人》 by Glen Wel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