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mattershklit

床上讀《單人床》

《單人床》應該算是一部「社會小說」,十八、九世紀以來,英、法、德、俄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大師已經貢獻了無數經典作品,把一個一個大時代的社會民生呈現在往後世世代代的讀者眼底,讓他們同歌同哭。這類小說講求營造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豐富的細節、生動的筆觸,立刻就讓人意識到那是現實中的某一人,某一處地方,甚至某一個角落。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鄰里狀況報告

生活在搭訕之國,就是隨時隨地都要有被搭訕精靈球捕捉的心理準備。某日我忽然覺得,不記錄一下這些人實在太可惜了,因此以下是過去一星期的鄰里和路人狀況報告

躺平禮讚

躺平走紅始於2021年,「喪文化」大約流行於2016到2019年。或許不過幾年的事,而「躺平」與「頹喪」,也好像是延續的重複,事實上,這是一個時代過去。既是數字上由2010年代踏入2020年代,也是「九十後」從二十歲逐漸變成三十歲的年代。潛台詞就是:曾經代表年輕的九十後,已經不再年輕。說實在的,在「喪文化」時期,所指的「年青人」精神狀態,還能包括在2010年代二十多歲的九十後,也就是我這個年紀。

【文藝Follow Me】專訪阮兆輝、鄧樹榮《老人與他的海》——一場戲曲與現代劇場的殊途同歸

粵劇泰斗阮兆輝在與劇場導演鄧樹榮合作的劇作《老人與他的海》上,會以粵劇呈現《老人與海》,並飾演聖地牙哥。阮兆輝對《老人與海》有一個情意結。1958年,阮兆輝看過由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改篇的同名電影後便深深地記在腦海裡,「一個老人、一個小孩、一個沙灘、一艘船、一個海,除此之外甚麼都沒有,卻可以拍成那麼長的電影。」他總想著要把《老人與海》與戲曲結合,惟一直沒有付誰實行。

【虛詞・文學館在他方】馬華文學館的文化樞紐作用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自1997年開辦中文系,成立馬華文學館,致力於收藏及保存馬華作品及史料,馬華文學館現今是東南亞華文研究資較為齊全的文學館,它蒐集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作家相關的出版品、手稿、書法、照片,海報等文物,是一個區域的魅力象徵,可促進國民的身分認同。

【教育侏羅紀】大孝慈烏、小說吳起——再讀中一課文〈慈烏夜啼〉的浮想聯翩

吳起「雖然」人間失格,但也「只是」因為他「智小謀大」,沒想得出更加高明的辦法(可能再加上沒當妻子是人)「而已」,算不上是大不孝子——實際上,當大家說吳起是個大不孝子時,說的都是「母死不歸」,不像慈烏那樣,「經年守故林」——但誰說過他沒有「夜夜夜半啼」呢?只是沒有「聞者為沾襟」——也許他的不奔喪還為了努力學習,他努力壓抑悲傷,以免被悲傷浸沒,以期望張來有一天能衣錦還鄉,成為亡母的驕傲呢?

【文藝Follow Me】許鞍華《詩》——把詩歌影像化

許鞍華今年76歲,拍過30套電影,「我問自己還有甚麼題材想拍?就是詩。」許鞍華形容詩是她的守護符,在人生低潮時,是詩句給予她心靈的撫慰。2021年,她開始了拍攝香港詩人的紀錄片,主角是黃燦然及廖偉棠。「大方向是講這兩位詩人和他們的詩,他們對詩的態度,詩對他們來說是甚麼?」許鞍華覺得「詩是甚麼」這條問題必須要由現役詩人來解答才最有說服力,因為他們的詩能印證他們的語言。

從厭惡巨人到「厭人」——《進擊的巨人》全劇終後感

故事講完了,但諫山創在其中提出的哲學問題諸如甚麼是愛、甚麼是恨、甚麼是自由、甚麼值得你守護、繁衍有何價值、留在豬圈裡和翻出墻外哪個更幸福……統統都不會直接解答,這也許是本作品可貴之處,提出問題和各種可能性,引人思考,比起強行植入價值觀來說教有價值得多。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二十一世紀網絡詩時代?——訪「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池荒懸

這天你走進書店,在暢銷書區域看到好幾本詩集躋身其中,你正驚奇詩集竟成為寵兒,隨即拿起一本,看到書腰寫著「由網絡社群『晚安詩』、『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共同推薦」,你終於想起,這是二十一世紀網絡時代。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訪《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

《年少日記》裡的學生遺書,寫道存在了無意義,死去以後也很快被遺忘。然而,電影或許告訴我們,「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生與死、我和你並非分隔開來,死者的重量,會由生者承擔,成為生者的一部分,並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電影中有不少鏡頭,時而有陽光透進來,只因卓亦謙希望借電影給予觀眾一抹光,「即使拍死亡,也不一定要陰陰沈沈,也有溫暖存在。」

中文系學者的散文――陳煒舜《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

陳煒舜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而《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者散文集。《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分為師友憶舊、文化隨筆、影劇聲光三輯,從書中散文可見陳煒舜上佳的文筆,而幾乎每篇文章都附有作者的古典格律詩,更見學人的修養風采。

《白日之下》:受害者濕透的身體是否公義的不在場證明?

在彩橋之家,狹小的木門如同畫框一樣,展示着一幅幅描繪煉獄光景的油畫。戰慄的觀眾不禁歇斯底里地質問:「畫家是誰?策展人是誰?投資者又是誰?是誰斗膽將這地獄帶臨我們地上的國度?」

被歷史遺忘的香江「吟遊詩人」杜煥,最後的地水南音——訪《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作者榮鴻曾、吳瑞卿

1974年,榮鴻曾為杜煥曲藝錄音;2000年起,榮鴻曾與吳瑞卿陸續推出杜煥系列唱片、策劃講座、音樂會等;2022年,二人合著編寫重磅書作《香》,由榮鴻曾詮釋杜煥的曲詞和其中對方言文學、口傳文學的貢獻等,吳瑞卿則從錄音中整理杜煥生平及其反映的香港社會歷史。

「要擁抱希望,必先了解絕望」——訪《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

由構思《白日之下》的劇本到電影上映,簡君晋籌備了超過五年。香港電影開拍困難,新導演的劇本被電影公司拒絕是常態,探討社會議題的電影更加難尋投資者。他笑說籌備《白日之下》期間從來沒有擔心電影無法開拍,「因為一直都開拍不到。老實說,我覺得與其花心力去擔心,不如堅持去令這件事發生,做好自己可以控制範圍內的所有事情,等到有機會來的時候能準備好。」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詩人有多驕傲,就有多謙卑——訪黃燦然

黃燦然沒有為拍攝做任何準備,他自言做甚麼也好,最重要是自然。在《詩》裡,他經濟流亡移居深圳,生活樸素,幾乎深居簡出,一條褲修修補補又穿上,書卻堆滿房屋每一角。這天一大早,他穿著同一條褲,從深圳坐火車來港,完成大半天訪問,留下幾根煙頭,又匆匆回去。黃燦然把所有心力和時間留給詩,因為詩,使他既謙卑又驕傲。

《年少日記》:關於盧鎮業和主角成為等號的那件事

爾冬陞朗讀出最佳男配角的得獎人後,整個房間的圍觀者倏地有一點點失落,小野倒是沒甚麼,他比較緊張要立即和他愛人秘密送來的花束拍張合照。然後,我們去了工作室的一隅抽煙。我看著他,上身西裝蝶形領結,下半身卻是波褲拖鞋,如此富衝擊性的配搭,還像周慕雲般吞雲吐霧(註:他最近戒菸了),忍不住拍下了照片。

王鷗行《夜空穿透傷》:在詞語破碎處尋找黑暗的明亮

王鷗行的詩集《夜空穿透傷》(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讀起來有一種疏離和複雜的感受,這種疏離首先在於他的詩文雖然優美,但描寫的卻是各種他所遭遇和在身邊週遭人身上見證到的暴力與傷害。

【以巴詩輯】我們憑甚麼可以書寫,別人千年的仇恨與悽戚?

以巴衝突/事實上我有甚麼資格去寫呢/忍不住自我質疑/我們憑甚麼可以書寫/別人千年的仇恨與悽戚?/難道說一句我們是為人道而寫/就可以了嗎

如回憶都失去了 由我們幫她記住這個家 ——訪《4拍4家族》導演賴恩慈

賴恩慈在新作《4拍4家族》之中,再次講述一個家的故事,不過這次她以音樂為題材,透過搖滾音樂,把支離破碎的一家重新連結。創作是一種自我剖白,賴恩慈對家的故事念念不忘,因為她在寄養家庭成長,成長之中沒有機會感受尋常家庭的溫暖。於是她把這份溫暖放進電影之中,與觀眾分享她的記憶。

忘懷時代,但謹記時光──略記小說家王文興

小說本身的狀態,反映出小說家的姿態。王文興一輩子都瘦,瘦得像一支筆,而他確實就緊握著那一支筆。據說他一天只寫數十字,寫作的自律徹底地反映在他的形貌之間,在他輕言淡語的談話方式之間,在他如一尾孤鶴般巍巍地站立於冬夜晚風的身影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