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
記得汪曾祺先生夸梔子花,說得非常直接,言外有意,就是說給某些人聽的。
我忽然想到,好多年前,看他的文章,一篇篇看下去,口水橫流。
這不怪我,實在是當時囊中羞澀,看下去,無限神往。不過,汪先生當時也是窮學生一枚,并沒有其他世家子弟的遭逢,筆下美食也多為平民可及,讀來有親切感,也加了許多懷念。
人之與食,實在須臾不可離。猶如水火用于生活,自來水,瓦斯竈,一開就來,一點就着。人類的快捷方便,統統表現無遺。
美食反而是繁瑣事,真正僅憑食物本味取勝的,很少很少。
即使壽司這樣最依賴食物本味的美食,也一樣要依賴大師傅的手藝。當年看《將太的壽司》,只覺得繁瑣拖沓。這也是美食成為一種符號後。追求九十九之上那個唯一的「一」,所帶來的必由之路。
大眾食物的美,往往在於火候,譬如大排檔上的炒麵炒粉,材料新鮮,但最緊要的還是那不長不短的急火猛炒。
在一塊豆腐上雕花,或者將一塊豆腐點上香油,撒上蔥花,僅憑一點點鹽就可以讓人覺得幸福,前者後者,到底哪個才是真讓人滿足的事情,着實難以抉擇。全都要,大概是最好的辦法。可人生難免在岔路口前徘徊,即使選了其中一條,也少不了老年聽雨僧廬下,點點滴滴,俱落心頭。
因此,能夠吃到美食,固然難;但在美食之前,除了食物,便不再計較其他,可謂難中之難。而若是吃到任何食物,都覺得人生大美,或許才是一個美食家的最高境界。
孤獨的美食家,火了這麽多季,可讀了漫畫才能明白,其中的食物,並非電視劇之「美」。
孤獨是底色,而美食不過是一種對待孤獨的態度。
坐在小店中,陌生的人與自己,雖然近在咫尺,可那份自得其樂,卻不是可以彼此共享。或者說,在彼此的共同屋簷下,共享只是片刻,結賬後便各自又進入一場只有終點的路途。美食的快樂是暫時,而期待美食的快樂確實永久。
這份孤獨,到底是什麽?恐怕畫者與作者都有一種默契。
今天再次翻看汪曾祺先生筆下的文字,忽然便想起他的生活,還有種種不得已。
人生無法比較,卻無時不在比較之中,而帶來的毀譽也無非如此。
作者是孤獨的,於是便只好隱藏於文字之下。但這份孤獨卻不是「孤獨」的,所以他還可以有自信地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們的父親是不同的。
梔子花並不在意怎樣的評價,在意的是投注了感情的作者。
「去他媽的」。爆了粗口,也沒有什麽威脅。或許這便是梔子花,固然以「梔子」而作區分,但卻終究仍是花的溫和與生機勃勃。
春天到了,值得去讀讀汪曾祺先生筆下的世界,慰藉一下飢餓的孤獨感,而這又少不了一份即將到來的春之香甜。
熬過冬天,便有了春風冶蕩之時,桃花杏花,還是榆錢的香,愿你得到自己心中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