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人老了以後

人老了以後,喜歡孩子,關鍵是想接觸到希望。

年輕人則很少願意接近老人。

這是有緣由的。

除了對於衰老之後死亡的恐懼,關鍵還是人老了以後,就會變得不那麽「照顧」人。

我自己就深有體會。

年輕時,很在意的一些事情,往往就不那麽關注。比如說,人老了以後,就會變得邋遢,家裏也有一種年老的氣味。自己住久了,是不知道的,但對於一個陌生人來說,很容易分辨。有人說,這是老人身上分泌出的一種特殊元素。

屁話!怎麽可能?只是老年人的身體更加衰弱,沒法子像年輕時,那麽願意清理。身體也更脆弱,很難常常通風,日日洗澡罷了。據說,可以使用一些殺菌的清潔藥品配合打掃,自然就會減少這樣的氣味。但你能想象一個老人,會把自己笨重的被套床單床墊什麽的,頻繁地拆洗嗎?

人老了,更願意歇息,而不是充滿希望地整天精力無處發泄。

人老心不老是一種常態,但心不老的同時,再讓他保持年輕時的體力,就太難了。

這當然不是沒有。記得當年求學的時候,在一座校園裏待了兩年,很有趣的經歷。最關鍵是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其中一位,我從來看到了,都先從心底感動敬佩。

老者。本來是高個頭,但現在已經駝背,看上去仿彿從「!」變成了「?」,但身形矯健。常年都是一身爽利的打扮,上身是一件白色背心,下身則是白色的薄褲。我們已經夠早起了,但他比我們還早,基本上是我們正在跑步,他已經左手提着劍,從外面回來了。他走起路目不斜視,頗為專注,也毫不在意別人是不是看自己,走得堅定有力。到了冬天,他也只是加了一件運動外衣外褲,時間、節奏和那身形卻從無變化。

這就是一株能行動的樹。

這樣的老人,你除了敬佩之外,還能說什麽呢?更何況,他還是一位獨行俠,而不是聚攏在廣場上,聊閒天的大爺大媽。這就更難得。

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有時間的鞭子隨時抽打,薪水奬金的誘惑掛在眼前,自然會無法停歇。但到了退休之後,真能把自己安排得如此精神矍鑠的,太少,太少。

人不能只為了別人而活,否則,年老就會用一根小指頭,輕而易舉把我們推倒,還要鄙視地哼哼兩聲。

譬如帝王的暮年大多不堪。就算如十全老人那樣,做了太上皇也不敢放棄權柄,照舊是在一種彼此疑懼的狀態下,做出一個父子天性的模樣。所以,嘉慶一掌權,就要先拿和珅開刀,而自己的各種作派,也都與父親不同。

權力,權力,開始是求而不得,但得到了,卻又無法擺脫。

這真是如同浮士德開頭的寓言一般,先與魔鬼交換,則必然要等到上門討賬的冤家對頭。

此時再想想當年那位老人,大約已是作古,但那種瀟灑來去,卻總不是那些自命高貴威武者所能企及。就像那些大富豪,面對乞丐,總覺得他們是被貧窮所困,無力自拔,自己則是任意東西,只要想,下午也可以去巴黎喂喂鴿子。但若從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角度看,則乞丐的自由遠大於富豪。

易經系辭說,天地是最富有的,在於天地創造萬物,卻從不有意給或取,它只是創造,不知不覺,也就不得不失。

人在年少時,便是有意于得失,必須在金錢上搏一個結果。

這有什麽錯嗎?

沒有。

但年老後再回頭看看,可能就會發現,有些錢沒必要賺到最後幾個銅板,有些人沒必要因為錢而絶交分手,有些事在乎本心,而不是在乎利益盤算。

可年老了,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未來,又少了抓緊今天的信心。

這時候,人要自覺。

因為命運本身無法抗拒,正如每一隻在秋天里奔波勞碌的松鼠,它們存下再多的糧食,也很難確認冬天,就一定平安度過。

年老也不能改變。這世間沒有什麽長生不老的事情,而打算求仙的,最後也一樣要面對一個終局。

說到這裏,當真讓人難過。

死亡比年老更令人恐懼,如果是一個人面對,那就更難。

但人生下來同樣如此。命運公平覆蓋着一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賭徒,只要還在賭場中打混,就沒有什麽贏,一切無非是看那最後的慘敗何時到來而已。

所以,長生不老往往是一種妄念。但觀照自己,從而獲得一種達觀樂天的態度,則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麽各種宗教都要有戒律存在。事實上,戒律原本是不存在的。釋迦牟尼在自己的僧團中,隨着自己弟子們的舉止言行,不斷設下戒令。到了佛祖涅槃之後,弟子們才將這些隨緣說法的語言,用文字記下,形成了後來人的戒條。既然原本無關自己,則遵守起來,一定是覺得無謂。

這就像在工廠裏上班,總有各種安全條例,必須牢記。但若不是真地經歷過一些什麽事故,你永遠無法明白,這些條例背後到底是在預防什麽?

所以,我們這些人生的新手,之所以要遵守一些規則,只是因為它們是高空天梯上的安全繩而已。平時只會礙手礙腳,但關鍵時,卻是你的命之所系。

所以,人老了以後,固然可以從心所欲一些,但最終還是「不逾矩」。

只有這樣,人生才不會在隨波逐流里,慢慢頹廢懶散,而是繼續保有一種自有自己才知道的意義。

任天堂的岩田先生曾經說過,兩個人對談的時候,先要聽聽對面人如何說,讓他說得徹底、直接,把心底的話都坦誠而言,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彼此心裏到底想些什麽。如果頻頻打斷,只想說自己的建議,就算是再真心不過的話,也一樣只會得到冷漠的反應:

「是這樣嘛。」

「你根本不瞭解實情。」

「你說好了。」

所以,任何建議,無非只是一種自我的感嘆。也許雙方有溝通的可能,纔會真正起到作用。就連我自己看十多年前寫的東西,也常常有一種噴回去的衝動:「原來我是這樣站着說話不腰疼」的人啊。那麽,這些話成為某種廢話,我也早有一種東洋式的覺悟了。

我們都會成為老糊塗,或是老廢之人。

就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接受。接受後又該如何。因為事實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一些自己正在頹唐的念頭。所以,人們都說要將愛好變成工作,這不是說,愛好能夠成為工作,就能帶來幸福——或許恰恰相反——而是說,一個人必須不被這些所謂「工作」限定下來,否則到了年老的時候,人是沒辦法接受這種失去意義的生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