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西
蔡凱西

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社區活動提案:職場定心丸 | 課程分組的工作分配表與自互評機制

減低分組作業勞逸不均亂象,讓評分有鑑別度的解決方案
Photo by Marvin Meyer on Unsplash

大家都當過大學生,對需要分組的課程,在工作分配與成績的問題上,應該有很深的怨念。憑甚麼有些人沒日沒夜的做,有些人在確定自己的組別之後就搞消失,只在課程接近尾聲的時候露個臉,讓老師看到他有出現。更氣人的是,他還跟大家拿差不多的成績。

選分組作業的成員,那就跟選旅伴一樣的概念。出國之前,那個旅伴看起來就是正常隨和好講話,出國之後就變個樣嫌東嫌西;找組員的時候,想加入的同學,看起來都用心積極,工作分配下去之後,開始變臉推拖拉。

尤其是大班通識課,學期初有人加選,也有人退選,小組成員總是要等兩周後才能底定,這種情況,無可避免的要跟不同系的同學一組,原本分配好的工作可能又要重新調整。


一個課程要讓同學做分組,有課程設計跟修課人數等種種原因的考量,老師跟TA都很清楚這種模式會產生的恩怨情仇。公館大的某類通識課,通常會有TA團隊,學期間一直收到同學的抱怨,這樣也不是辦法。作為TA團隊之一的我,應老師要求跟其他TA集思廣益,最後想出了兩個機制,有效減低分組作業的弊病。

  1. 工作分配表:加退選結束,不會再有組員中途加入跟退出之後,每組繳交兩份,一份TA留存,一份老師留存。誰負責訪談、拍片、剪接、字幕、逐字稿、整理書面、找資料、上台簡報等等,都要明確列表。如果工作有大幅調整,那就要重新繳交。
  2. 自互評機制: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要繳交兩次自互評表,期中交一次,期末交一次。假設一組有十個成員,每個人拿到表格,先簡述自己的做了哪些事,盡力的程度,若以10分為滿分,那你評價自己可以拿幾分。通常,學生的給自己的評分大多落在8-8.5分左右。自評寫完,接著是寫其他成員的評價,也就是互評。針對其他成員在這門課,討論參與的積極度、負責工作的認真度,以滿分10分來評分,還要寫上對每位同學的意見。互評這部分就會暴露出每個人的怨念,例如有學生會寫某個組員「工作非常不認真,逐字稿隨便整理,是那個誰誰誰幫忙善後」。

老師跟TA根據工作分配表,與期中期末兩階段的自互評表,來了解小組成員誰積極、誰擺爛、誰普普、誰在擦屁股。如果某人在其他同學的互評表中,獲得多數的差評,那就幾乎可以確認是這組的地雷。這樣課程的評量,就可以相對避免勞逸不均,但是成績還都拿平均高分的情況。

當然,有人可能會覺得,「搞不好那個被互評很差的同學,可能是被排擠」。其實就我擔任TA很多次的某堂課來說,老師跟助教會定期找時間開會,如果看到自互評上面有特別值得注意的同學,在課堂上都會多留個心眼觀察,確實有時候當事人沒有那麼糟糕,可能是他跟同組的人溝通不良。

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大學老師,或是幫老師打下手的TA,用過類似的機制。當年TA團隊群在跑過一次之後,發現效果還不錯,同學私下的抱怨變少,評分也比較能夠針對個別的勞逸來給優劣。後來有新的TA加入團隊,就繼續把經驗傳遞下去。

因為目前我還沒有教職,這套在TA時期學到的東西,暫時用不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